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以前有成龙,周星驰,周润发等,为什么现在没落了?

龙城之光

热爱永在,港片不死!

这几天是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影视展,各家公司各方片商纷纷出动,不遗余力推介自己班底的新片新人新制作,全港目光皆汇聚于此,风头一时无两。笔者关注了发布的一些新片动态,内心对港片一度的失望一瞬间已消失殆尽。更多的,是香港电影人自强不息,不忘初心的热爱,热情和热忱。

不知何时,港片已死的言论登堂入室,甚至一度甚嚣尘上,让人觉得往日红极一时的港影已成昨日黄花。“好来虎”来势汹汹,日韩新马泰四面夹击,内地后起之秀,困窘的局面一度让不仅观众,甚至从业者自己都丧失了信心,这样的形势在近几年,象征香港电影至高荣誉的金像奖颁奖典礼表现得尤为明显。一部《踏血寻梅》包揽全部表演类奖项,最佳影片是部包含政治隐喻不可说的电影,似乎往日荣光四射的金像奖也要沦为鸡肋了。一切都是最坏的样子。那,最黑暗的时刻后会否迎来光明?

港片沉沦?那一帮浸淫电影圈几十年的老炮不会答应。杜琪峰许鞍华徐克,仍在用光影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一帅便是几十年。当曾一起同行的老伙计先后退隐江湖,不问世事,他们仍然在为自己的艺术人生继续增添浓墨和重彩。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头发花白,晚景凄凉,也许内地观众说他们卖情怀,捞金,但我相信,香港电影需要他们,他们同样需要香港电影。我们不止怀念记忆中的小马哥,大只佬,陈永仁,我们更期待他们能让我们每一次选择因为他们走进影院的时候回馈给我们的是那一份令人血脉喷张的力量。


香港电影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没落都是有预兆和原因的,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应在娱乐圈,都说没有永远都红的明星,再当红的明星也总有陨落无光的时候,而明星又是撑起娱乐圈的主要支柱。现在看一部电影主演不是“伟仔”、“华仔”、“辉仔”等,近年来上映的30多部港产警匪片,也几乎是铁三角“轮流坐庄”。香港中生代演员断层现象严重,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影评人文隽曾说,“香港电影缺少接班人。”

在香港男演员中,50后的现在基本都是半退休状态,要么是退居幕后,要么只是单纯的以客串为主,还能带来一定的票房,这里面以洪金宝1952年(二次金像奖影帝),成龙1954年,周润发1955年(三次金像奖影帝),任达华1955年,梁家辉1958年(四次金像奖影帝)为主。

而60后是现在整个男演员群体中人数最多的,他们现在仍然活跃在荧幕上,更是影片的实力担当,也是票房的主要来源,这里面以刘德华1961年(三次金像奖影帝),黄秋生1961年(二次金像奖影帝),张学友1961年,吴镇宇1961年,周星驰1962年,梁朝伟是1962年(四次金像奖影帝),李连杰1963年,甄子丹1963年,刘青云1964年(二次金像奖影帝),郭富城是1965年,黎明1966年,张家辉1967年(二次金像奖影帝)为主。

70后的现状和60后差不多,由于更为年轻一些,所以拍摄的影片较60后也多一些,也是影片实力和票房的主要保障,这里面主要以古天乐1970年,吴彦祖1974年,陈奕迅1974年为代表。

而作为现在最应该担起真个香港影坛的80、90后年轻演员则出现了断档,除了谢霆锋1980年,陈冠希1980年(虽然这位已经自毁前程了),余文乐1981年这三位,大家现在能叫出名字的男演员基本是没有的,现在本该是他们演绎的黄金年龄,可是真正靠自己担任主演的电影还是不多,要么是几个人拼盘合演,要么就是大绿叶,就算是主演也多以小成本或文艺爱情片为主,机会还是不多这也是造成现在香港影坛没落的主要原因——没有机会和空间。

香港本土文化电影逐渐消失 集体北上

内地电影市场活跃以后,主因是有了合拍片制度后,香港导演为迁就内地庞大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而弃港产片的特色。内地市场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北方则以普通话为主,对香港文化不太了解。不少香港无人不识的视帝视后在北方并无人气,南北市场不接轨,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语会令北方观众一头雾水。为了整个内地市场,香港导演唯有自绝皇牌杀招,结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阶段,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口碑票房不济,令人质疑香港制作水准。内地的电影制作又已成熟起来,票房动辄上亿,香港制作地位动摇。加上,港星接拍内地电影初期,因普通话不灵光,增加制作时间和成本,内地明星又纷纷上位,压缩港星生存空间。香港市场萎缩,娱乐公司都不愿投资在新人身上,更将发展阵地转到内地,半放弃本地市场。

