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伐齐,身不由己地卷进来四面环敌的困境


项羽的无往不利只是在战场上

项羽打得赢战争,却打不服人性;我们通常说人性的常规逻辑是“服强不服弱”,但这样一句话其实也是要视情况而定的,站着说话和跪着说话的人是心服还是口服也是截然不同的。受害者和受益者的态度就更不用说的。受到伤害的人往往是强也不会服。

项羽能够分封天下,是因为他在那个特殊的节点上,他是天下的最强者,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的权威和实力。但是,我之前说了,项羽只要在关中分封天下,他就注定会成为众矢之的。有朋友会反驳,周朝实行分封制不也有800年历史吗?也没见到代代周天子都是众矢之的呀?这里大家看到都是类似的表象,而没有注意其内在逻辑的差异。

项羽的分封漏洞在于他的位置之是局部确认过

周朝分封天下,是因为周天子是实实在在地先“一统”再分封的,这个说法不准确,但是就是这个道理,

周天子分封天下的权力是经过确认的、是得到天下承认的。但是项羽并没有,他的分封资格其实没有得到完全的巩固,只是当时的诸侯联军迫于他强大的无力,只是一种局部认证,还有那些没有入秦的诸侯,还有天下百姓,还有很多六国贵族,其实并没有真正接受项羽,或者说服气项羽。项羽分封天下是一种强力作用的临时局面,这种局面是不稳定的。简单地说,项羽只是“临时总统”,而不是真正的“总统”。

另外,人心之中,一种是“贪欲”、一种是“不公”,这两种情绪是最莫名其妙的。也就是说,在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不可能让人人满意,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公平的分配方案,也没有真正容易满足的政客。那些感觉自己沾了便宜的人会志得意满,那些感觉自己受到伤害的人则会忿忿不平。人性的规律由来如此。

基于上述的描述,我们可以想到的是,分封天下的项羽迟早会陷入一片泥沼。只是,我们也没想到这种“报复性”的战乱会来得那么快、那么大面积。

分封起祸端,齐地先自立

任何时候,霸王都不好当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俨然以世界警察的姿态自居,既然项羽自封为世界警察,自然就会有人给他这个世界警察找事做。

分封天下才刚刚过去一个月,项羽在地图上画的勾勾叉叉几乎还没来得及落实,项羽构建的“理想国”就开始掉柱子了。

首先是跟项家恩怨牵扯极深的齐国土皇帝田荣跳了出来,田荣对项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而后在巨鹿之战拒不出兵,再后又不愿派兵跟项羽入关,其实态度很明显,天下不姓楚,更不姓项,你搞你的,我搞我的。这样的人,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自然会选择性地忽略掉,而这样的人也几乎不用多想,根本不会接受什么“命运的安排”,更不会顺从项羽的“旨意”。

所以,当项羽分封的新齐王田都到齐国就藩的时候,就被田荣毫不犹豫地打跑了。你说你是项羽封的齐王,我承认了吗?给你两耳光让你长点记性,让你知道齐国他姓田而不是姓项。田都连上任的机会都没捞到,就变成了流浪汉了。

田荣闹事是一点都不含糊

赶跑了田都,田荣对自己的侄子——被项羽分为胶东王的田福说:“你也别去当什么胶东王了,当齐王多好,齐国这片土地永远是我们老田家的人说了算!”但西楚霸王的威名对田荣没用,对田福却有用。所以,我们永远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人怕鬼,有人不怕鬼。反正田福对项羽是敬若神明,懒得理会他这个“胆大包天”的叔叔,偷偷的溜到胶东即墨上任去了。

田荣对田福又是鄙视又是愤怒,咱老田家怎么出了这样不争气的子孙呢?侄不教,叔之过。这种不成器的侄子就是要打。所以,田荣马上带兵进攻即墨,杀掉了田福,自立为齐王。

与此同时,在田荣眼中,他们老田家还有一个叛徒,就是被项羽封为济北王的田安,清理门户就要清理得干干净净。所以他并和彭越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命彭越攻打济北王田安。

彭越也不是吃素的

彭越这个人,以前我简单介绍过,这个人应该算得上楚汉时期游击战的鼻祖了。在反秦战争中也算是劳苦功高,但是他就属于典型的上层关系没走通,一直和项羽没什么接触。项羽几乎不知道这个人,分封的时候自然不可能给他分封地盘。所以,没有吃到肉的他也对项羽十分不满。

