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林黛玉最终没有和贾宝玉在一起,为什么后续会有金玉良缘一说?

思维杜鹃


“金玉良缘”,指的不是宝玉和黛玉,而是宝玉和宝钗啊。宝玉宝钗,最终的确是结了婚的。

黛玉与宝玉的婚姻,在作品中只提到过一次,叫作“木石姻缘”。什么时候说的?“梦兆绛芸轩”一回,宝玉午睡,宝钗坐陪,亲耳听到宝玉在梦中喊出不要“金玉姻缘”,而要“木石姻缘”的话。

这话彻底断绝了宝钗对宝玉的那点小情愫。在这以后,宝钗与宝玉,基本上能坦然相对,虽然还有感情,但已经不超越“姐弟”“朋友”之情了。也正是断绝了这爱情,宝钗才能跟黛玉建立友情“金兰契”。

八十回之后的“金玉良缘”,是在“四大家族”的沧桑巨变之后,在黛玉香消玉殒之后,在宝玉与宝钗双方的百般无奈之下,做出的最后选择。这个选择,不管是对宝玉,还是对于宝钗,都是巨大的悲剧。


栖鸿看红楼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真相就在第十二回,脂砚斋说了两句颠覆性的话,彻底颠覆了对红楼梦是风月小说的定性。也彻底让什么江宁曹事,像皇帝的新装般裸奔了!脂砚斋说的第一句是:“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脂砚斋说的第二句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贾宝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因为“大清嗣天子宝”(薛宝钗:黄金锁,黄金莺:黄金印))是册封太子之印,檀香木质的“皇帝之宝”(林黛玉:木代玉,身体的香味,是唯一一枚旃檀香木的木质玉玺。)是册封皇后、皇帝登基之印。是清王朝皇权的真正标志!暗射胤礽不想再做皇太子了,他想做皇帝。

袭人和林黛玉为什么是同一天生日?因为袭人就是龙衣人龙袍的化身(贾宝玉和袭人云雨就是胤仍试穿龙袍,要做皇帝)。林黛玉(木代玉,身体的香味)是皇帝登基用的唯一一枚檀香木的木质玉玺。袭人和林黛玉是同一天生日,皇帝登基必须同时具备的。林黛玉是满清皇权的象征!

乾隆儿子的名字。乾隆在1746年前出生的儿子,骇然全部出现在《红楼梦》。其中,爱新觉罗·永琏(1730—1738)和爱新觉罗·永琮(1746—1747),乃乾隆帝的嫡子,是太子的人选。而永琮(即红楼梦里的贾琮)生于1746,是一个最后出现于《红楼梦》里的乾隆儿子。再次将《红楼梦》的创作时间,敲定在1746年左右。所谓的“明末清初说”也不攻自破。

清二十五宝。在《红楼梦》里,贾宝玉、金陵12钗和金陵副12钗这25人,恰恰是乾隆帝25枚大印的化身。其中,三大主角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是两枚“皇帝之宝”和一枚“大清嗣天子宝”的化身。他们的名字亦分别取自其印的材质:青玉大印、木头大印、黄金大印。相关的证据,在书中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乾隆帝是在1746年钦定“清二十五宝”的,再次直接将《红楼梦》的创作时间,牢牢定格在1746年以后。鬼本不攻自破,系现代人伪造!是作伪者不懂脂批深邃含义所致。

大观园就是圆明园!有林黛玉的诗为证《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有薛宝钗的诗为证《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乾隆二年,命画院郎世宁、唐岱、孙祜、沈源、张万邦、丁观鹏恭绘。御题“大观”二字。这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之名的由来!

清宫四大疑案曾轰动一时。这四大疑案就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乾隆身世谜案。这四大谜案,属于四大绝密级别的大清宫闱秘史……但实际上,作者早就把真相写在红楼梦里了。

作者还在书中透露:努尔哈赤朝的孝烈武皇后实际上是被皇太极勒死的;康熙朝的太子妃实际上是自缢身亡的;乾隆朝的孝贤纯皇后实际上是在山东德州的运河上跳河自尽的;而慧贤皇贵妃则是投井自杀的……作者还特别强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明确强调《红楼梦》写的这些都是真人真事,绝非造谣生事。比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脂砚斋透露作者用的是史笔,无不证明是真有其事。

