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火铳大炮已经领先一步,乾隆:闭关锁国,朕不要了

身穿白银盔甲、手持绝世神兵,横刀立马,策定乾坤。用一生戎马换取千秋功名,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也是对于古代战争的一种梦境。那在印象中的古代封建社会是不是只会用刀枪棍棒这样的冷兵器进行贴身肉搏呢,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自从发明火药只会就开始往军事化方向走,在南宋发明突火枪之后的百年历史中就不断得到发展。一直到了明朝火器的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改良,无论是种类、数量、质量以及威力上都上升一个台阶。最著名的就是威继光和赵士祯等人利用火炮捍卫领土的故事,那为什么已经出现如此成就后来有销声匿迹了,今天就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一朝辉煌,一夕落败

在朱元璋获得天下建立明朝之后,除了将功臣清算一遍之外,在构建完整的体系过程中非常重视,一边恢复民生,一边搭建一套完善且有利于皇室的管理制度,其中就包括关于划时代的热武器--枪。

在明朝想要生产一把兵器,从原料到成品最后给将士使用都是有一套流程,关系到很多机构。先是对原料的检验,因为封建社会中每个地方都要进贡,进贡中就有制作兵器的材料,先是地方自己检查一次,然后再到朝廷检查一次,

而且还落实到个人,出现不同的情况就直接点名追查原来质检员这个岗位历史悠久。

“永乐十年,在京、在外起解, 务委官看验,解部,户部委官看验相同,关填勘合进纳”

原料准备好之后就开始让工匠开始制作,具体怎么做没有很明确记载,毕竟是一项技术活,而对于这些工匠也是有一套制度管理。要么本身就是从事这一类工作,要么就是有这门手艺然后被老朱强行拉去干活,成为工匠之后不允许更改,子子孙孙也是如此,后来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很多规矩就是这样子定下来。

为了保障明代兵器的正常生产和质量,明朝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从原料到工匠,以及禁令强制性管控,在明朝前期成效狠显著,而到了中后期之后随着管理的懈怠,克扣严重等各方面逐渐遭到破坏。中后期开始缺少大量的工匠,在成华年间

能够精通的人不足百人。

“内府各监局及工部匠官 , 其精于艺者一千二百九十二人 ,……兵仗局九十九人"

锋芒毕露定江山

明代军事家对于火器在实战中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器贵利而不贵重,兵贵精而不贵多,将贵谋而不贵勇,良将一员,火器一千,练而用之,足抵强兵四十二万,可以无敌于天下矣”

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辱使命,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火器,并且取得很大的成效,在1362年,发生过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金华蒋英和处州李祐之连发叛乱张士诚看到有机可趁,便派遣亲弟张士信领兵十万,前来进攻诸全州,连续鏖战了二十多天还没能拿下,两边都进入一个比较着急的状态。在危机时刻谢再兴和知府栾凤,与援军胡德济打了一场配合,先是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让敌人知道有救援军队,然后让将士们天黑之前吃饱饭,然后半夜趁着夜色冲出城外,利用火铳的声响和威力让敌人以为被包夹,顿时敌方阵营大乱,人和马匹各自奔走,胡德济带兵追击,张士信大败而走。

“德济与再兴分门而守,至夜半,令军士饱食,一鼓出城,金鼓铳炮震天地,贼众惊乱,人马奔走,自相蹂躏。德济督兵追击之,士信大溃走。”

还有一场火器、刀枪、弓弩相互配合的战役,在1363年中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水战,三种兵器相互合作。

陈友谅以巨大的船只并排抵挡朱元璋的水军,而朱元璋也是一字排开,将火器、弓弩按照顺序排好,形成作战准备。当船只靠近陈友谅军队的时候先用火器轰一轮,弓箭手接上射击,当碰到一起的时候就抡起刀枪贴身肉搏。

