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开关迎清军,李自成与大明朝会怎么样?

富元制作


吴三桂在明末的关键时刻影响巨大,历史对其褒贬不一,他在投降多尔滚之前对大明是抱有希望的,也是忠心耿耿的。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速放弃宁远,进京勤王。吴三桂没有迟疑,马上率兵前去救驾,只是在路上就得知崇祯自缢身亡的消息。要知道这时候北方的明军只剩下吴三桂所部,这支明军的归宿将决定天下大势。此时摆在他面前的路无非只有三条:一,投降李自成抵抗清军。二,投降多尔滚,越关剿灭李自成。三,保持中立,左右逢源。首先李自成和多尔滚都想一统天下,吴三桂无疑会成为双方共同的绊脚石。所以第三条路走不通。当时李自成已经占领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底盘,人马百万之中,声势浩大。关外满清,已经完成部族统一,满蒙和亲解决后顾之忧,势必要一统中原。但是吴三桂心里明白李自成是农民起义没有先进的志国理念,推翻大明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这样的政权不会长久。所以他选择了第二条路。

我们这里设想如果他选择抵抗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局面,当时虽然崇祯皇帝已经死了,但是南京的六部建制依然存在,这时的南明依然有很强大的实力,但是内部派系林立,相互攻伐,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首先让这只军队从山海关回到南明是不可能,即使回去也可能在内斗中消耗。就这点而言南明终究不能长久。再来说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发财,没有政治远见,内部统治考的是农民思维:可以共患难,不可同享福。而且整个北方的大顺政权内部统治基础很薄弱,没有太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建设,所以我认为前景不乐观。

综上所述,我认为历史结果不会有太大变化,可能改变的是时间,南明政权可能晚灭亡几年。


天塌地陷啊紫金锤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吴三桂能够成功挡住清军,历史将很尴尬,为什么?因为创造历史的大神实在不知应该怎么样让两段朽木来支撑国家大局。

到了明清之际,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无论封建王朝还是农民起义,都走向了穷途末路。帝制不用说了,清朝皇权专制登峰造极,人民彻底被奴化,完全实现了商鞅的“弱民”理念。一个事物到了顶峰实际意味着即将崩溃,因而就有了后面帝制的彻底消亡。

农民起义从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局,到洪秀全创立的太平天国覆灭,其目的不外乎从“羡慕嫉妒恨”转到“取而代之”。但有两条线走向明显不一样,一条线是口号线,不断地从实向虚发展。最早的陈胜和刘邦这样的草根很直接可信,就是要当王侯、当皇帝,“大丈夫当如此”。越往后口号越冠冕堂皇、欺骗性强,李自成的“均田免赋”,号称“闯王来了不纳粮”,可能吗?太平天国的“均平富”,从来就没做到过。

另一条是享乐线,不断地从慢向快发展。呼啦啦招呼一帮人造反为的什么?不就图个享尽荣华富贵嘛,刚开始的起义者头脑还算清醒,还知道先苦后甜,陈胜、张角等失败者几乎没享过一天福就玩完了,刘邦、朱元璋等成功者还知道开国艰难,比较体谅民力,刚开始还知道与民休息,相对节俭的。

但到了李自成和洪秀全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享乐争先恐后。李自成在北京短短42天,就干了三件事:敛钱财、吃饺子、玩女人。好像知道呆不长似的,玩命地作贱老百姓,不小心把陈圆圆也弄到手,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进清军,把还来不及站稳脚跟的大顺朝给灭了。洪秀全更是穷奢极欲,天王府六千女子一千多嫔妃,他真想活一万年吗?

所以大清王朝其实十分幸运,碰到的两拨大规模起义其实都是毫无志向的草寇,根本经不住打。就李自成那作死的节奏,即便清兵不入关,没几年也会被新的起义推翻。明朝早就穷途末路了,它的倒下是历史必然。所以,即使没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后的结局也既不是大明朝、也不会是大顺朝占据华夏大好河山,老天爷一定会选择更优秀的力量来坐江山的。


柳樟笔剑


如果大顺政权和吴三桂以及南明团结一致抵抗清军,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为什么这样说?

先说吴三桂其人,吴三桂先是背叛了大明投降清朝,后欺师灭祖杀了南明永乐帝,最后又返水三藩之乱背叛清廷,人生如过山车一样。都说吕布三姓家奴,可是人家好歹窝里斗,不像吴三桂直接投降异族。

但是吴三桂毫无疑问是人杰,27岁当选宁远团练总兵。宁远是宁锦防线上的战略要点。宁锦防线是孙承宗,袁崇焕修筑的一条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要点的战略防线。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被清军五绕进犯,宁远就成了一座孤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的宁远兵可是袁崇焕训练的关宁铁骑,军中精英。

李自成攻灭北京,崇祯自缢。李自成多次招降吴三桂,挟持吴三桂全家,尤其那个神乎其神的小妾陈圆圆,吴三桂两面受敌,表面和李自成谈判,私下却串通多尔衮,导致李自成毫不知情下被双面夹攻。清军入关,攻进北京。此后吴三桂打鸡血般的帮助清廷扫荡各地起义军残存实力。后来返水,这是后话。

假设吴三桂深明大义联合李自成会怎样?至少局面会好很多,天平有可能就偏向明军了。

- 人和

当时各地起义军遍布全国,此时异族入侵,一呼而众者应。在南明朝廷旗帜下,联合各地军民同仇敌忾。凭借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即使拉锯战,也会取胜。参考后面的抗日战争。

- 地利

吴三桂和李自成里应外合,以关宁铁骑为核心扩展军队。以宁锦防线为基础,向西延伸,扩展防线,堵住清军绕行路线。各地夯实据点。清军不会轻易入关。

- 天时

明末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极端旱灾。此时可以收编饥民扩充军队,有了群众基础,在加上前线将士御敌。鹿死谁手不好说。

历史不容假设。即使能假设,也不能奢望吴三桂深明大义。他爹-团练总兵吴襄在救援祖大寿过程中,临阵脱逃。他舅舅祖大寿先期投降清朝。就这家庭氛围,不要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