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讲求礼法并施,他的思想适合作为先秦时期管理国家吗?

书妮说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认为,荀子的礼法并施是适合当时社会的。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权,谁能在这场游戏中获胜都是未知数,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招揽人才。只有人才才会让自己更强,于是催生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繁荣阶段:百家争鸣。

要想短平快地取得效果,那当然就是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所以各个学说当中最受欢迎的是兵家,法家,甚至是农家。而信奉这些学说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争霸战争和后来的兼并战争中脱颖而出,比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战国时期的秦国,魏国等等。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一方面,强调“法”,可以加强国家的威权,一扫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另一方面 强调“礼”,可以让社会秩序更加和谐。这与后世几乎所有的朝代所信奉的“外儒内法”都不谋而合。

并且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无疑也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都为改变旧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可以这么说,这样的理论在当时几乎是完美的,可越想兼顾,越有可能顾此失彼,于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李斯剑走偏锋,强烈推行法家,最终信奉法家的秦国笑到了最后。

可是秦国的后遗症,大家也都有目共睹,过度迷信法家学说,严酷的统治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总而言之,我认为荀子的礼法并施是适合先秦时期管理国家的,但任何好的理论不都得遇到合适的时机吗?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晋人今语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先秦时期,用荀子思想来治国是不可行的。从《荀子》一书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荀子在维护礼的同时,也十分认同“法”的重要性,“礼法并施”可以说是荀子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但是,先秦时期可不是秦始皇建立的大秦朝,如果把荀子思想放在秦朝的话,说不定秦朝可以延续更久,但是荀子的思想是不可以放在先秦时期的。

先秦时期,就是秦王朝建立以前的这段时间,一般来说,我们议论文化的话,我们所说的先秦属于狭义的先秦,大概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这几个历史时期。那么要讨论荀子思想是否可以在先秦时期用来治国,我们就需要结合荀子治国思想特点,和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来进行综合讨论。

先秦时期,夏商周为奴隶制,春秋属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过渡期,战国属封建制基本成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分别讨论讲求“礼法并施”的荀子治国思想是否符合这三个时期。

1、夏商周时期:坚信意志之天的奴隶制与“礼法并施”的荀子治国思想

首先,我们来议论一下,荀子思想中的“礼法并施”适合不适合奴隶制时期?显然是不适合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而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某种程度上说,背后也蕴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在我们的原始社会中,人类在大自然,尤其是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太过无力,同时,原始社会的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对一些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把握不够。面对神秘且拥有压倒性力量的大自然,伴随着人类日渐丰富的文明,人因敬畏自然等原因,神话便孕育而生。

而原始社会之后,坚信天有意志是夏商周的特色之一。虽然在周王朝对于意志之天的崇拜,没有夏王朝和商王朝那么“极端”,但是,“天是有意志的,可以把控所有人之命运”这一思想观念,依旧没有改变。可以这么说,在奴隶制国家,君主某种程度也是在凭借“君权神授”,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

那么,我们高度凝练一点来看,在奴隶制王朝中,谁说了算?君主说了算。君主听谁的?听“天”的。也就是说,在奴隶制的王朝中,一个国家能不能好过,得看君主是不是有“德”。有没有限制君主的存在?在周以前,人类世界是没有的,所以商纣王(商朝认为天独佑君主,君主是天之子)才那般有恃无恐。而到了周王朝,因为周公制礼,提出以德配天,才进一步加强有了相对实质性限制君主的存在了。

那么限制君主的是什么?是礼。某种意味来说,守“礼”亦是守“德”,周公的逻辑是:君主要想安坐王位,首先需要有配得上这个位置的“德”。不“守”会怎么样?会和商纣王一样受到“天”的惩罚。也就是说,即便到了周王朝,束缚君主的,依旧是所谓的“天”,“天”到底能不能明察秋毫君主有德无德呢?能吗?答案在大家心里。

也就是说,我国夏商周的奴隶制,君主治国,多半属“自我约束”。那么荀子的“礼法并施”可行吗?不可行。

首先,夏商周时期的人类文明,还不足以达到“法”的高度,该时期坚信意志之天,所以,社会中存在各种祭祀礼仪,但是却难以出现所谓的“法”。时代的特色,决定了“礼法并施”基本难以出现在坚信天有意志的奴隶制国家。再加上,从周王朝曾经的盛世来看,我国奴隶制王朝也是有辉煌的时刻,也就是说,凭借着人坚信意志之天的权威,这在某一时期已经足以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那么此事人们对“法”就没有需求。不被人需求的东西,如何成为治国之要?

