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批判了半天劣根思想,最终解决了什么问题?

流星语34

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幸或不幸,都生活在鲁迅“生而伟大死而光荣”的教育中。他一辈子都想“速朽”,哀其不幸,却只能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干尸。

鲁迅为什么“生而伟大死而光荣”?我们的教科书也早已写好答案无需我们费脑子思考:一方面,鲁迅写了很多“伟大”的著作;另一方面,鲁迅伟大的揭示出了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嗯,这两点想必也都是认同的。周氏兄弟的深刻,在现代中国,确实是无出其右的。但是在认同之余,一个问题也不可抑制的跑出来了:那么鲁迅骂了一生民族劣根性,最终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意义?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看拜读了各位的答案。嗯,我发现我们再次不需要任何思考,照着初中一年级教科书的教辅答案照抄就是了:什么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这个东方巨人的再次崛起并屹立于世界,鲁迅功不可没!什么虽然作用有限但仍然不失为污泥乱世中的一盏微弱的明灯,指示着有为青年一代,使年青一代看到国之希望!什么抗争胜利全靠迅哥儿的精神指引!什么没有鲁迅民族特性的讨论,就没有一大批流血奋斗的领导者,就没有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天呀,这是只是一介书生的鲁迅吗?这到底是在形容鲁迅,还是在描绘可以左右人类命运的上帝、释迦摩尼?有这么灵,抗战还需要八年?狂魔乱舞会持续数载?如今还没天下大同?有这么灵,抗战时期、包括现在的家家户户,每人发一本《鲁迅全集》,然后我们鸡犬升天,从此国泰民安好不好?我自以为我都够能吹了,想不到处处都是我老师!

我们当然知道鲁迅之伟大,但是这样的吹法,实际么?合适么?得体么?全民忽悠,举国忽悠,防不胜防!

所有高耸入云的唱赞,制造出的总是些令人晕眩的幻觉。但是这是需要的。唱赞者会与被赞者一起,在绚丽的幻觉里得到升华,不但得以一扫彼此的卑怯,而且占尽了鸟瞰芸芸众生的优越。

从这题目,我就发现,文人\\知识分子才是这个世界上中毒最深的幻想狂。

好在鲁迅拥有最高大佬级人物的激赏,还有芸芸众生中一群跟班。这面旗帜永远都会彩旗飘飘。


首先,国民劣根性早经论证是个假命题

国民劣根性是个假命题。这个问题,学界中的名家,像王元化先生、林同奇先生、李欧梵先生等等早已说的很明白。你们有空在这里吹牛,为什么不回家多翻看些书籍。

国民劣根性的理论根基在所谓的“国民性”。“国民性”就是“民族性”,用英文来讲就是“national character”。1920年代,,确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国民性”,不单中国如此,日本也有,欧洲也有。现在已经没有人谈“国民性”了,因为“国民性”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假问题。连带着的,更不会再有人提所谓的国民劣根性。

所谓国民劣根性,按鲁迅自己的诠释,就是阿Q性:没有内在的自我,没有学习能力,没有根据外在的教训改进自身的能力,没有反思能力。对于生命没有感受,对于自己的生命、对于别人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没有感受。

这难道是“中国人”特有的“劣根性”?这难道不是极端特殊的“人”的某方面劣根性?中国人难道因为是女娲娘娘另造出来的人种,所以和世界人民比较起来心理、精神特征格外具有“劣根”?民族劣根性所以是荒谬的论题,是因为它连带的,是“特殊民族论”或“极端人种论”!

真能扯。


其次,是国民劣根性的隐含意味和批判后果

鲁迅提出所谓的国民劣根性,引发我们的反思和警惕,不管是否理论上、事实上靠得住,其贡献确实居功至伟。这是要承认的,也是他令人感佩的用心良苦。

但是,其后遗症也同样杀伤力无远弗届,无坚不摧,流毒至于今日未懈。

一方面,国民劣根性的认定,其隐含的逻辑就是种族低劣论,认为我们所有的文化、价值乃至人种都不如西方。因为中国人生而有“劣根”,因为事事不如人,一切传统有待重估、“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呈现中国意识的危机。

另一方面,其后这种莫须有的国民性讨论深入人心,对国民具有深层思维上的重要影响,直接导致各种文化、社会灾难的不断发生。这方面可以参看海外学者林毓生先生的说法。

近三十年来,学界是存有某种共识的:鲁迅的极端和国民劣根性批判是后来各种动乱的思想根源之一。它直接导致激烈的反传统,打倒一切,重新改造。就打倒了吧,打倒了几十年变成了一个浩劫,全民力量打传统,并且妄图改造人,是谓之“洗澡”。

