香港電影以前有成龍,周星馳,周潤發等,為什麼現在沒落了?

龍城之光

熱愛永在,港片不死!

這幾天是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各家公司各方片商紛紛出動,不遺餘力推介自己班底的新片新人新制作,全港目光皆匯聚於此,風頭一時無兩。筆者關注了發佈的一些新片動態,內心對港片一度的失望一瞬間已消失殆盡。更多的,是香港電影人自強不息,不忘初心的熱愛,熱情和熱忱。

不知何時,港片已死的言論登堂入室,甚至一度甚囂塵上,讓人覺得往日紅極一時的港影已成昨日黃花。“好來虎”來勢洶洶,日韓新馬泰四面夾擊,內地後起之秀,困窘的局面一度讓不僅觀眾,甚至從業者自己都喪失了信心,這樣的形勢在近幾年,象徵香港電影至高榮譽的金像獎頒獎典禮表現得尤為明顯。一部《踏血尋梅》包攬全部表演類獎項,最佳影片是部包含政治隱喻不可說的電影,似乎往日榮光四射的金像獎也要淪為雞肋了。一切都是最壞的樣子。那,最黑暗的時刻後會否迎來光明?

港片沉淪?那一幫浸淫電影圈幾十年的老炮不會答應。杜琪峰許鞍華徐克,仍在用光影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一帥便是幾十年。當曾一起同行的老夥計先後退隱江湖,不問世事,他們仍然在為自己的藝術人生繼續增添濃墨和重彩。也許有一天他們也會頭髮花白,晚景淒涼,也許內地觀眾說他們賣情懷,撈金,但我相信,香港電影需要他們,他們同樣需要香港電影。我們不止懷念記憶中的小馬哥,大隻佬,陳永仁,我們更期待他們能讓我們每一次選擇因為他們走進影院的時候回饋給我們的是那一份令人血脈噴張的力量。


香港電影

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沒落都是有預兆和原因的,這個道理同樣也適應在娛樂圈,都說沒有永遠都紅的明星,再當紅的明星也總有隕落無光的時候,而明星又是撐起娛樂圈的主要支柱。現在看一部電影主演不是“偉仔”、“華仔”、“輝仔”等,近年來上映的30多部港產警匪片,也幾乎是鐵三角“輪流坐莊”。香港中生代演員斷層現象嚴重,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影評人文雋曾說,“香港電影缺少接班人。”

在香港男演員中,50後的現在基本都是半退休狀態,要麼是退居幕後,要麼只是單純的以客串為主,還能帶來一定的票房,這裡面以洪金寶1952年(二次金像獎影帝),成龍1954年,周潤發1955年(三次金像獎影帝),任達華1955年,梁家輝1958年(四次金像獎影帝)為主。

而60後是現在整個男演員群體中人數最多的,他們現在仍然活躍在熒幕上,更是影片的實力擔當,也是票房的主要來源,這裡面以劉德華1961年(三次金像獎影帝),黃秋生1961年(二次金像獎影帝),張學友1961年,吳鎮宇1961年,周星馳1962年,梁朝偉是1962年(四次金像獎影帝),李連杰1963年,甄子丹1963年,劉青雲1964年(二次金像獎影帝),郭富城是1965年,黎明1966年,張家輝1967年(二次金像獎影帝)為主。

70後的現狀和60後差不多,由於更為年輕一些,所以拍攝的影片較60後也多一些,也是影片實力和票房的主要保障,這裡面主要以古天樂1970年,吳彥祖1974年,陳奕迅1974年為代表。

而作為現在最應該擔起真個香港影壇的80、90後年輕演員則出現了斷檔,除了謝霆鋒1980年,陳冠希1980年(雖然這位已經自毀前程了),余文樂1981年這三位,大家現在能叫出名字的男演員基本是沒有的,現在本該是他們演繹的黃金年齡,可是真正靠自己擔任主演的電影還是不多,要麼是幾個人拼盤合演,要麼就是大綠葉,就算是主演也多以小成本或文藝愛情片為主,機會還是不多這也是造成現在香港影壇沒落的主要原因——沒有機會和空間。

香港本土文化電影逐漸消失 集體北上

內地電影市場活躍以後,主因是有了合拍片制度後,香港導演為遷就內地龐大市場、尤其是北方市場而棄港產片的特色。內地市場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北方則以普通話為主,對香港文化不太瞭解。不少香港無人不識的視帝視後在北方並無人氣,南北市場不接軌,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語會令北方觀眾一頭霧水。為了整個內地市場,香港導演唯有自絕皇牌殺招,結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階段,作品變得不倫不類,口碑票房不濟,令人質疑香港製作水準。內地的電影製作又已成熟起來,票房動輒上億,香港製作地位動搖。加上,港星接拍內地電影初期,因普通話不靈光,增加製作時間和成本,內地明星又紛紛上位,壓縮港星生存空間。香港市場萎縮,娛樂公司都不願投資在新人身上,更將發展陣地轉到內地,半放棄本地市場。

