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5回,贾母为何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当真是金玉良缘的伏笔?

zasdff2010


《红楼梦》书中贾母曾多次在公众场合夸赞薛宝钗,但却绝口不提黛玉的优点,难道贾母真想促成金玉良缘吗?非也非也!贾母是《红楼梦》中堪称最睿智通达的老人,又将林黛玉这个外孙女儿疼到了心坎里,她不当众夸赞黛玉而去夸赞宝钗,正是充分体现了贾母老人家的大聪明大智慧,实属明智之举。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认为这其中有三层原因在里面。

对于贾母而言,薛宝钗是别人家的孩子,夸宝钗纯属礼貌之举,并非真心喜欢宝钗,更不会是什么“金玉良缘”的伏笔;

《红楼梦》第35回中,贾母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夸赞宝钗的呢?

宝钗一旁笑道: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 "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

大家请看原文,贾母夸赞宝钗的时候,是紧接着宝钗恭维完贾母之后。贾母随之而来的表现也展示了她相当高的涵养,彰显了她的大家风范,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贾母作为长辈在被晚辈宝钗恭维后,老人家当然要在小辈前表示自谦,这本在情理之中;

当时贾母的儿媳妇王夫人以及亲戚薛姨妈也在场,当众夸赞宝钗,既是必要的礼貌,又能向王夫人和薛姨妈示好,使她们脸上增光,又融洽了当时的气氛,岂非一举三得呢?

想必有人要问:何以见得贾母并非真心喜欢宝钗、也无意促成“金玉良缘”呢?这其中的缘故,我认为也有三点。

首先,诸君请想:“金玉良缘”是薛姨妈和王夫人两姊妹之间的盘算,与贾母何干?她老人家为何要卖力促成这段姻缘,这对她有什么好处呢?

再者,贾母真正喜欢的是性格果断、言谈爽快的人,比如凤姐,再比如经过贾母挑选放在贾宝玉房中的储备姨娘晴雯。薛宝钗向来守拙藏愚,“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很明显不是贾母会喜欢的类型。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贾母除了在公众场合夸赞过宝钗,私底下可曾对宝钗有过任何亲切的举动或者是示好呢?


最后,贾母夸薛宝钗,同夸后来入园的薛宝琴的目的是一致的。大家试想,薛家在贾府住了几年,“金玉良缘”的说法早已遍布贾府的每个角落,贾母岂能不知?倘若贾母真有意促成“金玉良缘”,为何在这期间一直保持缄默,对此事不置一言?此其一也;为何明知薛蚪上京城来的目的是送妹妹宝琴来与梅家完婚,倘若贾母真有意促成“金玉良缘”,为何舍弃优秀又无婚约在身的宝钗,却去求娶一个身有婚约的宝琴呢?此其二也。据此二点足以证实,贾母对“金玉良缘”根本毫无兴趣,她对薛宝钗、薛宝琴的夸赞,只是虚晃一枪,是烟雾弹,障眼法而已。她的真实目的并非如此。


小结:对于贾母夸赞宝钗,其实就是正常的社交礼仪,是亲戚间的客套话,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大可不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过多的解读和求索,以免失去了原本的阅读趣味。

贾母不夸赞黛玉,并不代表她不疼爱黛玉;虽然贾母满心疼爱黛玉,但毕竟不是亲孙女,不宜太过张扬,以免引以不必要的麻烦;

根据阅读上下文可知,贾宝玉当时本是想抛砖引玉,勾着贾母夸黛玉会说话、可人疼,但岂知精明的贾母根本不接宝贝孙子的话茬,转而将众人的焦点引向了宝钗。那么,老于人情世故的贾母为何不顺着贾宝玉的心思将话题接下去呢?她老人家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计议与考量?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悟空问答上的问题,题目是《为什么贾母不赏黛玉衣裳》,我的观点是:贾母疼黛玉,要从点点滴滴的小细节上才可以看明白。诸位请试想:倘若贾母不给林黛玉衣裳,那么请问雪天里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鹤氅从何而来?黛玉来贾府的时候,只随身带了一个小丫环雪雁和一个年老奶娘王嬷嬷,其余贴身伏侍的紫鹃等人都是贾母安排,倘若贾母不是真心疼爱黛玉,那么请问潇湘馆的安宁平和、井然有序又是从何而来?

