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为何不采用魏延出兵子午谷奇袭长安?

首先我们要分析两国的基本国力

产粮能力分析


自古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拥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根据《三国志邓艾传》,邓艾早期屯田前曾上奏说:“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三千万斛只够十万兵吃五年,平均一年吃600万斛,一个月需五十万斛。而蜀国全国国库存粮只有四十万斛,不够蜀国剩余十万兵吃一个月。但是曹魏一块关中平原的种植面积比蜀国两块平原的种植面积都大,通过募民屯田,一年可以产粮食高达百万斛,粮食产粮自然要比蜀国多。


人口数量分析

据史书记载蜀国鼎盛时期人口将近96万,30%的人充军作战,也就是说蜀国总兵力最多兵力范围为30万至40万之间。史书记载魏国鼎盛时期人口数为440万,按30%的人充军作战,魏国总兵力范围应该是130万至140万之间。


地理位置分析

蜀国伐魏,必须兵出祁连山脉,蜀国所处益州,作防御性是易守难攻,作攻击性是难出难攻,并且大举出兵粮草虽多奈何山路难行不宜持久作战。再看下魏国,作为守方只需要守住祁连山战线,延缓诸葛亮进兵速度,自然可以不战退敌,并且祁连山战线后方多为平原,粮食充足可以就地取粮。如此战争僵持下去,蜀国必须以战养战,而魏国粮备充盈,蜀国必败。

人才方面

蜀国:诸葛亮喜欢德才兼备的纯儒之臣,多为理论型人才,如马谡、姜维等,马岱、魏延。如杜微、杜琼、周群、李严、廖立、彭羕、杨仪等。

魏国:重人才不重德行,用人力不在行,如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郭奕、郭深、郭猎、赵俨、赵亭、辛毗、辛敞、胡昭、胡纂、钟繇、钟毓、钟会、邓艾等。


战略对比

蜀国是以力图雍凉然后循序渐进蚕图中原。


魏国是与民休养,募兵屯田,强人者必先自强。


由此种种可以判定,诸葛亮必不敢奇兵出子午谷,也就不会采取魏延的奇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