他和田荣一起反项羽,

基本上是出于“互相同情”的心理。在和田荣结成同盟之后,他很快就把济北王田安给灭了。

至此,项羽精心分配的三齐,从当年的四月分封到这年的七月田安被杀,仅仅三个月便被田荣给统一了。

项羽除隐患,楚地先求稳

项羽一直很忙

统一齐国的田荣也知道项羽是如狼似虎的人,绝对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决定先下手为强。八月,田荣派彭越南下攻济阴,项羽派萧公角迎击,被彭越所败。(这个时间也是刘邦出汉中的时间)

项羽嗜血的本性从来都是引诱不得、逼迫不得的。面对田荣的咄咄逼人,项羽痛下决心要把田荣给灭了。这里大家可能有疑惑,按照项羽的性格,齐地从5月就开始叛乱了,现在都8月了,项羽封的三个齐王都打没了,为什么项羽一直没什么动作呢?这很不符合项羽的性格呀?这也恰恰证明分封后的项羽其实身边的环境并不稳定。

项羽一听田荣造反的事,恨不得马上就让他见识见识什么是“西楚霸王”的天威!但是,当时的项羽身边还有两颗定时炸弹必须要拆除,否则随时可能后院起火。所以项羽才一忍再忍。

曾经的牧羊人熊心成了项羽的心腹大患了

第一个炸弹,是被尊为“义帝”楚怀王。楚怀王和项羽之间那点政治龌龊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项羽也知道这个被自己架空的“义帝”决不会毫无怨言地接受被自己发配到荒无人烟的彬县的。正常情况下,项羽相信有自己镇守西楚,这个义帝即使兴风作浪也没什么用,但是现在风云突变,齐地形势已经乱成一团糟了。如果自己到齐地去灭火了,这个义帝在后方点火,那自己就首尾难顾了,比如再搞出一个什么“怀王之约”来!封建社会,这种名义上的号召力是很神奇的,即便是傀儡领导,有时候号召力也是蛮大的。

所以,项羽北伐之前,必须对“义帝”斩草除根。这里再说一次,那些说项羽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真的有点武断了。项羽很聪明,明白这种政治黑锅自己是不能背的,所以指使九江王英布和临江王共敖去下黑手,在江中,做掉了义帝楚怀王。

韩王韩成基本上是被张良带到沟里的

第二颗炸弹,是项羽封的韩王韩成。如果说楚汉时期,谁对项羽的伤害最大,张良绝对是前三的存在,这次项羽要杀韩成,根源就在张良身上。张良自从第一次见到刘邦后,就被刘邦施了“勾魂夺魄”大法一样,死死地认准了刘邦这个主子。韩王韩成也深受韩相张良的影响,比如和刘邦合伙攻打颍川等,另外,客观地说,韩国复国刘邦也是有一点功劳的。

所以韩国在骨子里是倾向刘邦的。

而张良在关中被封为韩国丞相之后,首先不是回国去就任,而是一路护送刘邦到汉中。这种暧昧关系实在让人很忌讳。给人感觉刘邦和韩国就像一对没有领取结婚证的夫妻一样,项羽自然无法容忍,所以在诸侯们纷纷就封时,项羽就扣住了韩成,一直留在了彭城。

张良到了汉中先叫刘邦烧掉了褒斜道的栈桥,然后又信誓旦旦地帮助刘邦麻痹项羽,说刘邦烧了栈道,这辈子就没打算出来了。结果没几个月,刘邦就以霹雳手段拿下三秦,统一了关中。这时,张良又送信来说,刘邦只是想拿回他应得的关中,绝对不会冒犯天威再往东打。

项羽真不是一个政治白痴,这其中的猫腻还看不清?出于同样的考虑,害怕韩国会趁乱点火,所以项羽索性杀了韩成,封了自己的手下——韩国人郑昌去做韩王。

拆了这两颗炸弹后,项羽终于感觉自己的后院比较安全了,可以去消灭那个狼子野心的田荣了。

活张良投敌,死怀王索命

按照“真香定律”来讲,香,永远是偏向于成功者的,而失败者做啥啥不香。项羽就是这样的典型。项羽满以为自己拆除了两颗炸弹,可以为北伐扫清道路、排除隐患了。但这两颗炸弹真的拆掉了吗?表面上看起来是的,但事实上全部变成了延时的超级大炸弹。

