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否应该打骂?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曾传新


教育孩子当然不需要打骂,我现身说法,我两个男孩子,大宝十九,二宝四岁,我和孩爸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现在大宝学习好,懂事,学习省心,不补课,二宝也很省心。

你问我怎么做到的,我告诉你,第一,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婴儿开始你就要用心去对待他,理解他的心里,不强加给他东西,尊重他的选择,不要认为他听不懂,其实即使真的听不懂,但是你的语言和行为对他的大脑也会产生刺激,让他形成记忆。孩子不是长大了才管教,而是从婴儿开始就和他沟通,长大了才能和你形成顺利的沟通条件。家长不能一言堂,即便你是对的,你是为他好的,你也的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第二,要充分欣赏你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再好,也是别人的,你的孩子是在你的欣赏中变好的,不是在你的对比打骂中变好的。你有多欣赏他们,他们就有多好。

父母若做到这两点,何须打骂?



无忧无虑182944545


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让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变得理所当然,更有甚者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们觉得打骂孩子天经地义,而孩子接受打骂也是孝顺的表现。虽然有人对此发出过质疑的声音,但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这个向来如此的定论。可是,近些年来发生的几起社会新闻事件,却让打骂教育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重新引发思考……

2018年1月5日的一个雪夜,江苏泰州的9岁男孩因为弄丢手机被母亲打死。在调查中,孩子的母亲表示:“孩子丢了手机,确实让我很生气,再加上他不好好写作业,我就用木棍打了他。”救护人员透露说:“孩子的头上、脸上都是伤,双手、双臂青紫发肿,屁股以及双腿更是惨不忍睹,连成片的青紫让人触目惊心。”1月8日,雪化了,手机找到了,可孩子却永远地离开了。

2019年8月3日下午,7岁的女孩小英正在吃午饭,妈妈因为嫌弃小英吃饭太慢,便对其进行了近1小时的殴打,小英因此丧命。这个暑假后,本该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说,一个人最高的教养,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而我们却时常本末倒置。每一对母子都在产房经历过生死考验,而如今却要因为不当的教育方式而产生越来越深的隔阂。无论何时,父母都不要将愤怒的手伸向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两种极端人格:一种是性格特别懦弱自卑,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另一种是特别叛逆且具有暴力倾向。此外,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亲子关系在打骂中变得越来越淡漠,部分孩子还会产生报复心理。

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体罚是最拙劣的一种教育方式。惩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去改正。千万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的孩子。这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还有可能会深深的影响他以后的行为。

一、打骂孩子非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那些经常打骂孩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在外面也更容易出现打人等侵犯行为。这是怎么发生的呢?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影响人的侵犯行为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而学习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模仿其他人,特别是孩子,都有很强的模仿别人的倾向。二是强化,强化是学习侵犯行为的第二个机制,一个行为得到奖励,它今后出现的可能性会更大,而得到惩罚,则出现的可能性会减少。心理学家班杜拉关于儿童侵犯行为的研究证明:侵犯行为是可以通过模仿产生的;他还发现如果下面的条件存在,模仿的效果更强:

1、被模仿的人受到奖励。

比如当他们发现有人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促使他想要去模仿,即得到强化。

2、被模仿的人同孩子的性别一样。当发生侵犯行为的人和他有类似之处时,如哥哥、同学、朋友等,很自然的会引起他的模仿,即表现为认同。

3、被模仿的人曾经与孩子关系密切。孩子首先喜欢模仿的人就是他身边熟悉的人。比如:父母、亲人、朋友、老师。

在儿童的早期生活里,父母是模仿的主要对象,由于父母是提供强化的主要来源,又是被模仿的主要对象,儿童未来的侵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以及他们自己的行为。一般父母认为对儿童侵犯行为进行惩罚是教育孩子减少侵犯行为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惩罚往往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得知侵犯行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千万别通过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一不小心,他就习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延续下去。

二、父母情绪不稳定,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阴影

文章开头那两个如此极端的案例,也许我们不常见,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工作不如意、生活不顺心而吼孩子却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

“你怎么还是这么笨啊?怎么教都不会!”

“你动动你的猪脑子行不行?”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爸爸妈妈这样,都是为你好!”

……

想想这些话,我们是否对孩子说过?

