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征善战的秦国将军,为何听了牛贩子的话,便放弃了作战计划?

春秋时代是各路诸侯群起角逐的时代,各国之间发生战争,就如家常便饭,强国攻打弱国更是屡见不鲜。虽然弱小的诸侯国,不得不在各个大国中间来回周旋,以求在夹缝中获得一线生机,但是在不得不面对兵临城下的威胁时,也不乏胆大机智的应对,这其中郑国牛贩子弦高智退秦军,挽救郑国于战争危难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原本秦国派兵讨伐郑国的主帅,是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大将孟明视,按道理说,以孟明视之勇猛,对兵法之谙熟,怎么可能被一个牛贩子吓倒?这样的事情,如果按照常规的逻辑去思考,简直太可笑了,但是孟明视之所以做出退兵的决定,其中确实有着非比寻常的原因。

不得不说弦高虽然只是个卖牛的商人,但是处事确实冷静而且果断。当他在滑国正好碰到行军途经于此,要去攻打郑国的秦军,弦高当机立断,一边派遣了心腹火速赶回郑国报信,一边不慌不忙,大义凛然地乔装郑国使臣,带着十二头牛,四张熟牛皮到秦军去犒师。而且嘴巴还甜得很,说什么:“我们国君听说贵国的将士们就要造访敝国,特地派我前来犒劳大家,虽然我们国家又穷又小,但是安排好各位的衣食住行还是有这个余力的,我愿意在将军动身前,竭尽全力守护将军和将士们的安全。”

这话说的,明明郑国就是要被挨打的对象,明明对手的实力比自己强大得太多,可是到了弦高嘴里,却说得那么轻描淡写,仿佛要挨揍的不是郑国,倒是秦国的大军。这套缓兵之计还真的把大将军孟明视给整晕了,原本秦国出兵郑国的行动,是个军事秘密,秦军准备打郑国一个出其不意,没想到现在居然搞到郑国国君亲自派使臣过来劳军的地步,看来这风声走的还不是一星半点儿,这哪里还是什么军事机密,说它是拿着大喇叭广播的新闻摘要还差不多,既然郑国已经有了防备,看来这仗是打不成了,还是收拾收拾准备打道回府吧。

可能有人会说,亏得这个孟明视还是大将军,居然这么好骗,智商还不如一个牛贩子,难道他就一点都不怀疑弦高身份的真实性吗?秦穆公真是看走了眼。您要是这么想,恐怕还真是有点冤枉了这位孟明视,他会做出撤兵的决定是有理由的:

首先,在孟明视看来,既然弦高能够淡定地来见他,就说明他对事情还是心里有数的。既然他可以带着随从跑过来劳军,有时间跟自己谈天说地,那么他一定也是可以腾出人手来,去给郑国报信的。

先放下弦高的真实身份不说,反正他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孟明视,我们郑国已经得到了秦军伐郑的军事情报,我们郑国是不会打无准备之战的,你们秦军虽然战力比我们郑国军队强大,但是你们经过长途跋涉,大军消耗大,战线长,人员疲惫,又没有后续支援,而我们郑国的军队可是以逸待劳,各种战备物资充足,跟你们耗得起。

一旦你们秦军丧失了出其不意的优势,陷入持久战的泥潭,看看到时候你们秦军是否还有取胜的把握?孟明视能够成为统领三军的主帅,并非没有头脑,对于这样的形势转换,他认识得还是相当清楚的。

其次,孟明视虽然是秦穆公亲自任命的出征大将军,但是他却是秦国名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奚对于秦穆公执意要发动的这场战争,是极力反对的。

因为秦国伐郑不仅战线长,军队疲乏,孤军无援,而长途行军,更是不可能不被对手郑国察觉到迹象,提前做出战略上的部署,更重要的是,秦军行军,必定会途经晋国,虽说当时表面上,秦晋还是相互修好,一致对外的联盟关系,但实际上,秦晋之间在争夺郑国的问题上,有着很深的利益矛盾。

想当年晋文公出师,与秦国联合伐郑,就是因为秦国觉得郑国离自己国土太远,而晋国却与郑国接壤,即便占领了郑国,也会让晋国得了便宜,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所以才中途撕毁合约,导致秦晋联合伐郑的失败。

而此时,晋文公刚刚去世不久,秦国不但不按礼数吊唁,反而贸然出兵抢夺地盘,势必也会激起晋国当年的旧怨,被晋国抓住机会,做出不利于秦国的行动来。

作为军人,孟明视理所应当对秦穆公的命令言听计从,但是作为儿子,他也不可能不受到父亲对形势分析的影响,况且现实中,又半路杀出来一个卖牛的弦高,与郑国搞起了里应外合的策略,来回一折腾,这仗看来是真的没法打了,还不如调转枪口,直接灭了身边这个滑国,直接拿丰厚的战利品,回去向秦穆公复命,也算是不虚此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