张良对于项羽来说,真是一根‘搅屎棍’

第一、张良在韩成被杀之后,彻底完全地、正大光明地投奔刘邦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自欺欺人,如夫妻双方明明有一个人出轨了,两人貌合神离了,但只要那张结婚证没有撕了,出轨的那个人也不好意思正大光明地和第三者在一起。现在好了,项羽等于把他和张良的结婚证给撕了,张良可以理所当然地去投奔刘邦了。

在韩王被杀后,张良就乔装易服,走小道去投奔刘邦了。刘邦阵营的“汉初三杰”就此聚齐。我为什么一直对项羽的失败深为惋惜,看看刘邦最后击败项羽的阵容就知道了。刘邦这个老奸巨猾的老流氓,加上“汉初三杰”(军事、谋略、后勤三个顶级代表),再加上彭越这个游击高手,还有英布那个敢死队长和陈平那个阴谋间谍王,可想而知项羽败得是多么不容易。这也是项羽一直没有被正确对待的原因所在。

张良一归位,刘邦集团就差英布和陈平就可以集齐七龙珠,然后召唤龙珠了。张良这一叛走,也宣告项羽离失败又进来一步。

楚怀王的死后来再次被刘邦利用

第二、楚怀王虽然被项羽杀了,但是楚怀王注定是项羽人生中阴魂不散的讨债鬼。楚怀王对项羽的影响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活着的时候就差一点没把项羽整到解放前,好在项羽当机立断还是夺回了兵权,并以盖世神武赢取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否则项羽很难翻身了。而其信口开河的那个“怀王之约”,一直都是项羽人生的一个大坑。鸿门宴是因它而起,刘邦还定三秦还是以它为幌子。

现在项羽把他杀了,本也应该是一了百了了。但是,后来刘邦又借着为楚怀王服丧、报仇的名义,一步一步地把项羽往坑里逼。所以,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明明一个对你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人,但是他却总能用各种存在形式让你感觉到无比的恶心、无奈。楚怀王对于项羽来说,就是这样的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前说,这两颗炸弹暂时还没有爆炸,但是定时炸弹的爆炸都不需要多长的等待时间的,马上,它们就会把项羽炸得遍体鳞伤。

陈馀再投机,张耳又添乱

心有不平的陈馀也开始坐不住了

任何时候,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这一点,我在写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反复说了,一个穷人,最可怕的不是他穷,也不是他不甘心。而是他不甘心的时候,恰好看到另一个通过抢劫或者投机变成了富翁,他以为抢劫或者投机是可以发财致富的。

陈馀在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本来就被忽视了,后来项羽在人的提醒下,也感觉自己太没照顾陈馀这个老革命的感受了,又是又赶急赶忙地挤出三个县象征性地安慰了陈馀一下。这让陈馀心里很不平衡,因为他曾经的兄弟、后来在巨鹿反目的前同事张耳却被封了一个大大的“王”。人的劣根性有一条是什么?不患穷而患不均!

现在田荣在齐地上窜下跳的,张良反水去了关中找刘邦,陈馀觉得自己要是再不搞点动静出来,都对不起自己这“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份了。于是,秘密找到正充满革命斗志的田荣,要借兵攻击张耳,理由是要帮助被扔到北方代郡的赵歇复国,回报是事成之后,赵国效忠于齐,为齐国把守西大门。

这和刘邦当初找项梁借兵打雍齿的逻辑是一样的,田荣自然求之不得,于是亲自带兵支援陈馀复国。历史总是惊人的类似,楚国当初是反秦大本营,现在齐国又变成了反楚大本营。

张耳在神的指引下也投靠了刘邦

十月,得到了田荣援兵的陈馀带着自己的三县人马袭击了常山王张耳。张耳刚刚受封半年,赵地还没捋明白了,大量的骨干又被原赵王带到了代地,再加上自己本身也不是什么将才,在这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被动又挨打了,很快就被陈馀成功“返乡”,被撵出了赵地。

张耳即便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毕竟也代表着一方诸侯,背后的政治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张耳接下来的归宿其实是很重要的。

张耳身边的谋士给了张耳两个选择建议,一个是封了自己的项羽,一个是自己曾经的小弟刘邦。这实际上也是张耳当时最好的选择。按照正常的逻辑,项羽是张耳的恩人和贵人,张耳更应该去投靠项羽,毕竟“有困难找领导”嘛!而刘邦原来是张耳手下的小弟,甚至还是小弟中的小弟,现在张耳去投奔他,首先面子上过不去,其次刘邦买不买账还两说呢?