也就说,这个劣根性批判出来以后,影响非常大,使很多人对传统乃至国民分析产生了极强的“两分法”:传统是坏的,中国人是生来有“劣根性的”,是要做激进、彻底的革命,把旧社会、旧文化传统、“旧社会的人”扔掉,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都极重大的力量,就是中国人要有新生的话,要跟过去的传统、文化、乃至自我一刀两断,重新发展,要革命而不是改革。这种思想,直接导致我们今天无可适从。

这些可怕的后果,主观上当然不是鲁迅有意为之,但是清算起来,他的民族劣根性理论必须为此做点负责。


总结

鲁迅是民族文化伟大人物,其思想其作品也应得以发扬,大家可能都不会有异议。

但是即便对于伟大人物,评价也需要客观。伟人不是完人,莫名其妙、子虚乌有的吹捧,也是让人头皮发麻,让作者本人尴尬的。“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像我这样激烈的批判他的劣根性思想,可能是偏颇的;但是,不顾事实给他贴金,就是正确的表彰?有人说,鲁迅伟大人物,哪里轮到你这小苍蝇乱叫,我只能不客气的回应:任何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人民大众都有权利闲谈。只有奴才,才不敢甚至不想议论自己的主人,一味的跪拜。您有奴性,敝人尊重,但请不要强迫他人,OK?

为此,我斗胆拈出此点,说点不同意见,以待高明批评——只要你对你执着的理念和思考是真诚的,您的任何谩骂,我都不会在意的;如是有根据的辩驳,我更会怀着遇见老师的感激之情。

总之,大家少点并无根据扯淡,少点自己都不知所谓的人云亦云,多点独立想法,多点不怕出错、不怕被骂的坚持——这才是对鲁迅精神的发扬和继承!


感谢阅读。欢迎朋友们关注敝号、留言,若有认同,也敢请点赞鼓励。我会尽量做到每条不删,每回必复,流量和我无关,只为互相尊重。
月旦人物,臧否时事,议论世情,闲聊文史;不从众,不媚俗,陈说褒贬,谠论是非,不囿于陈见,不刻意立异,是敝号宗旨,也是鄙人标榜。

刘愚愚

首先,“劣根性”的说法并不始于鲁迅,也非鲁迅的批评最有代表性。

国民性的说法来自俄罗斯,以后进入日本,在日本影响颇大,因当时日本正在崛起中,希望改革政治体制,但长期未能如意,读书人颇有怨言,遂将俄罗斯的这一说法发扬光大。此时鲁迅在日本留学,所以深受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俄罗斯当年诞生这种说法,因为俄人属斯拉夫人,在拉丁文中是奴隶的意思,长期被认为是未开化的、低等民族。这种偏见在欧洲长期存在,加上俄罗斯历史上被鞑靼人征服过,是参照蒙古人的制度建立的帝国,所以丘吉尔说,俄罗斯人表面上装作西方人,但实际上一转身,他们的鞑靼人的样子便露了出来。

长期被奴役的历史让俄罗斯人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外来势力特别恐惧,但俄罗斯知识分子有自卑心理,常拿西方文明来进行社会批判,所以喜欢使用劣根性、国民性这种说法。

在五四前后,批判劣根性的不只有鲁迅,胡适也写了很多文章批判劣根性,当时知识界因留日生非常多,所以国民性批判是主流,只是中学课本不选他们的文章,只选鲁迅一个人的,所以大家就会觉得鲁迅思想高瞻远瞩、言人所未言。

其次,劣根性为什么成为普遍认识

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精英阶层已无法统御局面,不得不逐级依靠下层阶层来面对危局。

先是靠八旗勋贵,后是汉人督抚,再后来只能依靠康梁等中层知识分子,可连他们的解决方案也文不对题,所以逐渐转向依靠中下层知识分子。鲁迅便在这个阶层中。

鲁迅等一方面看到了当时东西方文明巨大差距,急于改变,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力量,对现实感到无望。从靠西洋武器,到靠西洋制度都失败后,自然会倾向于引入西洋文化,把国家积弱的责任推到传统文化上,这与其所处阶层的认识有关。

胡适相对更重视制度,因胡适等留美生基本属中层知识分子,对高层运作了解略多,更倾向于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

