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烈的领袖 最英勇的战士——“上海暴动的创造者”罗亦农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1928年4月21日,罗亦农留下这首绝命诗,慷慨就义。

罗亦农同志


罗亦农,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902年5月18日,罗亦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7岁入私塾,11岁到湘潭下摄司向家塘郭月钦的学馆读书。1916年,14岁的罗亦农考入美国人在湘潭县城办的教会中学——益智学校,并加入该校的“学生自治会”。在校期间,他参加了捣毁焚烧日货的斗争,受到校方的严重警告,于1917年愤然退学。

当选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介绍刘少奇等人入党

五四运动爆发后,罗亦农怀着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热情,不顾家人的反对,于1919年6月只身来到上海。他先考进一所中学,后因父亲不肯寄钱交不起学费,便到一家报馆当校对。在报馆,罗亦农有机会读到《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刊物,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结识陈独秀,得到其赏识和指引,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罗亦农进入上海共产党组织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1921年春天,罗亦农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与任弼时、萧劲光等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冬天,罗亦农转入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介绍刘少奇等人入党。

1921年4月3日,罗亦农等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时的合影。


1923年初,当大批中国革命青年来莫斯科学习时,罗亦农因学习刻苦,俄文基础好,而被推选为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语言组书记,专门从事留苏中国学生的组织工作,另还兼任中国班的唯物论教授和翻译。

1923年4月,任弼时(左一)与罗亦农(左二)、刘仁静(左五)等在莫斯科。


回国从事工人运动,任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校长


1925年3月,罗亦农回国从事工人运动,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

1925年回国。首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任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成员,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在广州参与发动省港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爆发后,罗亦农一直站在斗争最前列,多次起草传单以鼓动工人罢工斗志,并协助罢工委员会,妥善安排了进入广州二十多万香港罢工工人的食宿问题。

省港工人大罢工


1924年5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罗亦农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党校的主张。1925年10月,罗亦农以广东代表名义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会后,应李大钊的要求,中央决定派罗亦农筹建北方区委党校。不久,我党第一所党校——中共北方区委党校正式创办,罗亦农任校长,教员有赵世炎、陈乔年等。北方区委党校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举办的一所党校。

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罗亦农是我党第一个提出举行工人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也是我党第一个提出由党独立领导武装工作的领导人,也是第一个提出建立工人与小资产阶级联合政权的领导人。

1926年1月,出任中共上海区(即江浙区)执委会书记,后兼任上海区执委会军事特别委员会书记和军事运动委员会主任。为打破革命处于低潮的江浙地区的沉寂局面,决定在上海举行武装起义。事先,曾在区委机关内秘密举办六期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训练班,培训骨干一百余人,并迅速恢复、扩大党组织,使全区党员人数由原来的1300人增至2500人,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同年夏,为直接领导工人武装起义,根据中央军委和中央江浙区委决定,兼任上海军事委员会主任。

随后,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罗亦农与赵世炎等人两次领导上海工人举行起义,均未成功。但他没有气馁,积极参加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工作。1927年3月21日,罗亦农与陈独秀、周恩来、赵世炎等一道,及时指挥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并随即转为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3月22日,上海市工商学各界举行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临时市政府,罗亦农被选为临时市政府委员。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上海工人纠察队。


1928年7月,周恩来在党的六大的《军事报告》中谈到这件事时指出:对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最后五分钟的决心”,陈独秀、彭述之和中共中央“是动摇的”,而在“上海的江苏省委”(指中共上海区委,1927年4月改为江苏省委)和“军事的指挥者”,“对于这次暴动是没有一点动摇”,并热烈地称赞罗亦农“真是上海暴动的创造者”。

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罗亦农奉命调离上海,到武汉参加党的五大,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罗亦农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治局委员,不久任长江局书记,领导湘、鄂、赣、川、皖、陕等省的革命运动。11月,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组织局主任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底离开武汉前往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随后投入到党的六大的准备工作中。

为筹备召开党的六大,罗亦农冒着极大危险,到湖南、湖北等地了解情况,在上海听取各地同志汇报情况,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党制定全国革命斗争方针做准备。

1927年,罗亦农与瞿秋白一起拟写了《党纲草案》,正当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即将赴莫斯科筹备召开“六大”之际,因霍家新、贺治华夫妇叛徒告密,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在上海公共租界内戈登路望德里被租界巡捕逮捕。国民党反动派欣喜若狂,大肆宣传、叫嚣:“首要已擒,共祸可熄。”中共中央即派周恩来等组织营救,但未成功。

1927年4月21日下午,罗亦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26岁。

192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布尔塞维克》第20期首次以卷首语的形式沉痛哀悼壮烈牺牲的罗亦农同志,称赞他“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模楷”。

2009年,罗亦农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罗亦农同志为革命献上了年轻的生命,他的党心永照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