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

用户3179332281857


作家余华的《活着》想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普通人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首先,余华对苦难的叙述可谓是入木三分,他处处营造出绝境。

福贵从一个家境优越、身份显赫的少爷堕落为普通人,这对福贵的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之后福贵又经历战乱中被拉去当壮丁、文革混乱、自己的亲人先后离自己而去·······这样的苦难在现实中显然不可能存在,但在小说中,余华把苦难叙述到了极致。

其次,余华成功的塑造出福贵这一人物形象。

福贵在败完家产后想要自杀,但觉得这样没什么意思,也就放弃了,看似福贵怕死其实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生存的极度渴望。

贫穷后的福贵一改曾经的浪荡,开始承担家庭的重担,后悔自己的曾经,这时的福贵显然已经完成了一次蜕变。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败福贵,反而让他愈挫愈勇,直面苦难的生活!

最后,即使生活有太多苦难,人间依旧有温情。

曾经的福贵不顾家珍的感受无数次往妓院跑,甚至毒打怀孕的家珍。但是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后,开始悔悟并珍视与家珍的生活,而家珍一直不离不弃,从未有丝毫怨言,这难道不是人性的温暖吗?

正如余华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不想活,说什么也活不下去。而福贵告诉世人的是:无论生活有多么苦,也要直视它,勇敢地活下去。


文史百家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活着》写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失去所有亲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要理解《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抓住“分水岭”三个字就行。

照惯例,写了那么多时代,应该是一首史诗,可余华于此意图似乎并不明显。

过去,作家谁不希望写出一部史诗?

可是,看不出来。

原因何在?

过去,作家一定会对人物和事件、对社会人生作出政治解读,那样的作品才配称史诗,余华在《活着》里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努力。

从政治解读扩大到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解读,是突破,是分水岭?

从人的高度去解读社会和历史?

许多解读《活着》的人,都不约而同认为余华要表达的,是活着就是一切,余华自己也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他并且说,要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作家往往是指南打北的。

作家一定要高尚地写作。

从大富大贵嗜赌如命妓女当坐骑到失去一切,徐福贵活着,哪一种活着更能体现人性?




大悔忆智周


好的小说,未必拥有华丽的词藻,关键是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余华的巜活着》语言质朴,意义却深远!

小说跨度很大,几乎含盖了主人公富贵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谓是苦难的人生,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尝遍世间百味,死亡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最痛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他和老黄牛相依为命。

其实小说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以及生命存在的不易,重复的死亡,重复的复制鲜活的生命,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冲击和震撼!

其实,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代代演绎着生命的延续,重复着不可抗拒的死亡游戏,正是因为生命的繁衍与死亡的重复,苦难中的砥砺前行,才使得我们人类得以发展进步,自然,活着就有了更深的意义,生活也会更加精彩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