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如何兴起并走向灭亡的?

随便看看视频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鲜虞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书上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定州市和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始都于灵寿(今中国河北省灵寿县)第一次被灭国后,复国都于定州(今中国河北省定州市)后被灭再复国,仍定都于灵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文化特点的双耳铜釜、扁方壶、兽首青铜短剑和金腕饰、嵌松石金质虎形牌饰,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1]

邢侯搏戎

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最初实力薄弱,受到邢国的抗击。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有效地捍卫了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春秋初期,邢国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晋伐鲜虞

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

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备专心对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棘蒲列入中山国版图。前491年,晋大夫荀寅因晋内乱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击败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然后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属国仇由,晋国智伯(名荀瑶)因仇由国路险难行,遂生一计,其新铸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令仇由国“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瑶的计策,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因心贪大钟,一意孤行,令晋国有机可乘,致七天后仇由被灭。

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魏灭中山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晋国的进攻。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继位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赵灭中山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都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终点在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20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春秋时的鲜虞国,大致南疆至今石家庄一带,北疆在今唐县西南(鲜虞中人邑),西面在今太行山上的井陉、盂县一带,东面的疆域主要在滹沱河冲积扇地带,即今日的河北藁城、晋州。 春秋末至战国初年,中山国开始扩张领土。

中山国是千乘之国,而中山国又有九千乘之国的记录

其实这个千乘是指马车。春秋时的鲜虞国,大致南疆至今石家庄一带,北疆在今唐县西南(鲜虞中人邑),西面在今太行山上的井陉、盂县一带,东面的疆域主要在滹沱河冲积扇地带,即今日的河北藁城、晋州。春秋末至战国初年,中山国开始扩张领土。《战国策·秦策三》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也就是5个百里,20个小都,每个25马车,就是1000马车,1万半职业军人,10万民兵,总面积与《战国策.秦策》中“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之说吻合。

战国中期,中山桓公复国后,领土进一步扩张。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邢台地区北部及衡水地区西部,南北从鄗至鸱之塞约200公里,东西从井陉到扶柳约150公里。按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上所标的长度比例推算,中山国疆土合战国时中山国长度单位为南北距离606中山国里,东西距离454中山国里。

而鼎盛时期的九千乘是马车加后勤牛车,根据蓝永蔚的《春秋时期的步兵》,只有四分之一是马车,就是2250马车,125马车为一军,就是18个军,2万2千5百半职业军人,22万5千民兵,也就是西周90个都,但是战国开始国野不分,所以是45个小都,4个小都1个百里,也就是11个百里,比之前增加了一倍多,但是考古发现中山国度量衡用的是小石1万克,而战国普遍用大石3万克,大石是小石的三倍,所以实际上只有现代30个县的面积,也与地图相符(盂县、井陉、平山、阜平、曲阳、行唐、灵寿、鹿泉、石家庄、正定、新乐、定州、无极、深泽、安平、栾城、藁城、晋州、辛集、宁晋、赵县、柏乡、临城、高邑、元氏、赞皇、唐县、望都、保定、满城、顺平、清苑、博野、安国、蠡县),之所以县多了有35个,是因为比如临城耕地面积32万亩只有213平方公里,不足一个西周男爵国350平方公里。[

史称“中山地薄人众。”中山国受地理环境和鲜虞人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牧业与农业生产并存发展。北部以牧业为主。南部以农耕为主。 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其工匠制造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造型、工艺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对中山国手工匠人的工艺技巧和绚丽多姿的工艺品的赞叹。

中山国也铸造自己的钱币。早期主要使用晋国的货币空首尖足布和燕国的货币尖首刀,后来,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成白”刀币。在国都中,还有专门仿铸燕、赵货币的作坊。

