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一个孩子,只需要“抛弃”他2次

1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他指出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据研究,幼儿被剥夺母爱时的痛苦,相当于成人面对亲人死去时的悲痛。

电影《约翰》,真实记录了17个月大的约翰,离开母亲后,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约翰妈妈第二次怀孕生产,便把他送到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院里条件很好,配备很多玩具,以及各种尊重幼儿需求的游乐设施,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也特别和善。

第一天和第二天,约翰表现得都还不错,他对新环境发生了兴趣,不断探索。

但找不到母亲,他有些迷茫无助。

第三天,约翰显得很不开心,他开始疏远人们,独自漫无目的地游荡。时不时大哭,声嘶力竭。

父亲来看望他,他反应迟缓,但渴望跟随父亲离开。

第四天,约翰对照顾他的护士无反应,不再接受任何互动,他开始拒绝吃东西。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一直到第八天,约翰都没有再吃东西。

最后,妈妈出现了,要带他回家,约翰号啕大哭,他不肯看妈妈的脸,不接受她的安慰和拥抱。

回到家后,约翰持续冷漠,对妈妈无回应,无需求,他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焦虑痛苦,经常情绪崩溃。

拍摄此记录片的导演很担忧:“孩子这一生可能就此毁了。”

2

因为母婴分离的创伤,不仅体现在幼儿的当下,还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成长,甚至一生。

心理学家曾跟踪研究过一位叫玛丽的女孩。

玛丽是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可爱,聪明,乖巧。突然患病后,在医院整整度过了一年。

在此不得不说,医院条件很舒适,对孩子也特别友好,遵循科学喂养。

但在这一年里,医院以保护无菌环境为由,不允许母亲陪护(20世纪的英国医院普遍如此)。

就此,玛丽享受母爱的权利被剥夺。

治疗结束后,玛丽完全恢复健康,她回到家,却表现得“不再需要妈妈”“好像不知道感情是什么东西”。

她拒绝妈妈拥抱,也不对妈妈撒娇,漠视妈妈的存在。

心理学家看着她慢慢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对哥哥残酷无情,对同学完全漠视。

成绩优异,却越来越孤僻,排斥别人靠近,拒绝亲密。她好像不需要感情,自身也没有感情。

玛丽,再也无法信任他人,她充满戒备,压抑自己,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她将内心封闭了。

3

为何会如此?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幼儿与母亲分离后,自身情绪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

见不到母亲,孩子通过哭泣、黏人、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个阶段,他害怕、迷茫,到处寻找母亲,精神高度紧张。

☞第二个阶段是绝望。

孩子变得无精打采,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没有什么食欲,偶尔会平静地哭泣。

他此时思念母亲,但对见到母亲的期待正逐渐流失。

☞最后一个阶段是疏离。

孩子似乎接受了现实,看起来乖多了,不吵不闹,还会对人微笑,胃口也变好。

这时,孩子好像恢复了正常。

但其实,他在心底,已彻底放弃对母爱的渴求。

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这也是很多父母,发现被迫分离的孩子,狠心让他哭几天,就会恢复正常。

殊不知,这个正常只是表象。

孩子内心,已被看不见的痛苦和绝望,凿出一个惨不忍睹的伤口,哪怕有一天愈合,这伤痕也会伴随一生,时不时就会隐隐作痛,阻碍他再寻新感情。

4

如果伤痛已造成,有没有办法补救呢?

有,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

但这个过程很艰难。

孩子与母亲重聚后,他会偷偷观察,不断确认,自己是否可以再次交出情感,给予信任。

当获得充分的爱,孩子会由漠然变得焦虑和烦躁,特别黏母亲,并任性发脾气,挑战母亲底线。

此时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在发泄内心的痛苦,发泄被抛弃的恨意。

当淤积的恨被清除,他才能再次爱。

这是一个正常的修复过程。

他需要母亲给予包容,不断告诉他爱他不再离开他,如此安全感才会得以重建。

待孩子慢慢放下戒备,就会再次接受母亲。

如若由于某些因素,我们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请将孩子交给他熟悉的固定抚养者,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进行转移投射,并把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之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被抛弃超过两次,他内心受到的伤害将无法弥补。

毕竟,孩子通过母亲的孕育,来到这个世界,天生依恋母亲,信任母亲,将自己全身心地交于母亲,这是一种无私的托付。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将他推开。他会因此愤怒,斩断与这个世界的情感链接,陷入孤独之中。要知道,他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听到了爱的召唤。所以,以爱,迎接他的到来。也以爱,陪伴他长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