其三,劣根性是一个伪逻辑

这个前任论证成果非常多,就不多重复了。

国民性这一提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太概括,没有调查数据的支持,只是符合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直观认识而已。

如果进行数据调查,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人的文化是多元的,认识是多元的,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很难说有什么统一的“国民性”,即使有,也是环境塑造的,未必是本质。换言之,改变了环境,则“国民性”也就不存在了。

比如很多中国人到了国外,立刻就没有坏毛病了,做出了很伟大的成绩,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远大于本质对人的影响。

其四,国民性批判产生了一定积极的结果。

1、确立了民族国家意识,替代了原有的天朝意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国民性批判的作用有限,但还是起过一点作用。

2、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型。传统人格以道德为中心,现代人格以理性为中心,这就有一个巨大的空白地带,传统人认为现代人道德败坏,现代人认为传统人愚不可及,这中间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即有一定公德意识同时也有理性精神,鲁迅先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人格样板。当然,在今天看来,鲁迅也存在着道德压倒理性的认识局限,但不必苛责前人。

3、改革自身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应该重在经济、政治、社会的改善,文化改善是果,反向操作,就会产生“灵魂深处闹革命”之类问题,使个体丧失权力,不过文化改革先行也不能说完全是消极的,还是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比如男女平等。

过去百余年,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确实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但应该有一个基本信心,就是我们的步子并不慢。回望1900年时的老照片,那个中国基本是没希望的,我们很难想象,100多年后中国会如此与世界接轨,人们的观念完成了这么大幅度的跨越。

不否认,现实还有很多问题,也许可以减少代价。

但整体来说,作为后代,我们应该尊重前人的奋斗、摸索、苦闷与失败,只要不是反人类,我们应该用“理解之同情”去看待他们,应予以足够的温情。他们是一代优秀的中国人,他们的德行值得后人发扬光大。

鲁迅先生说的并不都对,特别是在不当教育、传播下,他的错误被放大,成为某种工具。但这并不是真实的鲁迅,我们也不能要求鲁迅事事做对,更不能要求他对今天人也做点什么。

历史是在试错中前行,前人走了一条错路,告诉我们这错了,那么就像爱迪生做一千次失败的灯丝实验一样,都是有价值的。


老虎他爹

我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去相信国人都有病!——修复鲁迅文学给我们的“深刻烙印”

鲁迅在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里,创作并留下许多话语、话题和语境,“国民劣根性”即是其一。他的作品已作为国人“共知”在我们的心灵成长中打下深刻烙印,现在说几句作别道谢的话,把鲁迅的还给鲁迅,再简单生活!

一、铁屋里呐喊“吃人”的狂人的“启蒙”语境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写下《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主要接受了欧美十八九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理论,和西方的科学与民主,他个人很崇尚拜伦式的英雄,易卜生的个性反叛,他采用的批判法和哲学思想根源,是机械的“二分法”主客对立思维,这样他的世界观裂变为: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封建制与民主制,高大上与假丑恶等对立范畴,这样启蒙与被启蒙的一套话语形成,以杂文、小说方式发表。

在这样的文化参照系(全盘欧化)下,只能与早年的私塾教育Ad了,“线装书只配扔到茅坑里!”从“克己复礼”中看出“吃人”(逻辑跨度很大),因为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坚船利炮打进国土,同时“西方文化木马”也入驻中国,落后确实应该挨打,这个强权逻辑即便现在谁又能否认?我们的精英层群体失语,丧失了“话语权”,失去了文化自主性。

值得警惕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又以现代话语包装复活在新语境,如“狼道”“狼图腾”之类,读余华的小说给人以体制“吃人”的幻觉。鲁迅文学根植于民国五四前后,那个中华文化百年断层的特殊时期。

二、国民劣根性与阿Q

鲁迅“硬译”了许多北欧文学,人种学国民性是当时世界文学话题,鲁迅移植“拿来”用于诊断国民劣根性,拿的是西人的手术刀,以西医大夫的眼光看到的是包脓裹血、毛病症状,“酱缸文化”到处是“丑陋的中国人”!