在林黛玉没进贾府前,贾母最疼的人是孙子贾宝玉,最得力的人是王熙凤。但是,可知他们表面上风光,背地里却因为贾母的疼爱招致了多少祸患?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曾经想用油灯将贾宝玉的眼睛烫瞎;贾政的小妾赵姨娘勾结马道婆,对贾宝玉和王熙凤施以魇魔之法,差点要了这两个人的性命;贾母对亲孙子贾宝玉和孙媳妇王熙凤的疼爱尚且如此引人嫉恨,林黛玉还只是贾母的外孙女儿,本就隔着一层,更何况还是寄居在此,为了林黛玉的安全起见,贾母又如何会高调地对林黛玉表示过多与过份的疼爱呢?

此段原文中贾母曾说:“我们家里四个女孩”,此时元春已进宫为妃,贵为皇家之人,贾母再大胆,也不敢将她称之为”我们家的四个女孩“其中的一个,更遑论将元春拿来和薛宝钗作比较、还直言不如宝钗!除去元春,贾府的本家女孩只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女孩,那么剩下的一个是谁呢?不用说,能让贾母从心底当作亲孙女看待的,恐怕非黛玉莫属吧?既然林黛玉是自己家的宝贝孙女,自己尽可以悄悄地疼爱,是不需要当着外人的面大张旗鼓去刻意夸赞的;就如贾母将贾宝玉当成命根子一般,又几时见过贾母当着亲朋的面夸赞贾宝玉呢?

小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贾母不夸赞黛玉,不代表她不疼爱黛玉,更不代表贾母想要放弃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转而支持“金玉良缘”。贾母给黛玉的呵护与疼爱,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当炮仗烟花声响起的时候,贾母将林黛玉紧紧地揽在怀里的条件反射,恐怕抵得过一万句好听的赞美之词吧!


贾母一心想要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只是迫于压力而低调行事,“木石姻缘”才是她老人家的真实意图所在;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历史上的左师触龙就是利用了父母疼爱子女、愿意为子女作长久打算的心理,最终成功说服赵太后将长安君作为人质,为赵国换回救兵解救了赵国。无独有偶,在前不久大火的电视剧《知否》中,这句名言也曾多次被引用。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不仅仅只表现在衣食住行和嘘寒问暖中,更体现在了贾母对林黛玉终身大事的筹划上。

何以证明贾母是想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婚事的呢?

王熙凤这个女人就是个人精,最会揣测贾母的心思与喜好,才会得到贾母的青睐与信任。她敢当众取笑林黛玉吃了贾家的茶、为何还不当贾家的媳妇,打趣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必定是领会了贾母的意图,才敢有此大胆的举动;

贾琏的小厮兴儿曾向尤二姐透露过,贾宝玉“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只是一来林黛玉身上有病,二来年纪还小,尚未定下来。贾府的舆论风向如此,源头又是从何而来呢?不会是贾政,因为贾政认为贾宝玉年龄还小;也不是王夫人,王夫人显然更愿意薛宝钗做她的儿媳妇;那么能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主婚姻大事的人,自然是贾母了。

总结:贾母心尖尖上疼着的人从来只有一个宝玉一个黛玉,再无别人。将林黛玉交给这世上任何一个人,她都不会如交给贾宝玉放心。所以一开始贾母就将林黛玉和贾宝玉安排在一起,“同吃同住,同息同止”,培养了从小在一起的深厚情感,为将来他们的婚事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一两句客气的夸赞算什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贾母爱黛玉之深,又岂是眼拙目浅之人可以看出来的呢?