综上所述,从先秦夏商周坚信意志之天的奴隶制大环境来看,荀子“礼法并施加”一来没有出现的契机,二来,该时代环境下,人类基本没有对“法”的需求,就周王朝的盛世而言,“礼”已足够。所以,荀子的“礼法并施”是不适合先秦时期的夏商周王朝的。

2、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春秋时期,与荀子的“礼法并施”的治国思想

周天子失德,周王朝衰微,这某种程度上说,周王朝可以稳定那么多年,大多是离不开人对天之权威的笃信。

但是,从周天子落下神坛的那一刻,天的权威便在人的心中被动摇,与此同时,春秋时期,社会也在逐渐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这个时候,中华大地大抵便是各诸侯王的舞台了。诸侯王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慢了,就会被欺负,甚至被吞并。这个时候,荀子的“礼法并施”合适吗?不合适。

荀子的“礼法并施”适合稳定社会,并不适合改革。虽然荀子在儒家各思想中,属于相当有改革精神的存在,但是荀子终究还是没有脱离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展现出的改良派特色。在群雄争霸、积极改革的年代,荀子的“礼法并施”稍显温吞,不合适。

3、基本确立封建制的战国时期与荀子“礼法并施”治国思想

战国时期属于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适合荀子的“礼法并施”吗?依旧不适合!为什么?因为统一天下的霸主还未出现。

霸主没有出现,便说明诸侯国之间还在相互抗衡,而且在战国时期,几近到达了白热化的趋势。在这种抗衡之下,要想避免成为大国较量中被吞并的那一个版图,就要有称霸群雄的国力,这无疑需要脱胎换骨的强军强民制度。这个时候,荀子的“礼法并施”依旧温吞,与法家韩非的“重罚重赏”比起来,还是不够。

虽然提出“重罚重赏”的韩非是荀子的弟子,但韩非显得比荀子更“激进”一些,他把握了该战乱年代人的利己心,建议君主利用这个利己心,以此推着人向前走并服从自己,继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国力。

而国力剧增的背后,则是人心的缺失。人性中虽生来就有利己,但是却并不只有利己。韩非建立在人之“自为心”上的“法”、“术”、“势”虽然适合在充斥争斗的战乱年代,帮助一个国家急剧增长国力,甚至达到称霸群雄的高度,但却并不能作为大一统国家在和平年代中稳步向前的指导思想。

毕竟,战乱年代的主旋律是争,争的背后,往往是利己的私;而和平年代的主旋律便是稳步发展,这背后,更多的是合而不同的包容与睿智。所以,在以战争为主旋律的战国时期,讲求“礼法并施”的荀子治国思想,还是太温吞,不适合各诸侯国用来治国。

4、小总结

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从狭义上看先秦时期,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制度的转变,分为奴隶制的夏商周时期,从奴隶制过渡为封建制的春秋时期,和封建制基本形成的战国时期。

奴隶制的夏商周时期,举国上下笃信天有意志,这种时候,一方面因为人类在特定环境下对世界认识的有限,“法”的观念缺乏形成条件;另一方面,从周王朝曾经让孔子都钦羡的盛世来看,夏商周的奴隶制已经足以满足当时社会制度下人类社会发展的稳步需要。荀子的“礼法并施”,没有用武之地。

春秋时期属于社会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关键转型时期,诸侯王的争霸态势愈演愈烈,这个时候社会的主旋律更多在改革上,而荀子的“礼法并施”太过温吞,不足以帮助诸侯王完成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容易让国家在温吞的改良下被别的诸侯国吞并。所以,荀子“礼法并施”治国思想,也不适合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虽然基本确立封建制,但是群雄争霸尚未结束,诸侯王之间的斗争几近白热化,荀子“礼法并施”还是太温吞。在这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中,“礼法并施”难以帮助国家实现快速提升国力的效果,依旧不适合作为治国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颜小二述哲文


孔子说,我是儒家的建立者,被称为圣人。孟子说,我是儒家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荀子说,生晚了!好听的称呼都被你们俩给挑了,索性把儒家思想给颠覆了算了。

于是乎,一位旷世天才就此诞生,他所提出的礼法并施的思想,基本上就是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所奉行的思想。

别看孔圣人高悬于庙堂,其实后世王朝的统治者不信他那一套,而是信奉荀子的学说,也就是礼法并施。

01什么是礼法并施?