因为他移植了“殖民文化”,非本土自生的原发性文化!比如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拷问灵魂”的移植,非要“榨出隐藏的“小”来”,陀氏是有先天癫痫症的残酷的天才,那残酷到底有什么好?鲁迅与效法的尼采也有不同也可以说是差距,尼采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文化扩张自信和哲学训练,有张狂的资本。鲁迅思想没有与民族元典(如易经道德经等)的契合、认同,因而缺乏源动力、后续支撑力,批判只有类似尼采式的嬉笑怒骂,很情绪化,连历史上李卓吾的层次也不到。

提到庄子他曾批评刻毒,说是“中了庄子韩非的毒”,有一种对本土经典的奇怪的“先天性的拒斥态度”,这是不正常的,不是一个大师级人物的包容态度!对老子也不乏戏谑戏说,称其油滑、愚民、无为,可见他自己缺乏自信见识,对经典肤浅误读。他虽说过一句有水平的话,“中国文化根柢全在道教”是在研究古代小说时的感悟吧。对中医说了不少“坏话”,现在被方舟子接过“话茬”贻误后人。这方面沈从文、林语堂更多的有对民族本土文化的吸收认同。他比他的老师梁启超、章太炎在民族文化修养功夫上还是建树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三、鲁迅毕竟是了不起的人物,晚年创作《故事新编》开始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尝试。而且是寻根华夏文明的源头,创编中国神话故事,作为已很成功的文学巨匠写神话传说,他可能认为有必要有价值。

在《山海经》《太平广记》里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女娲、大禹、墨子等一批“正面形象”作为民族脊梁出现。写到有些“俄狄浦斯”式的“黑色人”,为正义献身,悲壮的自我牺牲否定自己,等等。写得老实说不咋样完美,毕竟回归了传统文脉的巨系统中……


乐活点评:我不会因为一个人(不论他是什么来头),而相信国人都有病!

鲁迅说过他的文字是“最黑最黑的……”,不适合年轻人读不是谦词,是有自知之明。乐活的阅读感受是窒息感、沉重,记得每次读《论语》至“克己复礼”时,就想到鲁迅说的“吃人”,手仿佛被烙烫一样缩回,便只好搁置了。近十年没读鲁迅文学了,写下道别的感悟或感谢,自招其魂,修复铁红的烫伤感,把鲁迅的还给鲁迅,简单生活!依然热爱这个美丽而又缺憾的人间!足矣!


乐活族长神洲大地

鲁迅,呵呵,他批判的不过是一些要么没受过教育,要么被封建制度教化的典型傻瓜而已,那就是一些小农意识和小市民心理,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构成一个几千年民族的民族性。


依凡论道

对于国人的劣根性,鲁迅先生骂的最恨最切最透。这很难,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真正的爱国心,因为他的家人甚至他自己可能都包括在内。

在面对自己的恶习都深恶痛绝的人的眼里,一切都是透明的;一切都因为深切的刻骨铭心的爱,而对于眼见的陋习痛骂着,批判着,嘲弄着。这会让周围的朋友因难以理解而难受,却会让敌人因作者的奋不顾身而尊敬不已。所以,在同时代,鲁迅的朋友不多,即使同在左联也来往寥寥。反倒是敌人们很是尊重,没有发出过任何威胁。

其实,对于自身所在民族的劣根性,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自觉,也很苦恼,甚至愤怒。但敢于往自己身上插刀,坦然看着自己的鲜血汩汩流下的人确实不多。所以人们对于这样的人总会心怀敬意和崇敬。

至于指望这种揭露能起什么作用,解决什么问题,就是矫情了。因为它不是理论,不是思想,不能指导我们实践。但它时刻在清醒地提醒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已经足够了。

有人说,鲁迅的批判精神让中国人民觉醒了,让中国人民自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我认为言重了。

改变只能靠努力,靠行动。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只能靠你自己决定。


新文化街男孩

鲁迅刻薄的言语,概括出的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医治劣根性的良方。

对症下药,自然能解决问题。

我认为从民国中期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国民从浑浑噩噩中逐渐走向了觉醒,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明显振作。

例子不胜枚举。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涌现的难以计数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上。

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上牺牲的士兵达四百余万;尉级及以上军官牺牲达一万四千多名;将级高官,牺牲的达百余人……

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这个东方巨人的再次崛起并屹立于世界,鲁迅功不可没!

鲁迅无数次的呐喊,意义重大深远。迄今为止,鲁迅的药还在众多有血性的人的灵魂深处发生疗效一一这些人就是在为民族作贡献的人!

我看到这个事实,我敬佩鲁迅!