醉吟扶夷


宝钗和黛玉从她们来到贾府就注定了这两个优秀的姑娘会成为宝玉妻子的候选人,不过她们二人属于不同的阵营。宝钗是王夫人的侄女,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她们都被给予厚望,王夫人同薛家营造了”金玉良缘“希望宝钗可以嫁给宝玉,贾母让众人潜移默化的了解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

贾母的想法从未改变过,这就不存在于贾母会突然倒向支持”金玉良缘“,所以对于现存版本中贾母主导了”调包计“的说话很不认同。对于35回里,贾母避开黛玉而夸奖宝钗认为是”金玉良缘“的伏笔,这是错误的,因为贾母从没有往这方面想。当时的真实情况和贾母想到表达的意思都恰好相反。

第一,只是对亲戚的夸奖,也为了掩饰因为宝玉挨打家里人对薛家的错怪

贾母会夸奖宝钗有一个前提,就是此时正值宝玉被打,大家都去看望他。宝玉本想指引贾母夸奖会说话的黛玉,可是贾母突然就夸起了不爱说话的宝钗,那么这只能是因为一个原因,贾母对宝钗只是出于亲戚的夸奖。

贾母喜欢的是活泼、机灵和爱说笑的姑娘,宝钗太老成持重了,她不是贾母喜欢的女孩子,这不为了加强贾母夸奖的真实性,王夫人都在一旁帮腔,说贾母私下都跟她说过这样的话,贾母没承认也没否认,至于到底有没有说过也就不得而知了。

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同时,也是想要表达感谢和缓和家里人对薛家的错怪。宝玉被贾政打,很多人都认为是薛蟠告密所致,甚至是一向稳重的袭人都不小心对宝钗露出责怪之语。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

可是这次真的不是薛蟠的错。而且不仅不关薛家的事儿,宝钗还第一时间为宝玉送来了效果很好的棒疮药,甚至后来贾琏被打平儿都来向宝钗寻药。出于薛家被无缘无故搅和进这件事里,贾母觉得很不妥,所以就当着众人夸奖宝钗,也顺便为薛家洗清冤枉。

第二,贾母把黛玉纳入自己姑娘的行列,不必夸奖只默默疼爱

黛玉和宝钗是一前一后进贾府的,可是黛玉早就成了贾府的自家人,可是宝钗从始至终都只是外人。自家人都在的时候,自然是夸奖外人,哪有夸奖自己女孩的做法,这也太没礼貌了。贾母早就把黛玉当做自己的姑娘,不必夸奖,黛玉也是贾母最喜欢的姑娘。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

在自己人心里自己的孩子自然是最好的,可是对着别人的时候都要谦虚。贾母夸奖,薛姨妈就要自谦的推辞。贾母一箭双雕,虽然明面上是夸奖着宝钗,可是却无形中让众人都知道黛玉早就是贾府的姑娘了。

贾府的四个女孩此时一定不是指元春在内,首先元春已经嫁人不算女孩的行列,其次此时元春的身份是贵妃,贾母都要行跪拜之礼,她如何会说元春比不上宝钗,所以这里只能是黛玉。贾母清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内外之别说出来了。

贾母虽然没有当着众人夸奖黛玉,可是她对黛玉却是最好的。黛玉母亲刚刚去世,贾母就几次潜人来接黛玉入贾府,而且对黛玉的宠爱不仅排在探春、迎春的亲孙女前面,甚至还要排在宝玉前面,这样的待遇恐怕也只有黛玉才能够做到。

黛玉懂事什么要求都不跟贾母提,但是贾母却总能细心发现她的寻求给予最多的照顾。不管是宝钗生日,故意化淡生日的气氛让黛玉先点戏,还是宝玉随口说了一句就给黛玉每日送一两燕窝,冬日里为黛玉准备的斗篷和御寒的衣服,从来不需要特意大张旗鼓的赏赐,可是贾母早就为贴心的为黛玉准备好一切。

第三,贾母一直在支持“木石前盟”,从来都在拒绝“金玉良缘”