这一场战役中杀敌上千人,夺得一艘战船胜利而归,军心大振。而火器在这一场中的表现也非常亮眼,击溃敌军二十余艘战船,无数人在湖中沉底

从两次战斗中可以看到与宋元时期的传统火铳火器相比,这时候的火器在超越前者,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引起的燃烧小国也更加明显。而一直不能改变的就是还不能连续发射,需要多人配合。

在明朝建立之后边塞的蒙元残存势力仍在兴风作浪,这些火器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仅仅是一种兵器并不能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除了兵器的力量之外,还有看具体的作战过程中将领的指挥、后勤的保障等诸多因素。

天道轮回,国祚衰败

明朝既然那么注重火器为什么后来又没落了,撇开其他的条件不谈,在本身就有几个比较重大的问题

一、火器的缺乏

自从明朝建立以后就非常重视火器的配置和使用,而这种规定也只能够在中前期能够实现以外,其他都是难以达到,后来除了的戚家军能够保持有高标准之外的火器,其地方配备的数量绝大多数都达不到

尽管嘉靖之后就开始在这一块放松管控,允许地方进行打造,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并没有办法满足需求。

除了兵器本身之外弹药也是一个问题,在隆庆年间已经出现了朝廷无法制造出足够的铅弹供给给地方,仅仅能够勉强维持自用。兵器坏了也没人修也是一个问题,崇祯四年有一批火器要修理,结果是经费不足材料不够就只能放在一旁。

二、火器的粗制滥造

火器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使拿到手的火器也未必是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以最为经典的鸟铳为例子,曾经是铳管需要耗时一个月的时间来打磨才能完成,而后来却是用铁片随意卷起来成为铁筒,薄厚都不一样,没有工艺性可言,质量很低下

。这样的武器不仅不能够击溃敌军还有可能造成误伤。

“铸铳无法,不谙长短厚薄度数之节,不能命中致远,或横颠倒坐,及崩溃炸裂而反伤我军。”

三、训练不足

刀枪棍棒需要经过严格以及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收放有度,火器也是如此,因为一旦出现填装的失误,不仅无法将敌人斩落马下,还会误伤友军。起初朱元璋非常重视训练,对其非常苛刻,刀枪棍棒以及火器都要会,而且会定期考核。

但是到了后期安逸久了犹如儿戏一般,先是出操的次数不断减少,至于内容更是荒诞十分,尽管火器十分先进但是没有懂的人使用还是形同虚设。

四、敌人变强大

明朝初期之所以有非常严的禁令就是防止有人发生暴动,在正统年间广东黄萧养叛乱,在围攻广州击败明军后,就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火器。这场叛乱持续了一年多才平定。

明末年间与女真族的对阵中也是如此,女真族也缴获了大量的火器,而且女真族的初期的火器几乎都是靠缴获得来。

也有人叛变携带者大量的武器投敌,此消彼长的情况之下金的火器锻造和发展也得到提升。这几个点环环相扣,都非常重要,抛开朝廷的管理问题和其他因素光这一块的问题就已经够喝一壶。

归纳

火器对于明代的统一战争和巩固地位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火器的发展新成的新兴战术能够很大程度上遏制边塞凶猛的骑兵。不过战争也只是各方面的综合比较,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国祚衰退,光光靠一个火器根本没办法挽回局面。

而在印象中完成接替的清朝似乎并不喜欢火器,而是冷兵器。其实不然,在清朝完成统一之前就非常重视,而且发展很迅速,入关之后就直接淘汰原有的一些旧武器,直接替换鸟铳。

直到乾隆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开始闭关锁国,各种火器也就未有进一步的发展。早在明代中后期时,火器的发展就曾吸收过国外的先进技术,然而直到清末,清军使用的仍然是明后期以来早已经有的火绳枪,并以此去对抗更为先进的西方列强的燧发枪,其结果就是鸡蛋碰石头。

发现历史,改变自己,关注
一起研究分享历史,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