香港本土媒體的惡意炒作 抹黑打壓

屋漏逢夜雨,香港本地媒體出現“毒手”,以抹黑、炒作、寫臭藝人,隱善揚假惡做賣點,哪個新人初露頭角馬上用“毒筆”棒打,令新人未站穩已被破壞形象,嚇怕外地娛樂商,不敢起用香港藝人。如果有良心的傳媒多些,未必能扭轉殘局,但起碼是個有力的支持。

香港電視業人才青黃不接直接給電影斷了血

現在香港電影明星,基本都是從電視臺出來的,尤其是tvb。拍了一定的電視劇積攢人氣後轉入大熒幕,這成了男演員成明的基本套路,這裡面最後一個從tvb走出來的就是古天樂,而現在樂都是40多了。一般的電影人男一號都是30多、40歲,這種男人最高峰的年紀,但現在很多香港電影人、明星再過都是50歲上下了,都是做人家老爸的年紀了,還要再圖上厚厚的粉跟20多歲的姑娘談戀愛。現在tvb男演員中還沒有一個真的可以找出來做男一號的,林峰雖然也演過一些電影,但都是配角,個人也沒有票房號召力。

香港青年電影人注重得獎多過票房

王晶表示:“香港演員北上內地發展不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不止是演員,就連中青年導演也是有這個問題。現在有的年輕導演太看重拿獎,所以避開拍攝商業片,這也有弊端。”

香港國際影展就曾公佈出由參展商買家投票選出的最具票房價值的香港男女演員,男演員中,劉青雲、張家輝、古天樂都名列前茅。對於這樣的狀況,由演員轉型當導演的馮德倫就表示,港產片“選角套路”跟市場有最直接的關係,“如果觀眾就願意掏錢看這幾個明星主演的戲,那也沒法子。”而且沒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就不能保證電影賣座,收不回成本,也意味著沒有人願意投資,作為電影工業化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演員的價值有無可替代性。

大牌演員大牌導演形成特定組合 都是“老+老”

有導演認為,“人才斷層”是演藝圈不可違背的規律,任何時代和地域,都有這樣的情況。大牌導演固定的班底與市場導向的雙重作用下,很多演員輪不上主演,成了他們眼前的困境。近年來港產電影的“演員格局”如果是大製作,就“影帝全上”,比如《無間道》系。而王家衛的電影,男主角基本是梁朝偉。周星馳的電影,現在多是用內地演員了。杜琪峰偏愛用劉德華、劉青雲、古天樂、任達華。導演爾冬升就說:“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演員是吳彥祖、陳奕迅,但像余文樂和陳冠希這一代,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角色也很受限制。”而曾令香港電影引以為傲的警匪片,如今已形成男演員界的“鐵三角”,劉青雲、張家輝、古天樂輪流坐莊,兩人主演就叫“雙雄電影”,三人齊發便稱“三核時代”,現在這裡面又加上了梁家輝和郭富城的“寒戰”一派。

對於觀眾抱怨的“老面孔”,“鐵三角”之中的張家輝是這樣解釋的,“如果不找我們演,投資方就會賠錢!”一直都有培養新人習慣的導演王晶也解釋,當紅的人,每個年代都是有固定人數的,“演員也有甲乙丙丁之分,製片人為了保證票房,只會用最當紅的那批演員,這點是不會改變的。而且演員的成長,需要時間來驗證。”

不過,隨著香港電影圈新人們不斷完善自己的演技,投資人、製片人也願給新人更多機會,“人才斷層”的問題也會隨著時間得到逐一化解。除了大牌導演起用新演員,影片帶有明顯個人風格的年輕香港導演們,也在近幾年迅速崛起,他們也多起用新人,彭浩翔就曾在影片中使用曾志偉的兒子。一直致力於資助年輕華人導演的劉德華就曾表態,“圈內需要新演員的同時,更需要新的導演。扶持新導演,等於間接扶持了新演員。”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鬆,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臺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準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杰(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作為觀影者的我們,還是希望儘快打破這種局面,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導演、編劇等,這畢竟也是我們自己的眼福啊。


生活五點半

這是一個趨勢,不是港片沒落了,而是市場和資金的轉移,以及廣電總局的限制。就好像很多人說港臺明星沒落了是一個道理。具體應該以下幾點吧


第一,80年代和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被稱作“東方好萊塢”,無論對大陸還是日韓還是整個亞洲有深遠的影響。“雙週一成”“龍傑星發華”影響了幾代人。