红楼梦书“正眼”——“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二玉合传”是指“木石前盟”,即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名字里带“玉”字;“二宝合传”是指“金玉良姻”,即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人名字里带“宝”字矣。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根本就不是人,是玉玺的化身!林黛玉是旃檀香木制作的玉玺,用于皇帝初登大宝!薛宝钗是黄金玉玺的化身,用于册封太子的,也就是说胤𧘌不想当太子了,他要坐皇帝也!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脂砚斋还提到“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是《红楼梦》作者一生的惭恨。暗示《红楼梦》作者也曾是一块被废弃的“补天石”!天,即天下,亦即国家。补天,即治理和管理国家。作者曾经是离帝位很近的人,是“补天石”的候选人。他系清王朝爱新觉罗的子孙。他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才艺,却无用武之地。他就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1707年—1759年)!弘暟逝世的这一天恰好是除夕,而除夕那一天又恰恰是“壬午日”,完全符合“壬午除夕”记载。











伯仲679688



他真的出家去了。当初她还为这话生过气,她也没觉得他说的是真的,林黛玉对宝玉其实管得没那么严,他跟袭人有过肉体关系,他跟碧痕麝月们疑似都有过肉体关系,他跟秦钟还疑似有同性恋,林黛玉作为一个贵族小姐,对“肉体出轨”这件事很看得开,她知道他爱她,但她没想到自己是他对人世的念想里,那么重要的一部分。 读小说得抛开一些刻板印象去读。

小时候老师讲红楼梦,都说宝黛的爱情悲剧跟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大家族造成的,好像是贾府长辈强行拆散了这对鸳鸯,但真的细读《红楼梦》文本,发现全不是这回事。 我们先来纠正一个错觉――林黛玉在贾府里的待遇好吗?公允地说是好的,首先她的父亲林如海是贾府很得意的女婿――祖上曾袭过列侯,他本人又是探花出身,这种叫“清贵”,又有前程又门第体面。被点了扬州巡盐御史,稍懂古代经济就知道,那时盐铁专卖,这可是个肥差,即便林如海清廉,家境也绝不是清苦。

要知道,黛玉的母亲贾敏可是贾府鼎盛时期的唯一大小姐,吃穿用度不凡(贾敏的成长条件可是她的嫂子王夫人亲自盖章的,“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丫头略强罢了。”),养得这么郑重,嫁的人更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了。林如海死后,贾琏等人帮忙去安排丧礼,林家的家产等于并入了贾家,林黛玉等于带资进组,其实真没什么人敢给她脸色看的。



常规里我们觉得贾府上下的人对她不好,主要根据是这些:1.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因此推出她“寄人篱下”的卑微心态。不是的啊,曹雪芹交代得很清楚,林黛玉的成长家庭构成是很单纯的,“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林黛玉几乎是在一个“一家三口”的环境里长大的,现在她要独身去素未谋面的外祖母家了,而且外祖母家人口庞杂,换你,你会不会小心翼翼?再说了,小心行事不就是闺阁小姐的特质吗?

2.贾府下人对她不敬。引用的是周瑞家送宫花一段: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这段话除了被拿来证明贾府下人看人下碟外,还常用来佐证林黛玉心眼小,难相处。但换个角度想,周瑞家的可是王夫人的陪房,属于下人里等级次序较高的,如果黛玉真的在贾府艰难度日,她哪来的胆量当面怼周瑞家的?

她不怕周瑞家的暗里给她吃苦头吗? 事实上我觉得这就是青春期小姑娘的拿腔捏调,以及,一个父母双亡的少女的自怜情绪发作,“被偏爱的才有恃无恐”,林黛玉从刚进贾府的小心,变成敢这样挤兑下人的“千金小姐做派”,恰恰说明贾府把她养得很好。很可能那天只是林黛玉不高兴了,她很清楚自己是贾母心尖上的宝贝,所以才敢自己不痛快的同时,也让下人不痛快一阵子。


3.林黛玉的那些诗,譬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实在很让人怀疑贾府是不是精神虐待她了。 在贾府生存难不难?当然是难的,人多嘴杂,又没有父母可以撒娇,贾母虽然爱她,但毕竟是所有人的长辈,不像妈妈,妈妈才是她一个人的妈妈。但是她感受到的“严酷”里,有她自己的性格的加成――她是来“还泪”的啊,都说她“心比比干多一窍”,心思重,所以感受到的难处就更多。