其实礼法并施也就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结合起来一起搞。荀子原来是正儿八经的儒家弟子,对孔孟之道也是十分欣赏的。

可是后来到了秦国以后,发现商鞅的法家思想,在这里搞得有声有色。荀子不仅有些怅然若失,他终于意识到了一点,儒家思想只能悬挂在庙堂之高,无法真正脚踏实地地拿来治国。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

在这期间,他陆续游历过齐国、秦国、楚国包括母国赵国,后来发现,儒家思想真的没有在哪一个国家普遍实行的。

这下子荀子的思想彻底被颠覆了,他开始质疑孔子孟子说的话。比如说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表示这不对,人之初性本恶才对,而且还说了一堆当代喷子一贯列举的例子。

从此以后,他开始发愤图强地研究法家思想,终于有所大成。他发现但凡是富强的国家,没有哪个不是用法家治国的,当然是要以法家思想作为主要手段。那么儒家思想就应该彻底抛弃吗?那当然不行。荀子表示,儒家思想是要用来禁锢普通人的大脑的,要是可以让你们天马行空地去思考,那你们这些韭菜岂不是很难割掉了?所以荀子首创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并行的治国理念,用法家思想阻止人们在行为上的过失,用儒家思想禁锢人们在思想上的奔放。

双管齐下的治国理念,赢得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的一致的欢迎,但是没有哪个君王会愿意主动承认这一点。

多数都是把孔子地位抬得搞搞的,以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可是对于法家思想,君王是只字不提的,只用其手段,不提其思想。

02先秦时期,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可以实现吗?

先秦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好时候,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谁说错话都不会被屏蔽。思想的开发是因为各路诸侯国之间都有竞争,他们想要把有用的人才都弄到自己的国家来发展。

那么荀子的这种礼法并施的思想,能够被先秦这些诸侯国的君主们所接受吗?我觉得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当时周天子还在的时候,儒家讲究的礼,是不是要让各路诸侯国,先忠心于周天子呢?如果周天子都失去了权威,那么谁还会讲究什么礼呢?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後。---《史记》

法家思想的确可以帮助国家发展壮大,比如说商鞅变法,就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可是与此同时,法家思想还会得罪大量贵族集团。

不是所有诸侯国的君主,都会有秦孝公那种气魄的。所以法家思想想要在所有诸侯国推行,那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为此不要说礼法并施了,就算是单一的儒家思想或者法家思想,都很难在先秦时期,得到所有诸侯国的认可。

如果当初真的有这么多人追捧这些思想的话,那么孔子也不会在游历各国的时候,被人赶出来,拥有韩非的韩国也不会第一个被秦国所灭了。

所有思想都有一个沉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也在不断让这些思想逐渐沉淀下来。这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时代和思想互相促进,互相打磨。

显然,先秦时代的各路诸侯国,还没有先进到可以做到兼容并包的地步。他们要么实行儒家,要么奉行法家,要么就是无为而治,总之不会什么都参考,没那么大本事。

03荀子的思想太直白,一语道破帝王心思,难怪不被人推荐。

荀子有两个很著名的弟子,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这两位恰好都是法家的著名人物,所以不少人认为荀子是个单纯的法家。

其实不能这么看,在唐朝唐宪宗时期,杨倞曾经给荀子的思想做注解,此后我们大家才对荀子的思想感兴趣。后来发现,原来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荀子》

那么为什么这位儒家大师要到唐朝才那么出名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将荀子的思想给雪藏了。

礼法并施当然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统治思想,但是统治者能直接这么告诉百姓们吗?当然不能,因为这就是窍门。

什么都跟百姓讲清楚了,那以后还愿意接受这种统治呢?
法家思想本身是非常严格的,在商鞅时代,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大家一律平等。可是在大一统王朝,我们看到过这种平等吗?当然是没有看到过的。因为统治者必须要保护贵族体系,只有贵族集团享受到了足够的利益,他们才会拥护皇帝的统治。这么一来和最初法家思想可就相违背了,这个时候统治者又用儒家思想来教化大家,要大家懂得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大一统王朝,虽然实行了礼法并施,可是对儒家的礼一直过分强调,而对法家的法虽然使用,却大打折扣,至少没有用到贵族集团内部。

总结:先秦为何敢彻底使用法家思想?

说句不好听的,包括我们现在谁敢说彻底运用法家思想?贵族犯法真的可以与庶民同罪?某城的王老板几个月过去了,不还是杳无信息吗?许大小姐的事情,早晚也是会被淡忘的。这就是大一统时代大打折扣的法家思想。

那么先秦时期为什么敢彻头彻尾使用法家思想呢?因为秦国要争夺江山,它需要激励起老百姓为秦国卖命。秦孝公知道,光靠那帮猪头猪脑的贵族,怎么可能为秦国夺取天下呢?只有给足了老百姓公平公正,老百姓才会集中力量为秦国效力。

老百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为人数众多。你让百姓感受到了国家法令的平等性,那么秦国国内的百姓才能够拧成一条绳。

所以商鞅时代,就算王族犯法,也必须要受到处罚,太子的师傅兼大伯嬴虔不就是被割掉了鼻子吗?相反,如果百姓们发现,法令是专门为普通人设立的,贵族们可以无视这些法令,那谁还肯为王朝卖命呢?人心自然也就散了。

《史记》

《荀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