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胶东机场,了解胶东历史"之四:一群牛人,深刻于胶东历史

历史是人创造的。说到胶东历史文化,不能不说人。

胶州历史名人很多,尤其是明清时期。然而志书、传记等资料中把这些人的籍贯大多标注为胶州,无法确定具体是胶州什么地方的,能确定籍贯为胶东的极少。

即便如此,胶东的牛人也不少。他们出现在胶东不同的历史断面,深刻影响着胶东历史文化。为了能说得条理一些,我就把这群牛人进行分组来说。

三个古今将军

胶东街道至少出了三位将军。其中两位生活于当代,他俩分别是原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姚有志将军、原《解放军报》副总编辑董祥起将军。想必大家对这两位将军已经从报章、电视中熟知。但有一位不太为人所知的清朝将军:诰封武功将军徐渭。

徐渭,字鹰扬,胶州市胶东街道小麻湾村人,清代乾隆时期将军,官至从二品。关于他的资料,正史很少,民间传说很多。

徐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崇文尚武的传统。徐渭的祖父是个秀才,更是对长孙徐渭寄以厚望,希望他能在仕途上能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

徐渭从小便喜欢舞刀弄棍,非常顽皮。据石业华先生《胶州百家姓》说,徐渭的顽皮让塾师很头痛,就用戒尺来教训他。徐渭送了几棵满是尖刺的酸枣树枝给塾师。塾师不解,徐渭说:"您用板子打我不怎么痛,今后就用酸枣枝子打我吧。"塾师无奈,向徐渭的父亲建议让孩子习武。

徐渭的父亲认为有理,便把徐渭送到胶州城周武举家中习武。徐渭习武非常认真刻苦,进步很快,深得周武举的赏识。

三年学武期满,徐渭告别周武举回乡时。周武举嘱咐,一是回家要继续苦练武功,二是要学文,因为武考不只是比武功,还有考文韬武略。

徐家老爷子在对徐渭的培养上不遗余力。在村里专门修了宽四米、长约2里的马道,供徐渭练习马上功夫。又聘了一位塾师教他学文。

徐渭的努力和汗水很快得到了回报,他顺利地考中了武秀才。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徐渭赴济南府参加武科乡试,不负众望,一鸣惊人,获得全省武科乡试第一名。

之后的4年间,徐渭寻访武师宿儒,刻苦习文练武,为参加全国武进士考试做精心的准备。

清代武进士考试分文和武两部分,分三场进行。第一、二场考弓马技勇,称"外场";第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考试实行淘汰制,一场不合格者直接淘汰,不能参加下一场考试。

由于徐渭文武兼备,一路过关斩将,不断晋级,成功地参加了殿试,被乾隆皇帝点为一甲第二名武榜眼。

之后,徐渭在仕途上很顺利。开始按定例被授予二等侍卫官职,后因徐渭恪尽职守、办差得力,受到了朝廷的器重。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徐渭由升为正三品的安徽宁国营参将,离京赴安徽就职。数年之后,徐渭升任从二品官职的湖南长沙营副将,诰封武功将军。

天有不测风云。让人觉得蹊跷的是,一位仕途上顺风顺水的从二品的高官突然不明不白的死了。按照徐家的说法,是徐渭坐船遭遇巨风大浪,帆船要倾覆时惊吓而亡。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徐渭的老家小麻湾村当年是个渔村,不但靠海,村前还有条河。依照徐渭少年的顽皮,应该熟悉水性,也应该见识过海上的风浪。那个时代出海捕鱼翻船死人是渔村经常发生的事。一个在渔村长大的武功高强的将军会被风浪吓死?可能性不大。

流传比较广的一种民间传说更具传奇色彩。因为徐渭的妻子贪污了朝廷拨下来的一批丝织品,徐渭因此被朝廷砍头处死。之后安了一个金头,凑成一具完整尸首回老家下葬。拉着徐渭的灵柩的马车千里迢迢从南方走到了小麻湾村杀牛涧时,突然拉不动了。家人猜想徐渭可能是因为无颜见父老乡亲的缘故,于是便绕道来到花泊子茔下了葬。

据说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找到了徐渭的坟墓。墓中的一口大黑棺材里面只有一具完整的尸骨,没有传说的金头,连陪葬品也没有。

如此事属实,那事情更是扑朔迷离。一位从二品朝廷命官究竟为何而死?为何死后连陪葬品都没有?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帮秧歌艺人

