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教学幽默语言探微

发自心灵的笑声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教学幽默语言探微

张敬义


几乎所有听过于永正老师课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是享受,是绝妙的享受。笔者多次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一书,受益匪浅,深深地感到“幽默”是于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学生在发言时,他相机插话,语言诙谐,寓语言文字教学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之中,一阵阵笑声发自学生的心灵,让人感受到师生间人格的平等,心灵的沟通,同时也领略到于老师“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纵观全书,大约有400多笑例,其幽默语言大体可分以下几种:

一、采撷生活化的语言启发

什么是启发?用于老师的话说,不就是像给猜迷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出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吗?请看一个典型的说写课例——《买手帕》的教学片段。于老师扮演售货员,让学生扮演顾客。学生购买手帕时,只注意了使用礼貌语言,而忽视市场经济尤其要做的——讲价。“讲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于是他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手段。

师:同学们,买手帕最难的是讲价。有句话叫做“漫天要价”。意思是说,卖东西的人想赚钱,要价很高。还有句话,叫做“落地还价”,意思是说,买东西的人想省钱,还价很低。这是正常的。他要价1元,你还他1角。(笑声)要么“拦腰砍”,还他5角。他如果坚决不卖,你再加一点,再不卖,扭头就走。俗话说“一走就卖”。(笑声)“一走”人家还不卖,说明还价太低了。现在咱们试一下怎么样?……

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于老师让学生处于参与训练的主体地位,借助精彩的群众语言作启发,使训练向预定目标推进。一名学生敢闯敢试,思维活跃,通过讨价还价仅花了8角钱就买下了要价1元5角钱的大象图案手帕。这名同学初入“商海”,首战告捷,尝到了成功的欢乐。


二、巧用幽默的语言指缪

德国的海因·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于老师深谙此道。他在教学三年级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运用得极为巧妙。

当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以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道:“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这是一个教得活的例子。学生读书感悟不透,是训斥,还是让其坐下,请别的同学代读?于老师没有这样做,继续给学生练读的机会。一句玩笑,既指出了读的不足,又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加深感悟,朗读到位。


三、以夸张的语言鼓励

适时真诚地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教学《当解说员,写通讯报导》一课的鼓励语言。

师:口齿多清晰!还真有点宋世雄的味儿呢!(笑声)

师:同学们说的真漂亮,不亚于宋世雄!(笑声)

师:好!同学们第一次练习就说得这样漂亮,宋世雄退休以后,你们可以到中央电视台接班了。(众大笑)

师:就凭你这一句话,已达到宋世雄的水平了。(笑声)

师:魏荣说得比宋世雄还棒!你可以叫“盖世雄!”(众笑)。

……

于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动物王国扳手腕比赛”的童话式活动,训练学生现场解说,随着比赛及教学的进程,“宋世雄”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于老师不管哪句话,都饱含赞美,有层次且非常得体。教学情趣之浓,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处理之好,学生积极性之高,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四、设嬉戏的场景训练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需要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不是机械的重复练习,而是和谐的综合能力训练。《草》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所学的课文。请看于老师是怎样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的。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

老师和学生扮演角色理解和背诵古诗,有说,有听,有读,有情,寓教于嬉,把角色表演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五、用自嘲的语言逗乐

乐,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乐,情绪就来了,劲头就足了,逗乐能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我们来看看观察、描述于老师外貌,写《于老师印象记》中的逗乐语言。

师:我姓于,叫于永正,是个男的。(众笑)

师:哎唷!咱们大连有那么多优秀教师,干吗从老远的徐州请位老师来上课?(众笑)

师:再看看于老师的身材怎样?够不够当模特的料儿。(众笑)

师:说的差不多。于老师年轻时,身高1米69。心想年龄大了或许会长点,谁知,不但不长,反而矮了,现在只有1米68了。(众大笑)……

于老师设计的这个课题是以观察、描述人的外貌为主的,属于素描作文,仔细观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能抓住人物特点观察的本领,排除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他运用风趣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亮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观察对象。这样做,不仅无损于老师的形象,反而使学生感到老师更坦诚,更可亲了。


综上所述,于老师课堂幽默语言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优化教学软环境,提高语言训练的效益

于老师的教学绝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更不是为了取乐而取乐,而是为了优化教学软环境,使学生在欢乐中更好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于老师与学生建立了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例如学生对“有气无力”的理解,是在笑声中、在学生自奋其力的读书中理解的。再如,老师和学生扮演角色理解和背诵古诗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生动,这种效果是机械记忆无法比拟的。他经常创设生活情境,今儿当“奶奶”,明儿当“售货员”,与学生同喜同乐,使学生在愉快中,在模拟生活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杜殿坤教授说:“知识好比种子,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儿童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的幼苗茁壮成长。”孩子们的童年是一首诗,一首歌,充满诗情画意。于老师始终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营造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堂堂课感到轻松、愉快、幸福。

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眼睛总是盯着尖子生,对其他学生,尤其差生则态度冷淡,甚至讽刺、挖苦,使师生之间产生抵触情绪。《管子》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健康,认为消极情绪对人的心理有损伤作用,如能排除消极情绪,人的心理和精神就可以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幽默是一座桥梁,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于老师了解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偏爱差生,他深深地知道——儿童犯了错误,上帝都会饶恕。他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沟通师生关系,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成就感,从成功走向成功。此外,于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面向现代生活,训练学生当解说员,训练学生买手帕,学会讨价还价……这一切足以看出于老师“敬业情怀远,育人智慧多”(柳斌语)。

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应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更重要的是主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所以我们广大教师,也应该从于老师的课堂笑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