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王安石和范仲淹都变法失败了,为什么前者被骂而后者被赞呢?

晨本布衣


王安石高智商低情商,强行,得罪人太多。

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改革的实则是:重新切蛋糕,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的改革,不是把国家的蛋糕切给私人,而是把地主阶级蛋糕切给国家与普通百姓。

而地主阶级士大夫集团把持话

语权,官吏基本上都是这个阶层。割他们肉的事,他们当然极力反对,他们同时是改革的执行者,所以古时改革基本上失败了。

被王安石切了蛋糕的地主阶级,最终胜了,他们当然有大力贬损王安石。

范仲淹知不可为,就中止了。并且跑去西北,为国家守边境。’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文人历史上的楷模。他人不敢攻讦。


亮羽飞云99


谢谢你的问题!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文章专门骂王安石,说他在辞官回乡途中,走到哪被老百姓骂到哪。同样是变法失败,但范仲淹却多被表扬,通过翻阅《宋史》等史料记载,可以发现究其原因:

王安石触犯太多人的利益,为人又过于固执,而范仲淹急流勇退且立有军功。以下钳工将逐一进行剖析:

一、王安石动了别人的奶酪

从内容上看,王安石的新法里面的条款,大家都是很认同的,尤其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在当时是空前的理论。然而实施起来有巨大的阻力,第一便是触犯了富人的利益,在“青苗法”的推行中,由官府将粮仓里的粮食折算,合理给来百姓进行小额贷款,这样富人便收不了高利贷了,自然恨王安石

放贷的权力落到了地方政府的头上,实际上是又多了一层考核负担。地方官员有的为了邀功,低利贷还是变成了高利贷,有的老百姓不想贷,也强迫你贷,所以老百姓也不高兴了。

由此可见王安石推行变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社会现状,而使得官僚、富人、平民都有极大怨言。

二、王安石的固执

王安石虽然在没有当上宰相之前,屡次谦让,赢得很多人的赞赏,然而一旦上位当了宰相,推行起新法来却是一股脑的往前冲,不肯听别人的意见。对政见不和的司马光、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等人也是一味的打压罢免。

不尽如此,对民间百姓的反应也是置之不理。推行“保甲法”,为的是没有农活时把劳动力聚集起来操练,可以保护村里,万一要打仗,也可以拉上战场。但是施行过程中,却有老百姓为了躲避保甲法,竟然自断手臂,可见新法的弹性太小,连老百姓都反抗到了这种程度。

然而王安石却认为这是地方官员污蔑新法,导致老百姓的反感,丝毫不肯改变新法。

“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 《宋史》

三、范仲淹的急流勇退

相比王安石15年的变法,范仲淹的变法是短暂的,只推行了1年,就因为反对的声音而终止了。范仲淹的变法主要触发了官僚层的利益,上一辈人的功劳,一下代人用不上了,所以朝廷许多官员表示反对,而范仲淹知道大势不可为,选择了主动调离。范仲淹短短一年的新法,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而另一方面,范仲淹曾在戍边西北有良好的政绩,使得和大宋公开叫板造反的李元昊投降称臣。所以范仲淹有如此良好的军政功劳,自然饱受表扬。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元昊大惧,遂称臣。”——《名臣传》

四、总结

不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王安石的“不为浮云遮望眼”都表现了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一面。自古以来变法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不比创业,

创业只要建立新的制度,而变革是要破旧立新,难就难在破旧。基于当时的宋朝环境,不管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很难破“旧”,所以“新”也就无法立。然而范仲淹选择急流勇退,树立军功;而王安石却要逆水行舟,执拗不悟。一个人人赞赏,一个人臣共怒,历史以平行的姿态最终折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钳工雕历史 越雕越精细}


钳工雕历史


王安石和范仲淹变法是有区别的,王安石是硬死派,他坚持变法不动摇,得罪了权贵。主要反对的人是司马光,还有苏轼等。这些人不仅有权利,手中的笔也很厉害,他们道貌岸然,用所谓的“道德文章”把王安石骂了个狗血喷头,在当时,在后来的历史中都起到了恶劣的影响。

范仲淹则是变法的妥协派,变法遇到了阻力,他妥协了,主动离开了京城这个政治漩涡,到西北去,再没有回到京城。虽然变法失败了,但许多人同情他,赞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