胶州大秧歌发展壮大的背后,是人才的支撑。胶东街道作为胶州大秧歌的发源地,应有大批的秧歌人才,却未见于历史资料当中。即便是胶州大秧歌的创始人马、赵两家人也只是模糊地存在于传说当中。所能见到的资料最早的是建国前后的人物。比如参加过秧歌队赴京演出、应邀担任过省歌舞团秧歌总教练的东小屯的秧歌老艺人谈敬殿;获得山东省民间舞蹈汇演优秀演出奖、8次任教全县秧歌培训班、上过央视的斜沟崖老秧歌艺人李敬贤……等等。这些在第二篇《一支秧歌,从乞讨的路上走来》已有介绍,不再赘述。

有一个人虽然不是胶州大秧歌的主要演员,但需要细说。他就是唢呐艺人高益伦。

你看过电影《百鸟朝凤》吗?如果看过,相信那位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和那曲《百鸟朝凤》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而胶东街道葛埠岭村的唢呐老艺人高益伦比起电影中的焦三爷有过之而无不及。高益伦虽是个农民,但是不简单。他参加过赴京演出,中国唱片社为他灌制了唢呐专辑,还获得过一连串的大奖。

高益伦,1905年出生于胶东街道葛埠岭村的一个民间鼓乐班世家。6岁随父亲做差,11岁学吹唢呐,15岁便掌握了一般"红白喜事"的调牌。17岁那年,这个已经在这个鼓乐班子里学无可学的青年,离开父亲的鼓乐班子,只身前往即墨,拜于于伦仙、于理仙、于文仙"三仙"门下学艺。他勤奋苦练,技艺日益精进,颇受"三仙"的钟爱,更加精心调教,倾囊相授。19岁学成回家,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子,活跃于胶县、平度、青岛一带,名声很响。

据说,他用大唢呐吹奏的京剧《捉放曹》、《黑风帕》、《扫松下书》等不仅惟妙惟肖模仿全部曲牌,而且还能在曲调上分出"马、麒、谭、言"四派的特色。除了唢呐,他的单管、双管演奏技艺也很精湛。

建国以后,高益伦开始专攻胶州秧歌音乐,从此与胶州大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春天,他随胶县秧歌队参加山东省农民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个人音乐奖。省文化厅留下他和东小屯秧歌艺人谈敬殿担任省歌舞团教练。

1954年秋,随胶县秧歌队赴京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随后,应中国唱片公司之邀,专门为他灌制了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的专辑唱片,在全国发行。

1956年,参加华东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一等奖。所演奏的作品被收入获奖作品专辑。同年,当选胶县政协委员,并在山东省红旗歌舞团、青岛跃进歌舞团担任伴奏。

1966年9月19日,这位天才的农民音乐家病逝,享年61岁。

虽然高益伦不是胶州大秧歌的主角,但他为胶州大秧歌走向顶峰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成就了他的音乐事业。一个土生土长、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的农民,能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一群抗日英豪

打开胶东街道地图,你会发现,胶东街道辖区的形状像是一个火把。实际上,抗日战争期间,胶东街道就是一个火把。高举这个火把的是一群胶东的抗日英豪。在172名胶东籍革命烈士当中,抗日战争牺牲的占了不小的一部分。

前篇咱们说过点燃胶州第一把革命之火的姜谔生、王石民、匡联文三个胶东有志青年,姜谔生、王石民三十出头就英勇就义。而匡联文的去向是个谜。

匡联文,胶东街道斜沟崖村人。1910年出生,1928年与姜谔生、王石民一起考入胶州师范讲习所,一同被开除,后考入济南乡师。1931年回到家乡,因遭到追捕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姜谔生烈士

纵观胶东街道的抗战史,大店村处在个中心位置,有胶县"小延安"之称。大店村1300多年前曾是板桥镇港口的所在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崇文尚武的遗风,不但出过49个秀才、3个进士,而且还有2个县长、13个革命烈士。

一村两县长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该村的姜谔生和姜黎川。姜谔生是共产党员,担任过胶县抗日政府县长,姜黎川是国民党员,担任过国民党海阳县县长。

姜谔生,原名姜效骞,1911年出生。他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到即墨县新德大药店学徒。后考入胶县师范讲习所,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大沽河武装暴动、担任过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胶县大队大队长。1944年2月6日,日军"扫荡",他在分散突围时,被日军捕去,惨遭杀害。姜谔生真是条汉子,在参加革命的16年当中,有7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三次被捕,始终坚贞不屈。日军用尽手段始终无法让他开口,最终放狗活活咬死了他。