第二,隨著香港迴歸,大陸經濟的發展。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大陸市場。加上大陸對影片類型的限制好多港片還沒開拍,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裡。相對於香港本土市場,大陸無疑是龐大的更吸引人的,能夠獲得更高利潤的。

第三,為了在大陸市場分一杯羹,好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導演和演員開始北上,無論是大陸綜藝,電影,電視劇都看到了當年叱吒風雲的香港明星。好多人開始定居在大陸,也就是此時合拍片大量湧入人們的視線。演員還是那個演員,導演還是那個導演,但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味道。

第四,到現在粉絲們似乎對明星的籍貫沒有了特別的關注,不會認為港臺高人一等,也不會認為大陸演員沒有檔次。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這是我們在進步,市場在進步。就連好萊塢的大片不也開始重視中國市場嘛,大量的中國元素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希望以後不要因為明星的知名度而給他某個角色,而是因為某個角色選擇合適的演員。這樣我們就離好萊塢水準越來越近了。

期待關注,謝謝


火星生命

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高潮和低谷期,影視行業也一樣。

影評人文雋說,香港電影缺少接班人。他說的的確沒錯,不過這都是表面原因,要找到根本原因,就要問下為什麼會缺少接班人?

現在表演專業和導演專業畢業的人,比以前多的多,為什麼沒出現像香港八十年代那種群星璀璨的盛況呢,為什麼沒有出現像第五代導演那種熱愛電影的導演新秀呢,為什麼像張藝謀、陳凱歌、吳宇森等這些導演拍的片越來越差了呢。

我覺得就一個原因——電影行業的規則變了。

現在知名的電影公司大多上市了,資本橫行了,心態也就變了,出品方求的是回報率,那麼怎麼才有回報率呢,當然是誰紅請誰最保險。現在的導演也開始像資本低頭了,拍電影不加入個小鮮肉感覺好像就不放心似得。演員呢,有好演員不過資源都被名氣大不會演戲的明星搶走了。哎總之呀,電影技術提高了,反而不能再現經典電影,就一個原因,規則變了導致人心變了。


耶某牟

香港電影從邵氏電影開始,特別在80年代,整個香港電影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現象,很多老闆投資到電影行業,讓香港電影異常活躍,那個時候香港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很多先進的東西在香港,培養了一大批香港明星,以雙週一成最為出眾。

那個時候的大陸在改革開放,電影還是通過租碟子,網吧,等觀看,那個時候的明星夢異常活躍,追星那個時候牆上貼滿了明星。但是隨著香港的迴歸,中國的發展,很多香港電影人北上拍電影,把香港拍電影的技術傳到了內地,所以才出現了很多合拍片,香港雖然是五十年不變,但是隨著中國的發展,慢慢的相融合了,加上香港電影人青黃不接,導致香港明星的斷層,香港演員還在吃老本,大多數都是40歲以上的演員支撐電影,不得不說香港電影發展遇到了問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明星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明星不是耍耍帥就能吸引粉絲,對明星的演技和人品雙重考驗,現在的明星週期很短,紅個一兩年,很快消失。與其說香港電影后輩人才缺乏,不如說全球人才在缺乏,人們的價值觀在改變。


聚億酒業1

97前後 香港經濟下滑 電影行業不復往日 人才青黃不接 好萊塢影片的大肆進攻 港片已漸落沒。雖後有大陸市場 合拍片盛行 參差不齊 整體水準大幅下降 東方荷里活已經漸行漸遠…


我是國產凌凌漆

大陸打江山解放全中國的時候,香港被英國殖民,當時的大陸犧牲巨大,一窮二白。香港電影當時很紅是因為大陸市場和大陸人才屬於空白。現在大陸繁榮起來,人才數不勝數,香港巴掌大一點地方也就幾百萬人而已,自然在大陸巨大市場面前顯得很渺小了


蘭花草223115267

香港的電影主要還是靠大陸給源源不斷的輸出人才,想想當年大陸去香港的都是什麼人?那都是為了活命,在當時那個大動盪的年代,吃盡了苦頭,看透了人間冷暖,每部電影都是從人心到社會,讓你看著非常流暢不像是表演。而如今去香港定居的大陸的都是什麼人?什麼郭晶晶了,還有某二代了,一個去那邊活命,一個去那邊享受生活。自己想想吧!


上海一手洋房免傭

香港電影被大陸垃圾片衝擊了,香港沒回歸之前,大家看到的武俠片是什麼樣的?攝影技術落後。剪輯落後。武術動作落後,滿屏幕是就是,唉,嘿,嘿哈,整個電影畫面都是平面圖。香港迴歸後,電影才有點小起色,攝影鏡頭角度才改善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