但客观地看,贾府上下都知道贾母宠她,实在是不可能给她当面难堪的,有凤姐的话为证,第五十回里,她跟平儿在聊贾府将来几年的支出,她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看到吗,花的是老太太自己的钱,林黛玉跟宝玉在贾府都是站在小辈的食物链顶端的。 好,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贾府真的有那么多人想拆散宝黛这一对吗? 有一些,但――这对小情侣其实没那么多仇敌,长辈们“不看好”的意愿也没那么强烈。

事实上一些长辈对这门亲事是很乐见其成的,最明显的一个例证是,王熙凤打趣过林黛玉说,“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贾府唯一想力促宝钗嫁给宝玉的,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按理说她应该是宝钗党,但真正在红楼梦里,王熙凤跟宝钗交流少少,反倒是对黛玉说出了“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样的玩笑话,只能说明1凤辣子挺喜欢林黛玉,毕竟两个人性格迥异不撞型,2王熙凤善于揣摩上意,她很知道贾母认可这一对。



很明确的,想撮合宝玉和宝钗这一对“金玉良缘”的,只有元春、王夫人和袭人。 袭人对宝钗亲近的原因很简单,她很早就被发配给宝玉做通房丫头,也就是妾,从仆人的角度说,她更想要宝钗这样一个情绪稳健宽待下人的主母,从“为宝玉好”的角度说,她觉得宝钗更能敦促他上进。宝玉比较敬怕宝钗,对着黛玉就明显松弛很多,甚至会对紫鹃开玩笑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跟现代意义上的开黄腔差不多了。

所以袭人肯定是希望宝钗上位,能对宝玉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她自己又不至于太难做人。 但袭人的意见真的也太不重要了吧。 比较有权威性的是王夫人,毕竟是她的儿子,亲事还是由她做主的。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始终是淡淡的,一方面是稍微通点人情世故的都知道,舅妈跟外甥女,真的很难特别亲近的,另一方面,黛玉估计长相不是王夫人喜欢的那一型,我们都知道王夫人是很厌恶晴雯的,说她是病西施,而红楼梦里又很明确地说了晴雯的样子“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可想而知王夫人也不太能欣赏林黛玉的俊俏。与此同时,林黛玉跟贾宝玉自小厮混,但没有起到任何“正面”“积极”的规劝作用,反倒让贾宝玉在“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路上越走越远,说得露骨些,林黛玉在王夫人的眼里,真是有些“狐狸精”意味的,王夫人不是恶人也不是圣人,她就是个普通的婆婆心态。


更何况,宝钗可是她的亲侄女,亲疏分明,王夫人是坚定的金玉良缘党。 元春也是支持宝钗的,她省亲过后,给弟弟妹妹们发放端午节礼物,宝玉和宝钗一个档次,黛玉则和迎春姊妹们一个档次。她对宝钗的喜爱,1是尊重母亲的意愿,毕竟她是王夫人嫡亲的女儿,2是宝钗有点像低配版元春,她是那个没入宫的贾元春,她做事作诗的平实和低调,都是元春喜欢的,而林黛玉小姐,到底透着股“才貌双全急于显摆”的嚣张劲。 钗黛党在拔河。 以王夫人和元春为首的支持宝钗。 以贾母和王熙凤为首的支持黛玉。 宝玉自己是很早就不动摇了的,人家说了,“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两边都没有把事情做得太难看,大家都想再等等看,毕竟几个孩子里唯一到了婚配年龄的也就是宝钗。 来日方长。

来日方长,就是这个词,读《红楼梦》的时候会发现前八十回时间过得好慢,除了秦可卿死和元春省亲外,似乎都没发生什么大事。“送宫花贾琏戏熙凤”这种闺房调情也算作一回合,“茉莉粉替去蔷薇硝”这种下人间的争吵也算一回合。事实上前八十回里,贾府已经中兴过,也真的在走下坡路了,连冷子兴一个外人都看出“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所有要“败”的伏笔都已经埋好,曹雪芹却还是不紧不慢地,在写宝黛之间的争执、吃醋、耍小性子和表白。

