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牢之的失败,刘裕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因为后来刘裕的历史地位太高了,所以关于刘牢之的这段历史,自然而然的被彻底扭曲了。因为刘裕后来成为一代开国皇帝,所以与他相关的历史,自然得突出他的一贯正确伟大。任何与此有冲突的历史,都得经过艺术加工。

  关于刘牢之这段历史,不论御用文人怎样去艺术加工,也不论历史说得如何委婉,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可以改变的。那就是刘裕是刘牢之的下属,但在刘牢之最需要刘裕的时候,刘裕却投降了桓玄。

  所以御用文人就只能通过另一条途径粉饰这段历史了。那就是无限的丑化刘牢之,总而言之,刘裕之所以在刘牢之最需要他的时候背叛他,绝不是因为刘裕不忠、不义,而是因为刘牢之自己鬼迷心窍非要往死路上走,刘裕拦也拦不住,自然不会陪他去往死路上走了。

  因为政治的选择本身就是充满功利性的,所泪痕无意从道德的角度苛责刘裕背叛刘牢之。但是,不加粉饰的记录这段历史,本身就会让刘裕的英雄形象受损。在桓玄进攻司马元显时,刘牢之的选择真的不可理喻吗?显然不是的。泪痕前面分析过,决定当时几大实力派成败得失的主要原因,是贵族社会的何去何从,并不是那几大实力派本身的力量。

  贵族社会并不需要积极的、公开的去做什么,他们只要在关键时候不与你合作,你就会变成光杆司令。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司马元显面对桓玄进攻时,连一点像样的阻击都无法组织起来,就可以知道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桓玄在面对刘裕等人的进攻时,稍作抵抗就狼狈西窜可以看出来。

  贵族社会并不需要积极的、公开的去做什么,他们只要在关键时候默许、纵容你,你所过之处就会畅通无阻。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桓玄是多么容易就成为帝国执政官就可以看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刘裕是多么容易把桓玄赶回荆州就可以看出来。

  不要说在司马元显与桓玄相争之时了,就是在刘裕称帝后,江南还依然是贵族社会。虽然贵族社会已屈服于皇权之下了,但绝没有一个皇帝敢无视贵族社会的既得利益。换而言之,某个贵族代表如果进了皇帝的眼中,通常都会死得很难看;但皇帝如果进入了整个贵族社会的眼,那皇帝恐怕也会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了。当时的刘牢之,显然还不可能成为贵族社会支持的对象。因为这毕竟是个贵族社会,在有选择的背景下,贵族社会就绝不会去选择一个寒人子弟当帝国领衔主角的。

  在这种背景下,刘牢之只有两条路走。一条路就是支持司马元显,另一条路就是支持桓玄。但这两条路,实际上都也看不到前途。因为就算刘牢之帮助司马元显打败了桓玄(且不说这种可能性,本身就很低),当他与司马元显相争时,贵族社会也不会支持他的。

  司马元显与桓玄相争时不堪一击,并不是因为司马元显所代表的力量不够强大; 而是因为他代表的力量都在关键时候不积极支持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司马元显与刘牢之相争时,也会出现这种结果。所以当人们劝刘牢之应该支持司马元显时,刘牢之说了:“你们所说的一切,我都知道。我现在只想知道,打败桓玄后,我应该怎样对付司马元显? ”面对刘牢之的这种疑问,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回答。也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即使有答案,它的答案也很难让人满意。

  因为桓玄轻而易举的就打败了司马元显,而刘裕后来率领北府兵的一部分就打败了桓玄。所以人们总有一种错觉,似乎刘牢之当时如果愿意率北府兵参战,就可以打败桓玄,更能轻易制服司马元显。

  但北府兵显然没有这样了不起,如果北府兵如果真有这样了不起,那北府兵大佬刘牢之、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就不会毫无反抗的先后被杀了,那北府兵的大佬刘敬宣、高雅之、刘轨、袁虔之、刘寿、高长庆、郭恭等人就不必逃亡敌国了。当然了,北府兵如果真有那样了不起,刘裕等人在关键时候就不会投降桓玄了;刘裕当时选择投降桓玄,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最简单而言,在清洗北府兵大佬时,桓玄的刀压得再低些,刘裕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条。

  为了丑化刘牢之,历史借刘袭之口说了:“你刘牢之一身三反,何以立足?”。好像刘牢之支持司马元显,就不会落得这种下场了。好像刘裕在关键时候背叛刘牢之,只是刘牢之的错。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刘袭用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与刘牢之划清界限后,还是免不了被桓玄杀掉的命运。如果这位老兄当时知道是这种结局,他当时还会这样讥讽刘牢之,背叛刘牢之吗?显然是不会了。

  为了丑化刘牢之,历史又借刘裕之口说了:“你刘牢之以数万精锐之兵,不战而降。现在桓玄想杀你,这纯粹是你自找的。所以我们现在不想和你坐在同一条船上了。”对于刘裕的结果,我们只能说刘裕挺幸运。因为在桓玄清洗北府兵大佬时,把刀压得再低点,刘裕恐怕也是死路一条。如果真的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看这段历史时,又会怎样说呢?显然就会这样说了:假如当时刘裕支持刘牢之,那他们就不会败得如此窝囊了。

  刘牢之选择支持桓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认为桓玄并没有凌驾于贵族社会之上的实力。甚至而言,当时的贵族社会选择支持桓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换而言之,贵族社会(包括刘牢之等北府兵大佬)都认为桓玄攻入帝国都城后,最多只是杀掉司马元显等人,然后就与各大豪门贵族代表、军政大佬共同统治东晋帝国。因为桓玄实在缺乏凌驾于贵族社会之上的能力。但是桓玄自己却不这样认为!

  刘牢之的判断是正确的,桓玄并不具备杀他的实力。问题是桓玄非要这样做,刘牢之有什么办法呢?

  就好像刘袭等人都认为,桓玄不敢把屠刀指向整个北府兵上层,所以在关键时候,他们都与刘牢之划清了界限。问题是,桓玄非要这么做,刘袭有什么办法呢?当然了,刘裕等人认为,桓玄不敢把屠刀指向自己(因为这样一来,打击面会太大),所以在关键时候,他们都与刘牢之划清了界限。问题是,如果桓玄非要这样做,恐怕刘裕也只有自认倒霉。

  从这层意义上,在这次历史事件上,不是刘牢之选择错了,而是桓玄选择错误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桓玄最不可一世时,突然走向失败可以看出来。

  俗话说,舍得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桓玄愿意拿自己全家人的脑袋走向一条不归路,刘牢之等人自然无法与他对抗了。就好像下象棋时,一个人不计代价的要吃掉对方的“车”(幼稚的以为,吃掉对方的“车”,他就可以赢棋了),那对方的“车”恐怕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