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撒谎家长崩溃,我却告诉他不要拆穿!凭什么?

昨天,孩子班里的一位家长跑到幼儿园大闹了一场,原因是孩子回到家后给妈妈说:

“妈妈,今天老师打我了。”

妈妈:“打哪了?”

孩子:“打了我的头。”孩子摸了一下后脑勺。

妈妈:“为什么打你?你是不是淘气了?”

孩子:“没有,我回答问题答对了,老师就打了我一下……”

听到孩子在答对了问题后还被老师无缘无故打了一下,心头的怒火直接喷了出来,晚上睡觉越想越生气。

第二天一早来到幼儿园,冲着班主任老师一阵质问:“你昨天为什么打我们家孩子的头?我孩子做错了什么?就算做错了,你可以批评,可以罚站,可以给我说,但是你不能打他的头!给打傻了你付得起责任吗?!”

当时正值上学高峰期,一时间班级门口被看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围了个水泄不通。

面对着家长劈头盖脸指着鼻子质问,班主任老师全程没有回复,最后坚定的说了句:“走,我带你去看监控!”

而就在看完监控后,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羞愧的向老师连连道歉。

原来,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请这个小朋友上前配合,结束后,老师为了表示鼓励,就摸了一下孩子的后脑勺,并示意他回去坐好。

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竟然被孩子说成了“挨打”,关键是家长还信了。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为什么要要扭曲事实?是有心还是无意?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大约3岁的时候,孩子就会明显的出现一些“说谎”的行为,而孩子说谎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编造没有发生过的事,另一种是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某件事,以逃避惩罚或达到某种目的。

1.编造不曾发生过的事

上周末带孩子在小区了玩秋千,恰好碰到孩子小伙伴嘉嘉,嘉嘉看见我迎上来兴奋的说:“阿姨,昨天我爸爸带我去迪士尼玩了,简直太好玩了!”

而我昨天还碰到他的爸爸接他放学,我知道,这并不是真的。

原来,他昨天看了一个关于上海迪士尼的宣传短片,并其中精彩的娱乐项目深深的吸引了,所以想象了自己也去过那里。

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谎。

3~5岁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飞度发展的阶段,所以会出现“虚实不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编出一些想象中的故事,或者扭曲事实,而且,他们会认为他编出来的事情是真的。

比如文章开头的孩子说幼儿园老师打了他的头,其实是孩子把老师的行为加入了想象、扭曲,当妈妈反复确认是不是老师真的打了他的时候,他便认为自己加工后的事实是真的:老师真的打了他的头……

其实,在孩子编造故事的背后,也反映出他对某件事情的渴望,比如上面说到的嘉嘉,当他被迪士尼吸引后,他便很渴望去亲身体验一下。

所以当他“说谎”的时候,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觉得想象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我知道他“说谎”了,但是我没有去拆穿,反而是旁边的妈妈尴尬的说:“我们看的是宣传片,小孩子不能说谎,知道吗?!”

面对孩子无意识的“说谎”,我们应该怎样做?

——参与孩子的想象,但不要强化,更不要贴标签

对于五岁半以下的孩子,当出现类似“说谎”的行为时,家长一定不要觉得孩子品行有问题,更不要盲目的去迎合。

对于嘉嘉的说谎,我并没有说:“哇,好棒啊!”而是单独把他拉到了一边问他:“你在那里都完了什么?”当他逐渐发现虚实的的过程中,我又趁热打铁的说:“嘉嘉很想去迪士尼玩对不对?所以你想象了自己去迪士尼玩,对不对?”

引导孩子逐渐分清事实与想象,不拆穿也不批评,让孩子感受到成年人对他们的尊重。

等孩子六岁以后,这种的想象会逐渐消失,孩子分辨虚实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此之前,家长上来就是一顿批评:“小孩子不能说谎!”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想象是不对的,是羞耻的,反而会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说谎是因为怕被惩罚

记得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段:夏东海出差为姥姥带回了一只青花瓷罐,小雪和刘星在争抢的过程中把盖子打碎了,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两人决定将这个锅给小雨来背,因为小雨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不会惩罚他。

如果孩子出现了要靠说谎来躲避惩罚,家长就要先检讨一下自己了:重点应该是“惩罚”,还是鼓励孩子成人错误说出“事实”?如果是为了“惩罚”,那么孩子做错了事,担心被发现,只能靠说谎来摆脱责任。

所以,家长与其教训孩子,企图遏制他说谎,还不如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我们给他的成长环境不能让他产生说实话的安全感和责任感呢?

如果孩子每次说实话,都是换来家长的一顿打骂,为了保护自己,他肯定会编造出来谎言来“趋利避害”。

孩子犯错后及时安慰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孩子第一次打碎玻璃杯时的场景,当时茶几上放了满满一杯水,他扭来扭去的胳膊一下子把水杯碰到了地上,声音大的像晴空中突然出现的一声闷雷。

孩子两眼死死的看着我,眼泪在里面打转,想哭,却不敢哭,当我说:“没关系,来这边,别让玻璃扎着脚。”时,他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抱着我哇哇大哭……

孩子做错事,他的内心是很愧疚、很害怕的,你不合时宜的批评,只能让孩子走向说谎的道路。

设定处罚,让孩子建立责任感

只有安慰没有惩罚,只会慢慢剥夺孩子的责任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即使犯错了也不要紧,因为不会受到惩罚,所以他们会肆无忌惮的继续犯错。

所以,当孩子承认错误后,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反馈:“及时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妈妈很高兴。”要让孩子知道,主动承认错误是会被赞许的,接着,要带着孩子学习“善后”,学习承担责任:“打翻了牛奶没关系,来,妈妈教你收拾干净。”

家长有了这样的承诺,孩子就会觉得:说实话不会倒大霉,努力承担责任会让自己更安心,而这个责任对他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做父母可以不考试,可以犯错,但一定要不停的学习,不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