姜黎川又名姜汉铮,字昭谔,1900年出生。其祖父姜介系清朝举人。他父母早亡,家境比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自幼爱好文学,童年就在本村念书,后在外祖父的资助下就读于胶县达材学堂。

1916年,他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役,毕业于随营军官学校。后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再入山东省立矿业专门学校学习。之后在济南平民日报当过记者。北伐时期参加过国民革命军。

1927年,姜黎川去《青岛时报》当了一名编辑。1929年春,姜黎川又在胶县主办了《胶州日报》。姜黎川文采出众,也有文人的自傲,常在报纸上发表反蒋言论。

1936年,国民党中央委员李烈钧到青岛看到姜黎川的反蒋文章,随即令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予以处理。沈让青岛市中统调查室严密监视,迫使姜黎川就范。之后姜黎川调任青岛市政府秘书科长兼中统青岛调查室统计工作,并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

"七七事变"后,沈鸿烈也率海军陆战队撤离青岛奔往徐州。 姜黎川回老家聚民抗日。抗日过程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姜黎川身上有一股傲气,不但批过蒋介石,更是看不起草莽出身的国名党将领和地方杂牌军,注定在国民党内部不受待见,受到排挤也不为怪。

姜黎川在抗日的立场上是坚决的,正是如此才有了开始那段与共产党的密切合作。甚至姜黎川还是特别共产党员、胶县参议长。

姜黎川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立场是摇摆的、反复的,以致于共产党认为他是反共的,国民党认为他是亲共的,甚至还调查过。

离开部队以后,姜黎川在中统青岛调查室主任许少顿的举荐下,参加了中统组织,并当了中统的青岛市高干。依靠中统组织的支持,又成了青岛市市长李先良和青岛市党部主任委员兼副市长葛覃的"红人",当选为青岛市参议会副议长。1947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到了1949年6月,姜黎川离开青岛,没有去台湾,而是去了香港。8月,姜黎川在香港发表政治声明,号召忠于三民主义、忠于中国人民的国民党党员,立即与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决裂。

1950年4月11日,台湾发布"中华民国总统府"公报第249号,宣布姜黎川等为附逆,明令通缉。此后,姜黎川离开香港前往美国旧金山。曾被姜黎川救过命的美国飞行员威廉得知后,画像寻人,知道姜在美生活拮据,威廉还为其发起过募捐活动。后又转赴加拿大定居。1991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病逝。

姜黎川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看起来不似优柔寡断之人,却为何摇摆于国共之间?这个迷可能已经没有答案了。至少他在抗日上是坚决的,应算是个抗日英豪。

一个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轰轰烈烈的生产活动中,胶东街道涌现出一批耀眼的领头人。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管相云。

管相云,1918年出生,胶东街道和平庄人。他从1945年开始为胶县地下党工作,1948年入党。建国后,历任村长、乡长、生产合作社社长、人民公社副社长。

在他的身上,有四个第一:

1951年,他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第一个使用条播小麦技术,小麦密度和产量均提高了一倍。

1954年,他第一个使用小麦联合收割机,收割了农业合作社30亩小麦。

1956年,第一个配制杂交玉米种。利用"小粒红"和"金皇后"两个农家品种,杂交配制"坊杂二号"玉米种子。单产达250公斤,创当时胶县大面积玉米单产最高水平。

1959年,已是和平人民公社副社长的管相云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出席华东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和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管相云被揪斗、游街。不久,这位建国前的老党员、勇于创新、走在时代前列的劳动模范,含冤去世,年仅48岁。

两个卫体大咖

在胶东的人才当中,卫生、体育界中也有一些大咖级的人物。

在《胶州市志》历史人物栏中就有一位名医堵仲陶。

堵仲陶,生于清光绪年间,《胶州市志》中说他"精岐黄,尤善妇科,著有《堵氏家藏》一卷"。这位中医名家,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他其总结的医病名方流传至今。

在体育界也有一位大咖,他就是七获全国96公斤级摔跤冠军姜华琛。

姜华琛,1982年出生,胶东街道南庄三村人。1995年姜华琛被选进青岛体校训练。曾因家境困难退过学。后被教练劝回。1997年8月成为山东省体育学院运动员。2000年进入国家古典摔跤队。他以其滚桥技术著称,先后在2002-2010年七获全国冠军。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