贾母最爱的孩子是黛玉的母亲贾敏,如今黛玉在她身边长大,她自然把两份爱都给了黛玉,她看着黛玉和宝玉从小到大的爱情,也知道黛玉对宝玉的喜欢,因此她一定会全力支持“木石前盟”,而不会支持“金玉良缘”。

贾母一直都在拒绝着“金玉良缘”。从太虚观的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贾母就在告诉众人宝玉妻子的条件,可是很明显很有钱的宝钗不符合条件。贾母对宝钗除了口头夸奖之外再无实物奖励,可是对宝钗的妹妹宝琴却格外的喜欢,两者一对比就知道贾母看不中宝钗,因为宝琴早有婚约,所以这就是变现告诉宝钗她与宝玉不合适。

贾母对“木石前盟”的支持。贾母从刘姥姥到大观园来游览时,就然众人知道宝玉和黛玉是一对。贾母说“三丫头还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酒,咱们偏偏往他们那里闹去。

有一次,宝玉和黛玉吵架,可是偏偏他们都不去看戏,贾母为这急得心里烦躁,就说:“这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几时等我闭了眼,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宝玉和黛玉前期因为没有看懂彼此的心意常常吵架,可是贾母告诉众人,这叫做”不是冤家不聚头“,大家懂了贾母的心意,他们二人也知晓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总之,贾母对宝钗的夸奖只是亲戚之间的客气和礼貌,贾母也从来不会以为宝钗而打乱了她对宝玉和黛玉”木石前盟“的维护,所以说贾母支持”金玉良缘“纯属无稽之谈。


小说红楼



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就不疼了?”

贾母道:“不大说话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你想想,贾母这句话是说谁?


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看大嫂子也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和风姐姐一样看待。若是单单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风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在宝玉眼里面,真正算的上会说话的,是王熙凤和林黛玉,但是贾母却未必像他那么想,因为在贾母心里,所谓会说话,是说出话来得体,让别人觉得舒服,温柔和气。而不是嘴皮子多厉害。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个话大有学问,贾母不接宝玉的话,说明她不认可林黛玉是会说的,然后她说我们家四个女孩,到底是指元迎探惜呢?还是黛玉和迎探惜呢?我看是指元迎探惜,因为他们都姓贾。


贾母说这个话,意思很多,但不说明,在座的人各自去会意,既照顾了亲戚的面子,又保留了余味。


曹雪芹行文,力求平衡,不愿意一边倒,制造一个云山雾罩的效果,主要是他既爱黛玉,又爱宝钗,矛盾的很。而那个批书的脂砚斋就挺黛玉,比他的态度鲜明的多。


很多人觉得贾母是林黛玉是的保护人,好像只要贾母同意,黛玉和宝玉就可以在一起,其实这是不确定的,因为当时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儿子也要尽孝道,但是在婚姻这件事上,主要还是看贾政的态度。


比如迎春出嫁,“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也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俩次,无奈贾赦不听,只得罢了。


所以金玉良缘也好,木石前盟也罢,贾母当然有影响力,但是未必有决定权。


吴公子燎


当然不是了,曹雪芹不会写得那么明白,写这么明白就不是石头记,就不是四大名著了。

贾母一直都是宝黛爱情的坚定守护者,也应该一直是“扬黛抑钗”的。贾母竟然当众大肆赞扬薛宝钗,却对林黛玉避而不谈,是有原因的。

在这一回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政笞挞,重伤在身,在怡红院中疗养,贾母与凤姐儿前来探望,正好薛姨妈、宝钗也赶到了。

原文中,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

在这个场景里,主要人物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王熙凤、宝玉,除了宝玉跟贾母,其他人都是金玉良缘的支持者。贾母在宝玉夸黛玉的情况下没有接宝玉的话夸黛玉,而是夸宝钗,我认为是因为薛姨妈是客,又是王夫人的姐妹,这个时候夸客人的一种礼仪,也给客人面子。

说白了,就是在客人面前,哪有夸自己人的道理,所以,在贾母心中,黛玉是自己人。反倒宝玉在这个时候夸黛玉,不合适。


小诚扒剧


贾母是谁?