不是都说是悲剧吗,不是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吗,曹雪芹就花大力气,来写这段感情的“美”。他写了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他还让他们共同面对情敌的考验。我们读大观园部分的时候,可以把他们代入为一个班级里的同学――宝钗是刚转学过来的品貌双全大姐姐,而宝玉早先又是无事忙,谁都亲近??黛玉对宝钗的态度,有点像班里一个靠聪明读书的学生看班长的态度,又有点羡慕人家的沉稳,又觉着人家虚伪,小男朋友还疑似跟人家暧昧,所以才会有嫌隙。

后来她跟宝玉互相确认了感情,又觉得宝钗真心实意为她好,就彻底跟宝钗做闺蜜了。 我是不爱看别人说宝钗人品差、心机婊的,我甚至觉得,宝玉没那么喜欢她,她也没那么喜欢宝玉,一个卧室里布置得跟“雪洞”似的,一应装饰俱无的人,怎么可能费尽心机就为了嫁一个腹内草莽的公子哥呢? 我们读小说的时候,不要把人物给标签化,也不要给“神化”了,你就当宝黛是一对初高中小情侣,他们做的事情其实也差不离――一起看《西厢记》类似于今天一起偷摸看言情小说或者偶像剧,宝玉的毒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也很能唤起小情侣的同理心,那是人生悲剧。

摸着良心说,前八十回里,贾府人人都可以喊苦,唯独宝黛二人算命好的。迎春懦弱,探春精明强势偏偏是庶出,还有个成天给她扣印象分的亲妈,惜春那么小,快乐和悲伤都被无视,凤姐要捉奸要盘算怎么赚钱,史湘云甚至要做针线活贴补家用,宝钗有个不成器的哥哥??丫鬟们更不必说了,从“好强掐尖”到被逐出大观园,不过短短数天。


可是前八十回里,宝黛的人生真的是蛮舒服的,宝玉只需要担心他做的混账事别被他爹发觉,黛玉只需要担心宝玉是不是又勾搭了哪个姐姐妹妹,他们真的很像家境优越的中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恋爱大过天。 其实那时候风暴已经很接近了,但他们都没有发觉。 其实前八十回里已经发生很多青春的悲剧了,比如金钏跳井,比如晴雯被逐,但这些事情对宝黛的震撼都有限,他们俩受财富和贾母的庇护,又互相确认了感情,是真的无忧无虑到了最后一刻。

但风暴毕竟也没有绕道走。黛玉重病,宝玉娶亲,贾府凋零,后面的剧变来得这么快,前八十回精心构筑的温暖和愉快,颠覆起来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至于宝玉为什么会跟宝钗结婚,我觉得“掉包计”的可能性太小了。薛家也是要脸面的,换位思考下,你会让你的女儿去做人家的替身嫁给贾宝玉吗?薛宝钗又不是嫁不出去了,颓败后的贾府和不怎么着调的贾宝玉实在不属于女人挤破头也要嫁的范围。


更大的可能是,1.黛玉死了,没有了别的人选。2.黛玉实在是太病弱了,贾府又急着给宝玉操办婚事,所以考虑到了宝钗。3.贾母丧失了话语权,王夫人和元春强势运作,让宝钗嫁给了宝玉。 我倾向于1、2两种说法,最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时候你回看宝黛的故事,才觉得心酸,黄伟文写过《痴情司》,里面说“其实你我这美梦,气数早已尽,缠绵也是无用”,他们那么用力地理解对方,去明确自己在对方生命中的分量,其实都没有用,因为真的没时间了。

一个要心力衰竭而死了,一个要面临整个家族的倾?,她的“闺蜜”紫鹃当年吓他的话终于成真了,她真的回去了,回去到一个他暂时没法相见的地方,他依照诺言去找他,黄泉路上碰到两个小鬼,问他寻什么?寻一个故人。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她到他家太早,他都恍惚以为这是他家的一个姐妹了,要到她死后他才记起,她籍贯姑苏,本来跟他应该是不见面不认识的。 那些朝夕相处的好时光仿似一场大梦,一场建立在财富、权势、被偏爱的前提下的无忧无虑的大梦,现在被收回去了。


他真的出家去了。当初她还为这话生过气,她也没觉得他说的是真的,林黛玉对宝玉其实管得没那么严,他跟袭人有过肉体关系,他跟碧痕麝月们疑似都有过肉体关系,他跟秦钟还疑似有同性恋,林黛玉作为一个贵族小姐,对“肉体出轨”这件事很看得开,她知道他爱她,但她没想到自己是他对人世的念想里,那么重要的一部分。 真的谁也没想到。贾母觉得他们俩合适,是看他们玩得好,凤姐开他们玩笑,是因为她就是这么个“破落户”,还有一部分人看好黛玉超过宝钗,是因为黛玉父母双亡,财产都能并进贾府,而宝钗毕竟还有个哥哥,嫁妆很有限的。