赌运气,项羽连羡慕刘邦的资格都没有

项羽和刘邦当时可以说势同水火,张耳去了一方就意味着和另一方的决裂。在这关键的选择中,张耳没有选择坚持原则,而是选择相信运气。而在比运气这一方面,项羽似乎就没赢过刘邦,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

张耳不问良心问鬼神。他相信卦象,卦象上告诉他应该往西走。难道这就是天意?张耳就投降到了刘邦的怀抱里。

陈馀则从代郡迎回了原来的赵王,赵歇。至此,仅仅半年时间,秦地,赵地,齐地,全部脱离了项羽的掌控。项羽分封天下的十九个王,三齐王已经没了,三秦王还剩一个孤守废丘的章邯(现在知道章邯这个人多可贵了吧),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持观望态度。其余基本上都站到项羽的对立面了,人性在利益面前有多么脆弱一目了然。

项羽战天下,田荣终灭亡

项羽只能靠自己,好在他自己确实靠得住

无论如何,项羽永远是那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千古无二的真霸王,在各地土崩瓦解的大局势下,项羽义无反顾地决定开始挑战天下。

天下已经乱成了一片了,项羽已经陷入了“十面埋伏”,往哪个方向突围,拿谁先开刀是项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项羽决定先从烂根的齐国开始,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齐国现在是反楚大本营,项羽喜欢“打的就是大本营”的节奏。

伐齐之前,项羽曾调英布前来支援,但是英布这个铁杆战友却表现得很模糊,以生病为由,仅仅派了5000人前来支援。英布的态度其实是最反映人性的丑陋的,因为英布和其他人不同,他反秦的时候就投身在项梁手下,巨鹿之战的时候也和项羽并肩作战过,而且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亏待他。可以说,项羽对他,要情有情,要恩有恩,要义有义,可是关键时刻,英布在利益面前还是选择了“各扫门前雪”的观望态度。不能不说,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项羽这个霸王根本没当出感觉来,就发现自己又变成了孤家寡人了,能靠的还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还是那个熟悉的“万人敌”,齐国溃败

虽然前路艰险,但跨上战马,披上盔甲的项羽,依然是那个所向披靡的霸王。项羽北上,首先便是大败游击队长彭越,彭越且战且退,与田荣援赵的大军汇合到了城阳。

在城阳,齐楚会战打响。兵力上,双方大致相等,全是十万。在同等兵力条件下,且不说楚汉时期,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都没有人有把握能战胜项羽。项羽就像NBA的乔丹一样,不是完全防不住,但前提是不能是一防一,还要指望他状态不好。所以,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齐军一击即溃,彭越一看势头不对又率领自己的队伍逃到了老根据地巨野泽打游击去了,田荣则聚敛败兵向北退。但项羽不会轻易放过田荣的,楚军放弃了彭越军,对反革命头子田荣穷追猛打。

由于项羽追击太紧,齐军连坐船东渡逃回大本营临淄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退至平原。这也等于是往死路上走,

没有齐地的泰山和济水这样天险作保护,项羽在齐国几乎可以横着走。在平原,田荣再次被项羽击败,他也被人所杀。不知道,这个时候的田荣是否会想明白自己那个“不争气”的侄儿田福为什么会对项羽怕得要死了了?

齐军群龙无首后被项羽屠戮殆尽,项羽随即封了被田荣赶走的前朝王室田假为新齐王。

霸王泄怒火,天下反霸王

项羽天生嗜血

一个嗜血的人是最受不得血腥的刺激的,一个狂傲的人也是最受不得愤怒的挑逗的。被齐国背叛而生出怒火的项羽又变回了那个人间大魔王了,大开杀戒的他就像吃了某种口香糖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项羽在平原灭了田荣之后,尽烧其屋、劫掠钱财,上演了一幕幕楚汉版的“鬼子进村”。然后继续东进,向齐国大本营扫荡,烧杀抢掠一直到北海,所过之处,几乎寸草不生。