贾母,史太君是也,也被称为“老祖宗”。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

贾母称得上是红楼梦的最高权位者,她是红楼梦中贵族的代表人物,是一位诗礼簪缨之族的贵夫人。她见多识广,熟知礼节。

在第35回,在贾府,薛姨妈,宝钗是客人。依贾母炉火垂青的人情世故观,理所当然夸奖客人为高。

至于心里想的是否一致,就不一定了。


我就是自己的大V


《红楼梦》电视新老版本都看了一遍,书看过两次,但第二次没看完,一来总觉的儿女情长和家族的恩是非怨不合口味,二来故事架构大出场人物多隐线伏笔多读来费脑,所以一直看看停停没法继续,现在上了些年纪很想静下心来研读研读奈何凡间事物太多,无太多时间和闲心,且等老了后再说吧。

所以对于此问题,我只得再次翻到相关章节看了一下,只能从现有的心得大致理解一下吧。其实这节只不过是亲戚间唠嗑时话赶话聊起来的,对于精明老练的贾母而言场面上的话不过是顺嘴而言的小儿科而已,个人认为不必过于解读。但如果非要认为此段话定有隐情,那我个人的理解如下,

1,首先看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来看这段-----宝钗一旁笑道: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 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可以看出贾母年轻时比王熙凤还干练泼辣。这在书中其他章节相关事件中都可以找到一些事例来印证,这并非老太太自傲。所以贾母是个敢说又“会”说精明练达的老太太。

2,贾母喜欢什么样的人,仍从上段引述的话来看“.........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她。”看来老太太喜欢那种敢于表达自己,善于说话但又懂大体识礼仪的人。薛宝钗是个懂大体识礼仪且很会说话的女孩,这不成问题,但对于老太太来说薛宝钗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凡事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青春女孩的开朗和活泼劲儿,她虽冰雪聪明善于待人接物但在已成人精的贾母面前这都成了不利因素,(虽然这不能怪她,毕竟她是以远房亲戚的身份暂住贾府的,对于以前的封建礼教那是要时刻注意的。)加之薛宝钗还有个不成器的哥哥,薛蟠的纨绔放浪,流氓无赖这些老太太是肯定知道的,试想自己心头肉一样的的嫡亲孙子以后会有这样一个大舅子.........不必多说自己去想吧。另外薛宝钗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失败等等因素,导致薛宝钗绝非是老太太心中的准孙媳妇人选。

3,林黛玉是寄居在贾府的,且林黛玉因各方面原因是不太受王夫人等的待见,但这不影响贾母对她的疼爱,而且老太太是非常疼爱怜惜林黛玉的,这点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反对,除非脑袋有些问题。其实老太太不但时刻关心着林黛玉,个人认为老太太更有心亲上加亲让林黛玉成为宝玉的媳妇,虽然我想不起来书中有没有明示老太太有这样的想法,但好像王熙凤都拿此事调侃过黛玉,且王熙凤手下的小厮也曾说过黛玉宝玉的事,如果连一个下人都敢如此说,那可以想见其后面的背景,肯定得到了老太太的默许。

综上所述,这一节本来是宝玉想要老太太夸奖黛玉的,但是老太太怕当着王夫人和薛姨妈的面直接夸黛玉反而会适得其反伤害到黛玉,所以岔开话题将目标引导至宝钗身上使大家的气氛融洽,避免了下面可能会发生的尬聊。因此这段话决非是老太太对宝玉宝钗有啥希望和安排的示意。个人见解如此,谢谢。


章鱼资讯


不是。夸宝钗,不过是一个长辈面对亲戚时候的面子工程。就像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在一起,夸的肯定是别人的孩子,这是一种人情世故。实际上从心里来说,还是自己的孩子亲,别人的孩子只是过客。


星其里


其实贾母即没有认定宝钗做孙媳,也没有认定黛玉。她跨宝钗是因为宝钗是亲戚的孩子,里面客气的成分多一些。黛玉是自己家的孩子,总不能当着别人的面跨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