他们都是很浅层次地理解宝黛的感情,我想贾母可能都不觉得,这两个孩子非在一起不可,她作为长辈只希望让他们各自有个好归宿,所谓的归宿,就不是非谁不可的。 所以很多版本里说,林黛玉最后嫁给了北静王,听起来不是那么荒谬的故事,毕竟北静王也是“佳婿”,贾府只是想给她找个佳婿,不一定非要是宝玉。 很多人赞成他们,但仅仅是“赞成”,只有他们知道,即便没有“木石前盟”这回事,他们也是互相认定。


据说他后来跟流落画船的湘云结为夫妇。湘云不太喜欢林黛玉,就像班里爽朗大方的女同学不喜欢娇滴滴的文艺委员,但历经风波后,那些青春期不太喜欢的故人,也会成为回忆里很温暖的一部分,他们可能会聊起她的小性子,那是非常可爱的,没有受过苦的人才会有的小性子,聊聊她的才华,她写过那么好的句子:”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说的就像是最后落魄的他们,湘云可能还会模仿她的口气奚落人,林黛玉刻薄是真刻薄,刘姥姥进大观园,她说人家是母蝗虫。 宝玉后来要对付的现实的难题有很多,他可能不会成天想着她了,梦幻灭以后,生活还在。 “可是没关系的,”他想:“迟一点,天上见。”

林黛玉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当夜含愤焚烧诗稿后咯血泪尽而死。 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 这种安排是有根据的,因为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写到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第二十一回脂批曰:“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



扩展资料: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当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所有人认为这是宝玉在说胡话,贾母她们不知道的是,这是宝黛二人在前世埋下的种子。贾宝玉在别人的眼里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一看到林黛玉,就立刻觉得自己不过是块顽石。 宝黛二人之间的交流,根本不用语言,只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两个人就能明白一切。贾宝玉挨打之后,林黛玉去看他,老半天才说出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这一句话就胜过宝钗的千言万语。

因为人到伤心之时,很多话是根本说不出来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干净而纯粹的,黛玉葬花的时候,感伤落泪,宝玉感同身受。当黛玉误会贾宝玉的时候,宝玉只是说了一句话:”你放心“。而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好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可以说,宝黛二人的爱情已经是精神上的交流了,是一种柏拉图式恋爱。当林黛玉走了,贾宝玉的心也跟着去了。对贾宝玉来说,只有出家才能让自己找到林妹妹。宝黛二人的心灵时时刻刻都是心灵相通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两个人的爱情是完美的,根本就不是悲剧。

《红楼梦》中,男主角贾宝玉有两大感情主线,一是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二是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两条线皆以悲剧收场。所谓的“金玉良缘”事关有个癞头和尚给了一个金锁叫薛宝玉戴在身上,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金锁上面所嵌的吉祥语,恰又与贾宝玉通灵宝玉上面的话儿是一对。小说中对“金玉良缘”的初和终离,有几处必然性的暗示,具体如下:


1.初见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宝”字,而贾宝玉与林黛玉名字里面又都有一个“玉”字,注定贾宝玉的感情不会单纯。在林黛玉出场那回里,贾宝玉对林妹妹一见倾心,任性摔碎了自己的宝玉,而那颗宝玉正是“金玉良缘”里命定的那颗玉。悲剧已经开始埋下伏笔。 2.薛宝钗入宫选秀落选。乍一看选秀落选恰好才能跟贾宝玉在一起,但当初薛宝钗一家人来京城是带有私心的。薛宝钗入宫选秀,充其量是一个借口。因为这种带有高成分内幕性质的选拔,比拼的不单单是个人才貌,还有其背景实力才是起到关键性作用。薛家举家搬迁入都,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依靠,与林黛玉来贾府的性质没有什么差异。那么就暗示了薛宝钗的下场比起林黛玉也不会好。