北斗星2013727

呃,“倒鲁”事业还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啊。

鲁迅老爷子的文章是投枪,是匕首,尖锐深刻,将问题或毛病暴露出来,这样才有医治的可能。

很多人都觉得鲁迅是妄得大名,只会骂人,全无实用性。是的,读了鲁迅的文章,只是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自己身上那不光彩的地方,但他没有帮助我们抹去这缺点和不光彩的地方。在没有鲁迅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身上竟然有缺点和不光彩的地方,但鲁迅却毫不留情面地全部抖露了出来,这下我们自己也发现了,但我们没有谢谢他,我们反而要骂他,骂他多管闲事;骂他吃饱了撑着;骂他瞎说什么大实话;骂他只会揭发,不会帮忙掩盖。

现在很多人不喜欢鲁迅,因为将近百年过去,却仍在鲁迅的笔下发现了自己。还是如此自私、麻木、愤愤不平,鲁迅先生揭了我们的底,以一种嘲笑揶揄的态度。因此还是很气愤。不喜欢鲁迅,就像他同时代的人一样。

借用鲁迅老爷子的一段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与诸公共勉!


屐痕

提问人的意思是鲁迅批判劣根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解决问题,劣根性照样存在。是这样吗?

对人物的评论,一定要放在人物所处的时代。鲁迅所处的正是中国最腐朽的时代,麻木不仁正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特征,是中国人任人宰割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一批先知先觉者大声疾呼,试图用雷霆般的声音唤醒民众。用犀利的(也有人认为是刻薄的)语言鞑伐“民族劣根性”就是众多唤醒方式之一。

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宣传新思想、新主义,通过批判旧思想、旧观念,的确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不然怎么后来会有那么多人投入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去呢?中国如何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其中自然有鲁迅的一份功劳。

鞑伐劣根性,不是说每个中国人都像阿Q麻木不仁,否则哪里来的“先进知识分子”呢?哪里来的鲁迅呢?说“中国人的劣根性”,不是否定中华民族,不是说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具有这种“劣根性”的民族,只是说那个特定的时代,有这种劣根性的人数量很大,以至于这个民族“病了”,病入膏肓需要猛药,鲁迅的批判劣根性就是一剂猛药!治好了,中华民族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当然,一个病要彻底治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心病。今天的个别中国人还传承着阿Q精神,说明今天还存在阿Q精神的土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鲁迅的贡献,不能否定五四时期所有爱国知识分子的贡献!

历史地看问题,任何民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中华民族的最大优点就是自强不息,所以子孙繁盛,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是,满清末期,由于统治者的愚昧导致民众的愚昧,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愚昧导致顽劣,是自然的。其它民族如果处在这样的景况下,也一样。但即便如此,我们的民族并没有灭亡,有人或大声疾呼,或变法图强,或勇敢战斗。起初他们是少数,但他们才是民族的代表,才是民族的精英,我们称他们是“民族的脊梁”!鲁迅就是这其中之一。

正是因为像鲁迅这样的脊梁大声疾呼,唤醒民众,才有了抗战,才有了解放战争。中国才赶走了侵略者,才庄严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我们正前行在由富到强的道路上,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不要忘了唤醒民众的知识分子,如鲁迅那样的。

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是,清除类似于阿Q精神的民族劣根性,自信自强,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mulin30311368

纵观人类历史古今中外,靠文人的批判促进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例子一个都沒有。所谓的人的劣根性是人的不同的社会存在的折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就象让一个乞丐变成一个谦谦君子,首先要改变的是乞丐的生存环境。鲁迅捣示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是与当时中国的落后的发展水平和贫困的生活环境相契合。不改变生存环境,再多的批判毫无作用和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巨大进步,看看我们的90后,00后的身上还能看到阿Q,祥林嫂,闰土等人物的影子吗?

文人的批判改变不了社会也改变不了人,唯一能改变这一切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而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而文人只是人的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的点缀。


手机用户25144930281

中国人有许多其他民族没有的优点,比如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等,但必须承认也有一些的劣根性,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就指出过,之所以至今没有多大改观,是因为许多伪君子,只要你一提出国人的劣根性,便给你扣上一顶损坏中华民族荣誉、思想消极的帽子,所以这种声音经常被湮没,不被整个社会重视。实际上我们说,提出缺点是为了改掉缺点从而取得更好的进步,一个民族只有不断改掉一些共性的缺点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最终屹立于世界之林,是缺点就要勇敢的承认,讳疾忌医是要不得的。这样说也符合毛泽东一分为二的辩证看问题的哲学思想。中国人的劣根性不是血统不好,是封建思想小农意识等许多历史因素造成的,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诸如此类,许多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孔子应该批判的基础上保留有益的部分,而不应一味抬高,当年毛泽东批判孔子是有道理的。希望大家能传播正能量,为国人的素质的进步做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