上天赋予项羽绝世的战力,却没有给他更清晰的思路和更理智的情绪,他本应该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军事家,却硬生生被逼成了一个不计生死、快意恩仇的侠客了。有冤报冤、有仇报仇,项羽这种江湖做派,自然也激起了齐鲁大地齐人们的同仇敌忾。

自古以来,老百姓的生活逻辑都一直很简单,就是你给我留条活路就可以了。换句话解释一下,你比我强大,你欺负我,你今天打我一下,我忍了;明天打我一下,我又忍了;但是你天天打,打得我快要断气了,还要打,那么即使我打不过你,我也要跟你拼了。所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很荒唐的一幕:

很多因家暴要离婚的夫妻,往往不是因为一出现家暴就要离婚的,而是因为家暴使得其中有一方受不了了,才决定要离婚的。

项羽周围一片喊杀声

齐人们也是如此,为了活路,纷纷拿起武器和项羽缠斗。他们自然深知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他们灵活运用了“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打我躲”的游击战术。于是,齐国变成一片泥沼,项羽发不了力,又拔不出腿。

田荣之弟田横则乘机收揽田荣败军和各地愤怒的齐国人民再得数万人,在城阳再次拉起一杆反项旗号,专打楚人。这相当于反楚的齐国政权又死灰复燃了。项羽至此彻底陷入了齐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这样局势变化,也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国家风云变幻。我们随后要介绍的中国历史上又一让人热血沸腾的“彭城之战”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尾声——总结

项羽的军事才能掩盖了他的其他优势

我为什么一直说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硬战之王,而不是战争之王。如果说,战争只是军事对决,我想很少会有人是项羽的对手,但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需要综合权衡才能保证胜利的果实。

项羽伐齐,看上去是胜利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因为他并没有把握好战争的分寸,就好像两个人比武一样,点到为止就足以分出胜负了,非要斩尽杀绝,就必须再出一把汗,甚至多流很多血。

项羽对齐人的痛恨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要对齐人赶尽杀绝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明显,项羽在政治上并不冷静,也不理智。在正常的情况下,项羽这种斩草除根的思路也没有错,但项羽忽视了自己的处境,不明白蚂蚁多了咬死大象的道理。

当项羽将头号反革命头子田荣消灭,击溃了齐国的国防力量,扶植了田假做齐王。其实这个时候项羽的

战略目标已经全部达成。败敌、立威的目的也都有了。如果他此时见好就收,相信齐国只会怕痛,不会舍死。项羽也会有更多的空间去处理他那一大堆乱事。

可是,项羽就一个小孩一样,碰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一顿就要吃饱,他不会考虑会不会撑死自己,也不会考虑他还吃不吃得下其他食物。

项羽同志不明白过刚易折的道理

欧洲版的项羽——拿破仑同志曾经说过:“胜利的时刻往往潜伏着最大的危险!”这算是多么痛的领悟,但是项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拿破仑的外交部长塔列朗叛变时给出的理由就是:拿破仑永远都要赢,他也一直在赢,但他总有一天会败的,那时候法兰西民族就是万劫不复了。

项羽的问题何尝不是如此?成功有时候确实会让人膨胀,天下无敌的感觉也确实很美,所以当人质疑、冒犯、挑战一个成功人士的权威和权利时,成功人士的敌意会加深、态度会更加激动,结果往往就是不知进退。

项羽把战争当作自己实现理想的唯一手段和方式了。但是,如果有别的办法实现政治意图,战争永远是最后选项。如果必须选择战争,那么什么样的战争目标可以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就是制定战略时的重中之重。达到了目标后,就应该及时罢手!也就是说,如果战争变成了必选项,也必须是有节制的。事实上,任何无节制的行为都是不好的,况乎战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项羽是一个没有成本意识的人。或者是因为长期的成功,让他人为意识地忽略了成本意识。他不知道,时间、机会、资源、精力,这些都是成本,他现在把他的脚步停滞在齐鲁大地上,实际上就是在浪费他的成本。

但是,项羽毕竟是项羽,在他没有选择乌江自刎之前,他一直都是那个不可战胜的战神。哪怕前路荆棘满途,他只管风雨兼程。他就像一辆高级跑车,哪怕烧机油,跑起来也是一骑绝尘,直到发动机被烧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