香港本土媒体的恶意炒作 抹黑打压

屋漏逢夜雨,香港本地媒体出现“毒手”,以抹黑、炒作、写臭艺人,隐善扬假恶做卖点,哪个新人初露头角马上用“毒笔”棒打,令新人未站稳已被破坏形象,吓怕外地娱乐商,不敢起用香港艺人。如果有良心的传媒多些,未必能扭转残局,但起码是个有力的支持。

香港电视业人才青黄不接直接给电影断了血

现在香港电影明星,基本都是从电视台出来的,尤其是tvb。拍了一定的电视剧积攒人气后转入大荧幕,这成了男演员成明的基本套路,这里面最后一个从tvb走出来的就是古天乐,而现在乐都是40多了。一般的电影人男一号都是30多、40岁,这种男人最高峰的年纪,但现在很多香港电影人、明星再过都是50岁上下了,都是做人家老爸的年纪了,还要再图上厚厚的粉跟20多岁的姑娘谈恋爱。现在tvb男演员中还没有一个真的可以找出来做男一号的,林峰虽然也演过一些电影,但都是配角,个人也没有票房号召力。

香港青年电影人注重得奖多过票房

王晶表示:“香港演员北上内地发展不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止是演员,就连中青年导演也是有这个问题。现在有的年轻导演太看重拿奖,所以避开拍摄商业片,这也有弊端。”

香港国际影展就曾公布出由参展商买家投票选出的最具票房价值的香港男女演员,男演员中,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都名列前茅。对于这样的状况,由演员转型当导演的冯德伦就表示,港产片“选角套路”跟市场有最直接的关系,“如果观众就愿意掏钱看这几个明星主演的戏,那也没法子。”而且没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就不能保证电影卖座,收不回成本,也意味着没有人愿意投资,作为电影工业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演员的价值有无可替代性。

大牌演员大牌导演形成特定组合 都是“老+老”

有导演认为,“人才断层”是演艺圈不可违背的规律,任何时代和地域,都有这样的情况。大牌导演固定的班底与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很多演员轮不上主演,成了他们眼前的困境。近年来港产电影的“演员格局”如果是大制作,就“影帝全上”,比如《无间道》系。而王家卫的电影,男主角基本是梁朝伟。周星驰的电影,现在多是用内地演员了。杜琪峰偏爱用刘德华、刘青云、古天乐、任达华。导演尔冬升就说:“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演员是吴彦祖、陈奕迅,但像余文乐和陈冠希这一代,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角色也很受限制。”而曾令香港电影引以为傲的警匪片,如今已形成男演员界的“铁三角”,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轮流坐庄,两人主演就叫“双雄电影”,三人齐发便称“三核时代”,现在这里面又加上了梁家辉和郭富城的“寒战”一派。

对于观众抱怨的“老面孔”,“铁三角”之中的张家辉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不找我们演,投资方就会赔钱!”一直都有培养新人习惯的导演王晶也解释,当红的人,每个年代都是有固定人数的,“演员也有甲乙丙丁之分,制片人为了保证票房,只会用最当红的那批演员,这点是不会改变的。而且演员的成长,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过,随着香港电影圈新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演技,投资人、制片人也愿给新人更多机会,“人才断层”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得到逐一化解。除了大牌导演起用新演员,影片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年轻香港导演们,也在近几年迅速崛起,他们也多起用新人,彭浩翔就曾在影片中使用曾志伟的儿子。一直致力于资助年轻华人导演的刘德华就曾表态,“圈内需要新演员的同时,更需要新的导演。扶持新导演,等于间接扶持了新演员。”

归结一下,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作为观影者的我们,还是希望尽快打破这种局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导演、编剧等,这毕竟也是我们自己的眼福啊。


生活五点半

这是一个趋势,不是港片没落了,而是市场和资金的转移,以及广电总局的限制。就好像很多人说港台明星没落了是一个道理。具体应该以下几点吧


第一,80年代和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被称作“东方好莱坞”,无论对大陆还是日韩还是整个亚洲有深远的影响。“双周一成”“龙杰星发华”影响了几代人。

