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明朝的尚武精神不如宋唐以前?

女娲之子叫郑天


通观整个明朝的历史,你可以发现它在许多方面继承甚至是发展了两宋的文化制度。程朱理学在明代得到了充足地发展,皇帝不关心边防的战事而更注重臣下的效忠和皇权的巩固。将军们作战时毫无主动性可言,居然要受到皇帝委派的太监来监军制约。整个明代外战已不复当年汉唐时期的辉煌,尽管有对沿海倭寇和支援朝鲜的胜利,但也仅比赵宋王朝强一点。为什么会如此呢?盖因明朝皇帝不愿百姓有尚武之风,他们会拿汉唐两代来引以为戒:尚武之风浓烈的汉唐不也造就了汉末的“黄巾匪乱”、豪强割据和唐末的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吗?在皇帝们看来,攘外必先安内,防民尤甚于防夷,内患永远是大于外患的。

再看看熊庭弼这些屈死的统兵大员们,正直的军人怎能不寒心呢?卢象升这样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报效国家的忠臣与其说是战死沙场到莫如说是死于皇帝的猜忌和小人的谗言之手。整个大明帝国有这样阴暗的政治氛围,怎能让军人安心报国呢?民风也已不似当年彪悍,想当年,战国时期李牧兵破匈奴数十万;秦朝,蒙恬军夺河套于匈奴;汉代,汉将霍去病、卫青让匈奴心惊胆裂!李陵区区步军五千却迫使单于穷举国之力来抗;唐代,李靖孤军三千深入敌后大破突厥、一战灭突厥。到了明代这些已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每遇满洲骑兵,虽数倍于敌依然难免一败再败,畏敌如虎。明朝的将军们见了文官们与宋朝时颇为相似,似乎总是矮了半截。在社会高压的政策下,百姓们也已被改造成了顺民,国民大都被程朱理学改造得没有什么棱角了,哪里还谈什么尚武之风呢?


成功始于勤奋9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下一点拙见,希望指正。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历经十二世,在其二百七十多年的统治期间,明朝的军事力量都是可观的,统治集团尚武精神并不缺乏。依靠着这种武力,明朝的疆域在永乐皇帝二十二年的时候,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其领土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以下列举一些例子,可以从中看出一二。


一、朱元璋建国

我们都知道,明朝建立者朱元璋起于微末,但是靠着自己审时度势和超强的能力,朱元璋在元末崛起于众起义军,并且实力一步步强大起来,先后扫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起义势力,在1368年于南京称帝,年号洪武。

之后,朱元璋率领军队通过北伐和西征,将元朝朝廷赶出了中原,又相继消灭了剩余势力。到了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蓝玉曾统帅十五万大军北伐元朝残余势力,一举大破云军主力,并且俘获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次子等家属,北元势力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和他的将领,正是依靠着超强的军事实力和尚武精神,才能一步一崛起并且建立明朝。


二、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得第四子,在朱元璋征伐过程中就曾领兵作战,军事本领是很强的,也因此在之后受封为燕王,镇守北平。

在他统治期间,先是出击安南,将其纳入大明版图,之后,更是亲自率领军队,五入漠北草原,攻打北元之后的鞑靼与瓦刺,其尚武精神可见一二。


三、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是明朝中期的重要事件,最主要的是明英宗的被俘,而明朝也因此由盛转衰,成为明朝的转折点。

但回过头来看一下,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统治者明英宗的尚武精神还是体现出来了,虽然结果是失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在这场事变中,还有一个人不能忘却,那就是坚守北平,扭转时局的兵部侍郎于谦于大爷。

当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来时,有一些大臣准备逃离北平迁都南京,被于谦驳斥,并且率领兵马誓死守卫北平,最终取得了北平守卫战的胜利。没有这种尚武精神,估计明朝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四、抵抗北虏南倭

有明一朝,北方的入侵一直都未消除,先有北元之后的鞑靼与瓦刺,后又有崛起于东北的女真一族,同时还有东南沿海的倭寇的侵扰。统治者以及众多大臣将领的尚武精神并不缺失,如抵抗倭寇的戚继光与俞大遒,抵抗女真的袁崇焕等人,正是有着这些人,明朝的统治始终在延续。

同时,明朝在军备上也一直都有改变,如发明出用于水战的两级火箭,设计出历史上最早的铁壳地雷,第一支骑炮兵等等。


所以,纵观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并不缺失尚武精神,甚至有些方面在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我听见风在笑


一,明朝的尚武精神虽然不如宋唐,但明朝的军事能力很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骑兵。朱棣、朱瞻基几次深入大漠,彻底击败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

明万历时,明朝的国力已经衰退很多。当时的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成为日本的实际首领。丰臣秀吉打遍日本无敌手,不过瘾,想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侵占朝鲜。

万历皇帝派大将李如松以少胜多,狠狠的教训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们,让他们见识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明崇祯时,在亡国前夕,还能同时两边作战,并几次差点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和满清的作战中,也曾多次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据说努尔哈赤也是在和明军交战中,中炮身亡。

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腐败透顶,李定国和张煌言还几次北伐,纵横一时,顺治皇帝几次准备退回关内。

可见,明朝的军事能力从建国一直到灭亡,都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

二、明朝以文制武,社会舆论普遍看不起武夫,整体缺乏尚武精神。

唐朝时,整个社会氛围,都崇尚武力。就像当今的朝鲜一样,姑娘们的嫁人对象,首选就是军人。连当时的读书人,都“投笔从戎去”。

初唐四杰的杨炯,在《从军行》中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读书人思想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们在唐诗里看到,有很多的边塞诗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明朝却恰恰相反。在明代,武将处境尴尬,特别宣德以来,武将的地位更是大不如前了,逐渐成为粗人的代名词。明代的体制是以文制武,高级武官往往都是文科进士出身,真正拿刀拼命的,往往为人所鄙视。

被人鄙视久了,就会自己鄙视自己。许多武将为提高社会地位,纷纷努力学习文化,有事没事弄本书夹着走,以显示自己的“儒将”风度。

武将自己尚且如此,社会舆论更是重文轻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然就缺乏尚武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