在军力方面,大约有千辆战车和几万兵力。早期1000马车,1万半职业军人,10万民兵,鼎盛期2250马车,2万2千5百半职业军人,22万5千民兵。

在地域上,中山国被赵国三面包围,两国接壤面积很大。中山国 亦发现有数量众多的赵国货币,可见中山国与赵国商业贸易往来也较频繁。


西风悍马


中山国

战国时期,中山国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之中,在燕赵的历史中书写了绚丽的篇章。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其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见。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几乎跻身强国之列,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70多年,就被赵国所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自此中山国的传说便在中国的历史几乎消失了一样,很少见于史海的笔端,但一座古墓的出现打破了宁静,这个大墓便是 中山国王 “错”的墓。

中山王 “错”的墓是已发掘的中山国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长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椁室、东库、西库和东北库。主室的后半周有陪葬墓六座,于前面和旁侧有车马坑二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虽被多次盗掘和破坏,但仍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包括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按史籍所载,鲜虞中山国始建都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后“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灵寿古城是中山国后期都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约建于公元前380年。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城内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及精美文物无不彰显着战国中山王室生活的奢华。

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山国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制陶、冶铸等手工技艺高超;商业繁荣。鲜虞中山国接受了中原文明,并受其长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文化,如遗址中出土了大批书写或刻印有文字、符号的文物,其文字与中原地区相似。国都外有专门的祭祀场地,用牲畜和玉器进行祭祀。

春秋战国的田猎活动既是娱乐,也是军事演练,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中山国尤好田猎。中山国兵强马壮,武器装备精良,自春秋立国,先后与晋及战国时期的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战国策·齐策》曾记“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燕将”。中山以千乘之国力而攻万乘之国二,其国力之强可以想见。

这个便是田猎用的猎狗的金银项圈。做工极其优良。

语言文字方面,中山国也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长篇铭文,篆书文字全部为汉字,字体工整规矩。

中山国积极吸收中原文明,不断完善其礼乐制度,并保留游牧民族的习俗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国文化。出土的文物中无不彰显着与中原因素有莫大关系的元素。初期的中山国王在国都灵寿务实尚俭、励精图治、融合民族、修理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兵备、扩充疆土、国势迅增,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但究其被灭国原因也在于其自身,在于后期的中山国王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在于思想衰退和政治腐败。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个本来生于忧患的小国,面临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中山国不能居安思危,当然无改革进取之心。中山王不思进取,还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国民间也刮起严重的腐朽之风。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

中山国在历史上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兴衰一直在昭示后人:

一个国家不论大小,统治者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

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









付凯91458867


中山国不同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他是一个由游牧的白狄人渗透进入中原后建立的国家,他不被周朝所认同,也不为各大诸侯国所接受。

他的不同在于,其他国家是由周天子分封的,中山国确是方外之国。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开始了大乱斗,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开始向中原渗透,对中原的土地餐食的非常厉害,甚至到了中原文明快要被打断的地步,各个诸侯国单独都已经不能制止游牧文明的侵蚀。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赢得诸侯的认同有一个很重要得举措就是,“尊王攘夷”,主要内容就是驱逐游牧文明对中原的侵蚀。各大诸侯国,在齐桓公的号召下,聚兵一处,攻击渗透的草原文明势力,最终草原文明退出了中原。但是在太行山一处狭长的高地上却距集了白狄游牧部落,没有撤退,由于地理环境得缘故,诸侯联军也没有攻击这个地方,久而久之这部分白狄人刘再次生根发芽,接受了农耕文明,以半游牧半农耕得方式进行生活。放他遭受到晋国攻击时,打不过就跑,晋国撤军他又回来了。到了三家分晋时,他有壮大起来,魏国强大时,他也是如此,久而久之,这个白狄建立了国家,国号就是中山国。

直到战国中后期,赵国在赵武灵王赵雍的领导下,开始强大起来,他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策略,开始壳攻打中山国的军事行动,第一步,先占领中山国几个较为重要得城市,然后驻扎不走,又去攻打别的游牧部落或者诸侯国去了,等到中山国放松警惕使,赵雍突然集中军力,采取壳第二步工作,灭中山国,由于赵军强大,建国300多年的中山国最终被赵国灭亡。

(玉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