第二,随着香港回归,大陆经济的发展。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大陆市场。加上大陆对影片类型的限制好多港片还没开拍,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相对于香港本土市场,大陆无疑是庞大的更吸引人的,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的。

第三,为了在大陆市场分一杯羹,好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导演和演员开始北上,无论是大陆综艺,电影,电视剧都看到了当年叱咤风云的香港明星。好多人开始定居在大陆,也就是此时合拍片大量涌入人们的视线。演员还是那个演员,导演还是那个导演,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味道。

第四,到现在粉丝们似乎对明星的籍贯没有了特别的关注,不会认为港台高人一等,也不会认为大陆演员没有档次。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这是我们在进步,市场在进步。就连好莱坞的大片不也开始重视中国市场嘛,大量的中国元素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希望以后不要因为明星的知名度而给他某个角色,而是因为某个角色选择合适的演员。这样我们就离好莱坞水准越来越近了。

期待关注,谢谢


火星生命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高潮和低谷期,影视行业也一样。

影评人文隽说,香港电影缺少接班人。他说的的确没错,不过这都是表面原因,要找到根本原因,就要问下为什么会缺少接班人?

现在表演专业和导演专业毕业的人,比以前多的多,为什么没出现像香港八十年代那种群星璀璨的盛况呢,为什么没有出现像第五代导演那种热爱电影的导演新秀呢,为什么像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等这些导演拍的片越来越差了呢。

我觉得就一个原因——电影行业的规则变了。

现在知名的电影公司大多上市了,资本横行了,心态也就变了,出品方求的是回报率,那么怎么才有回报率呢,当然是谁红请谁最保险。现在的导演也开始像资本低头了,拍电影不加入个小鲜肉感觉好像就不放心似得。演员呢,有好演员不过资源都被名气大不会演戏的明星抢走了。哎总之呀,电影技术提高了,反而不能再现经典电影,就一个原因,规则变了导致人心变了。


耶某牟

香港电影从邵氏电影开始,特别在80年代,整个香港电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很多老板投资到电影行业,让香港电影异常活跃,那个时候香港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很多先进的东西在香港,培养了一大批香港明星,以双周一成最为出众。

那个时候的大陆在改革开放,电影还是通过租碟子,网吧,等观看,那个时候的明星梦异常活跃,追星那个时候墙上贴满了明星。但是随着香港的回归,中国的发展,很多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电影,把香港拍电影的技术传到了内地,所以才出现了很多合拍片,香港虽然是五十年不变,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慢慢的相融合了,加上香港电影人青黄不接,导致香港明星的断层,香港演员还在吃老本,大多数都是40岁以上的演员支撑电影,不得不说香港电影发展遇到了问题,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明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明星不是耍耍帅就能吸引粉丝,对明星的演技和人品双重考验,现在的明星周期很短,红个一两年,很快消失。与其说香港电影后辈人才缺乏,不如说全球人才在缺乏,人们的价值观在改变。


聚亿酒业1

97前后 香港经济下滑 电影行业不复往日 人才青黄不接 好莱坞影片的大肆进攻 港片已渐落没。虽后有大陆市场 合拍片盛行 参差不齐 整体水准大幅下降 东方荷里活已经渐行渐远…


我是国产凌凌漆

大陆打江山解放全中国的时候,香港被英国殖民,当时的大陆牺牲巨大,一穷二白。香港电影当时很红是因为大陆市场和大陆人才属于空白。现在大陆繁荣起来,人才数不胜数,香港巴掌大一点地方也就几百万人而已,自然在大陆巨大市场面前显得很渺小了


兰花草223115267

香港的电影主要还是靠大陆给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想想当年大陆去香港的都是什么人?那都是为了活命,在当时那个大动荡的年代,吃尽了苦头,看透了人间冷暖,每部电影都是从人心到社会,让你看着非常流畅不像是表演。而如今去香港定居的大陆的都是什么人?什么郭晶晶了,还有某二代了,一个去那边活命,一个去那边享受生活。自己想想吧!


上海一手洋房免佣

香港电影被大陆垃圾片冲击了,香港没回归之前,大家看到的武侠片是什么样的?摄影技术落后。剪辑落后。武术动作落后,满屏幕是就是,唉,嘿,嘿哈,整个电影画面都是平面图。香港回归后,电影才有点小起色,摄影镜头角度才改善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