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MQ-9“捕食者B”无人机(冷战后至今)

 RQ/MQ-9无人机由通用原子航空系统为美国空军、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空军开发。机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新型无人作战飞机,并可以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美国空军在其作战试验刚刚结束后,就决定将其投入实战,并于去年3月组建了“死神”无人机攻击中队,即内华达州克里奇空军基地第42航空攻击机中队,还成立了专门的“死神”无人机工作组,开始研究战术、训练机组人员和进行实战演练。

结构特点

低置直翼;直立V型垂尾,带中央腹鳍;收放式起落架;推进式螺旋桨;传感器炮塔位于机头下面;上部机身前方呈球茎状。

研制历程

到2002年年底,在已经向美国空军交付了55架“捕食者A”,还有来自空军、海军和中央情报局的70架订单时,通用原子公司开始了“捕食者B”的研发工作。“捕食者B”继承很少的“捕食者A”组件,但是可以使用“捕食者A”的地面控制系统,从一开始,RQ-9即是为了能够长时间持续飞行在高空中执行侦察任务而设计的。2001年2月2日,原型机进行了首飞,这种无人驾驶飞行器配备的是霍尼韦尔公司的TPF331-10T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2003年年底,第一架预生产的RQ-9交付美国空军,次年,其中至少有一架被送到中东进行评估。和“捕食者A”一样,“捕食者B”也可以装备“地狱火”导弹和“毒刺”导弹,装备后更名为MQ-9。空军计划在2008年以前,令首批60架MQ-9进入现役,2005年12月,海军也订购了“捕食者B”无人驾驶飞行器。

使用情况

在2001年10月美国对阿富汉的空袭中,“捕食者”首次在实战中发射导弹摧毁了一架塔利班坦克。

2002年5月17日,美空军在阿富汉“永久自由”损失了第四架“。这架“捕食者”无人机由设在巴基斯坦的前方操纵基地控制,返回基地时坠毁。自“捕食者”无人机投入使用至今,美空军已损失了20多架。2002年10月,美军开始计划将“捕食者”部署到波斯湾,用于打击伊拉克境内的地面防空目标。2002年12月23日,伊军出动的米格-25战机成功击落了美军一架“捕食者”无人侦察机。

2004年4月,“捕食者B”首次投放227千克的GBU-12“宝石路II”激光制导炸弹,成功摧毁地面固定目标。2004年10月,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宣布,一架由HFE燃料驱动的“捕食者”无人机已成功首飞,为公司专门竞标陆军的增程多用途(ERMP)无人机系统项目而研制的“勇士(Warrior)”无人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5年1月,意大利成为第一个部署“捕食者”无人机的欧洲国家。驻扎在意大利南方Amendola的意大利空军第28遥控驾驶飞机中队对“捕食者”无人机进行初始飞行后,将这些飞机部署到了伊拉克。

2006年4月,美国国土安全部海关与边境保卫局(CBP)惟一的一架“捕食者”B无人机坠毁在亚利桑那州诺家莱斯北方20英里处。2006年12月,英国皇家空军将组建一个无人机中队,该中队将装备两架通用原子公司的MQ-9"捕食者"B无人机,英国国防部最近已批准这一新作战单位的成立。

2007年3月13日,美国空军“捕食者”(Predator)系列UAV(无人机)的最新型别——MQ-9“死神”(Reaper)已被正式部署到位于内华达州的Creech空军基地。2008年7月,美国空军的MQ-9"死神"无人机参与伊拉克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