3.贾宝玉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被迫勉强娶了薛宝钗,可他的心里头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林黛玉。以前贾宝玉看见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露出一段雪白玉臂想到的是林妹妹,如今林黛玉香消玉殒,贾宝玉整日里面对着薛宝钗难免又会回忆起往日与林黛玉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只会添加各自的愁绪。可想而知,贾宝玉对薛宝钗就更加的冷落一旁了。如果没有强行成婚,宝玉还会惦记青梅竹马之情对宝钗礼遇有加,可惜强扭的瓜不甜不说,还加速了悲剧发生。


蓝颜经典老歌音乐视频


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用来借指姻缘前世注定的说法。

宝钗生病,宝玉去探望,宝钗便要通灵宝玉来看。看完心神领会,念了两遍,莺儿便说通灵宝玉上的字与宝钗金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也把金锁要来看了看。

金是指薛宝钗所佩戴的癞头和尚送的金锁,玉则是指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宝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永昌”的字样,与宝钗金锁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刚好组成一幅对联,暗示他们的婚姻。

金锁,是挂在宝钗身上的饰物。这金锁与宝玉身上的那块玉,恰成一对。奇缘,是说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是金玉良缘,这姻缘是天赐的。巧合,是说金锁和宝玉相配成对,实在是太巧。

而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用来借指前世姻缘的是木石前盟。

木指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

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顽石成为了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

故事由两个神话开头,渲染出了佛道的因果关系,以及人生如梦的主旨。木石前盟暗示了宝黛的前世烟缘,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销垫,同时也为宝黛初会理下伏笔。


水银柱syz


曹雪芹也是极懂五行的大家!

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林黛玉前世为草属木,且曹雪芹赋予了她林姓,更指明了其五行定位为木。贾宝玉为玉石为土,宝钗为金,名字中带金且生来脖子上带着金锁。

宝钗身边的丫鬟莺儿笑道宝二爷宝玉上的字和姑娘的正好是一对:宝钗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寓意金玉姻缘。

曹雪芹本意定位就是1、木克土林黛玉与贾宝玉五行不和。2、土生金,贾宝玉与薛宝钗才是佳配。

因后四十回为后人杜撰,其实并非曹雪芹本意。贾宝玉与薛宝钗应该是“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

正如天下多少有情人不成眷属,又有多少夫妻在婚前并无感情却白头偕老。一切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劝人心向善,修三世良缘。





阿哥吉祥


红楼梦中宝钗和宝玉最终成婚,成就了金玉良缘。但是他们不是幸福的,《终身误》曲词里唱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也就是说,宝玉和宝钗过了一段齐眉举案的生活后,宝玉不仅心中意不平,还做出了意外这举,让王夫人想起林黛玉的好,后悔让宝玉娶了宝钗。


贾府没落之后。林黛玉身体每况愈下。在王夫人的一力主持下,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林黛玉则泪尽而死。王夫人本以为没有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会安心过日子。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因为人生追求不一样,生活的态度也不同。没有共同追求的贾宝玉和薛宝钗,虽然成婚却成为了一对假夫妻。有了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不仅如此。为了所谓的贾府振兴,为了功名利禄,也为了自己的将来。薛宝钗按照封建之礼仪道德规范,逼着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在世俗人看来,这是正途,这却并不符合贾宝玉的心思。所以,贾宝玉离家出走。按照脂砚斋透露的信息看,贾宝玉第一次出家。巧遇了甄宝玉,被送回贾府。但是贾宝玉心中只有一个林黛玉,所以不久后,又第二次离家出走,最终再也没有回来。


就这样,薛宝钗失去了丈夫,王夫人失去了儿子。对于两人而言,人生再也没有任何挽回的机会。在贾府没落后漫长的岁月中,王夫人不仅感到薛宝钗可怜,也更能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苦处。在那个时候,她一定会幡然醒悟,想起林黛玉的好,后悔自己促成了金玉良缘。因为如果林黛玉和贾宝玉成婚,贾宝玉肯定不会离家出走;就算宝玉不去考取功名,但仍然可以守着她,过一个平稳安定的生活;至少可以让她终老之时,有儿孙可以依靠。


半梦浮萍


“金玉良缘”只是贾府中封建家长们的一厢情愿罢了,他们按照封建世俗的标准来“撮合”贾宝玉和薛宝钗,认为是“金玉良缘”的绝配,但贾宝玉是一个叛逆青年,他反对这样的婚姻安排,在第三回中有贾宝玉“摔玉”的情节,就是暗示他对所谓“金玉良缘”的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