一向以正能量示人的偶像剧女王陈乔恩,有一个童年阴影。自爆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打,频繁又恐怖的挨打是她至今挥之不去的童年噩梦。在她接受单独采访时,谈到被妈妈打的话题时,她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整个人都异常紧张、谨慎。“我从小生活在恐惧中,我很怕妈妈。”说着说着,会猛地一回头,确认妈妈听不到才安心,隔着屏幕我们都感受到她的小心翼翼和内心的恐惧。对此,妈妈也知道自己用错了教养方式,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的呢?可孩子被伤过的心哪有那么容易就痊愈呢?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每个人都会发怒,这很简单。但向恰当的人、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恰当程度的愤怒,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多数家庭,父母会毫无理由的将生活、工作、感情上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子女身上。你无意中的怒吼,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定时炸弹,永远不知道何时会爆炸,又像精神病毒,慢慢腐蚀他们的心灵。原生家庭影响了我们的孩子,孩子又会把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反作用在自己的家庭中,循环往复,将这种影响延续下去。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有位网友的回答如重锤般敲打在每位父母的心上:“小时候父母争吵画面还记得,导致现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时期甚至想过以自杀结束。”过于敏感多疑,习惯性猜测人的内心,且把自己的性格习惯向对方希望的方面贴近,十分害怕被讨厌及忽视,易产生孤独感,经常压抑自己,甚至扭曲。父母的情绪真的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在孩子7岁左右就已经完成了。父母稳定的情绪,才能带给孩子一生良好的开端。

三、父母的情绪里,藏着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文学大家、北大校长胡适,深受母亲温和秉性的影响,成为一代名士,母亲和善,但并不是无条件纵容。每当胡适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母亲都会记下来,等到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关起门来,细数他做错的事,让他认错。但母亲从未当着众人的面责罚、吼骂他。即使遇到孩子们故意调皮犯错,母亲从未情绪失控。成年后,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说到: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和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善于管理情绪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更是每位家长一生的必修课。有研究表明,母亲长期情绪焦虑,对孩子责备打骂,会在情感上强行中断和孩子的链接。会让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不自信,甚至自卑、自闭。一颗受伤的儿童心灵,一辈子都会萎缩成核桃一样坚硬,布满深沟。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演员陶虹表示:她和老公徐峥都不是对孩子发脾气的人,孩子出现不听话时,我们会跟孩子互相对话沟通来解决矛盾。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地吼道:“你怎么回事儿啊?”被吼后的女儿当时就愣住了,满眼恐惧,不说话,甚至连哭都忘了,她看到女儿的这个表情,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当女儿再次打翻牛奶的时候,她没有批评,而是抱住了手足无措的孩子,沉默中的女儿才有了安全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只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因为人品的树立来自父母榜样的力量。千万别让情绪像野兽一样,轻轻一碰,就会发怒。要知道你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那些从充满暴力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必定是疼痛的、孤独的、委曲求全而又充满防御性的。

四、情绪失控后,父母该怎么办?

实际上,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惩罚,而是教导和启发他主动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放下身段,去安抚孩子。如果我们不小心大声吼了孩子,记得给自己几分钟时间缓和,待到情绪平复,蹲下来,抱抱这个恐惧的孩子。告诉他:“妈妈虽然吼了你,但妈妈仍然爱你,下一次,妈妈一定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2、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孩子没有消化情绪垃圾的能力,长期不说话,只能让负能量郁结于心。此时,我们要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解情绪,并让孩子明白,这只是情感的交流。

3、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我们试图按照这个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按照自己心中那个样子生活成长,这是不科学的。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们的复制品,更不可能完全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4、一个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理性平和的教育态度。教育,并不需要父母多么“优秀”,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好的家庭,必然是父亲是非分明,通情达理;母亲善解人意,和颜悦色。不让孩子为自己的坏情绪买单,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把好情绪留给孩子,未来他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光芒。

与此同时,孩子犯错以后,父母还应该帮助孩子自我反省,而自我反省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错误的自然结果代替惩罚。所谓自然结果就是当孩子出现过失或犯错时,不给予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过失或者错误带来的后果,使他感受到错误所带来的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引发后悔,自觉地弥补过失、纠正错误。那么,父母又该怎样用有效的方法来“批评”孩子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三先”原则:

1、先礼后兵——-了解情况、解释原因。批评孩子之前最重要的是先了解情况,然后给孩子解释被批评的原因,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上来就劈头盖脸地发泄不满无视动机和过程,只关注结果的批评常常会造成误解。有时孩子很可能是想帮助别人,因为不得法才好心办了坏事,这种动机如果被忽略的话,会影响孩子后续做事的积极性。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以及讲明原因之后,批评教育就要做到就事论事、针对行为、不贴标签,绝对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常常把矛头对准“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甚至说出一些“你这个猪脑子”“你怎么这么讨厌”之类的话,这样很容易到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要记住,你的孩子只是犯了错误,但他不是犯人,并没有被剥夺任何平等的权利,理应得到你的尊重。

2、先扬后抑——指出孩子的美中不足。先扬后抑是一种有效的“批评话术”,有一种叫作“三明治效应”的批评方法应用的就是这种先扬后抑的原则。所谓“三明治效应”,就是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可以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层表扬之中,就像一个三明治一样,第一层是肯定和认同孩子的积极语言,消除对方的自我防卫心理和逆反心理;第二层是合理地指出孩子的过错,并提出恰当的改进措施,让孩子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地进入自我反省阶段;第三层是对孩子今后的行为表示鼓励和信任的积极语言,消除孩子的后顾之忧,让他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过自新”。

3、先己后人——以身作则胜过批评教育。有的时候,孩子的许多小毛病真的就是拜父母所赐,是父母把孩子“带跑了”。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千万不能凡事“双标准”,给孩子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印象。家庭教育是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修炼的过程,先己后人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可能胜过任何形式的批评教育。

有句话说得好:别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许多时候,我们可以对陌生人的一句问候倍加感谢,却难以对我们最亲近的人保持情绪平和。为人父母,尤其如此。你叹气、摔东西、吼孩子,这一切都会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留下大大的烙印。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犯错时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打骂,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

大家好,我是@泉妈育儿心得,专注亲子关系,对亲子心理、教育、沟通、阅读等有独到的见解,希望,我的分享能带给你帮助,欢迎关注、留言、点赞、转发、收藏!


泉妈育儿心得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李玫瑾教授在一期访谈节目当中说其中一种是为人父母一直自己带孩子,孩子本质上和父母差不多,孩子就会知道爸爸妈妈是吓唬吓唬,不会下的去手,所以父母怎么打,孩子都不会记恨他们,亲情垫底就会好很多。但是,作为父母尽量不要和孩子动手,如果动了手,事后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动手打孩子,孩子就知道这就是父母的底线,如果再犯错大不了再被打一顿,反正也打不死,孩子这样就会被打皮,可能产生逆反情绪。那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和善而坚定

相信和善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做起来很容易,但很难做到坚定。这类父母就属于骄纵型父母,对孩子过分骄纵,导致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家中的小皇帝就产生了。而另外一部分家长很容易做到坚定,但忘了也要和善。这类父母就属于权威型父母,容易对孩子过度严苛,导致孩子自尊水平下降,随着年龄的成长还会出现逆反状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和善而坚定。这样能够培养出幸福、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

少一点表扬,多一点鼓励

表扬认同的是外在,是结果,可能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鼓励认同的是内在,是过程,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运用鼓励四原则(觉察、具体、真实、内在)对孩子进行多多鼓励,鼓励孩子哪个地方做得对,加深孩子的正确印象。其实家长往往关注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我们转换关注点,多去观察孩子的优点。因为关注点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赢得四步

根据脑科学来说,一般人情绪失控是因为杏仁核不工作了,从心理学来说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缺失。孩子一般情况下因为以下四种目的而产生错误行为:①寻求关注;②寻求权利;③报复行为;④自暴自弃。当孩子出现以上需求时,我们可以运用赢得四步进行解决:

1、理解感受:其实感受本身都没有好坏之分,无论什么感受都应该被接受。所以我们应该先解决关系再解决问题,理解孩子让他知道父母是坚强的后盾。

2、表达同情:父母可以讲述一个相似的故事表示认同。

3、告知感受: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表达情绪不代表释放情绪。

4、共建解决方案:①明确问题;②头脑风暴:和孩子一起想出各种解决方案;③确定方案;④开始行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大人还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是孩子,所以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是只有打、骂、罚的解决方式。希望各位宝贝都可以通过爸爸妈妈的引导幸福快乐的成长。

孩子独立,家长解放。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