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引发班主任思考的“抛砖人”

相同条件下,班主任成长状态也可能截然不同。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简单概括为能力差异,学习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结果的差异。本期刊发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杨雪梅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第三篇——

——————————————————————

审视相同成长环境下班主任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我常常追问:是什么原因促生了如此悬殊的专业成长“众生相”?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两位在同一场域参训的班主任之间的差别。同为学校骨干教师,对待学习同样专注而严谨。休息时,一位班主任依然奋笔疾书,把拍下来的PPT一字不落地整理记录,她说:“这些做法我从来没尝试过,每一条都很实用。”另一位班主任在本子上列出几个条目,稍有空闲就与我探讨培训导师的做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意见也常常让我眼前一亮。

两位班主任的差别不在学习态度,而在于是否进行了反思。没有反思的学习是无法转化为教师成长动力的。

回顾当下学习和培训的状态,教师们常常陷入某种误区,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把教师专业发展局限于信息的学习,把精力集中在知识和技巧的获取上。许多班主任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增强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班级管理的效果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成长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这种想法忽视了班主任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只有通过转化,学习才能影响实践。

人类并非从经验中学习,而是从对经验的反思中学习,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学习亦离不开深度反思。所以,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中,没有什么比把时间花在反思上更值得优先考虑了。

可是,每当与班主任谈到“反思”的话题,不少人表示没时间或不知道如何反思。面对学员看似活跃,实际被动、忙碌又不知所去的状态,我意识到要引发专业反思这块“玉”,需要有人先抛出值得思考的那块“砖”。

2019年寒假,不少班主任都在朋友圈“晒”自己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照片。但是,走进历史就等于学生有所触动和收获吗?于是,在全市班主任培训群中,我抛出一个话题:“在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中,班主任如何做才能将厚重的历史与德育活动有效衔接?”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班主任幡然醒悟,原来参观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自己只顾着“观”却忘了“育”;有的班主任冷汗直冒,感觉像是领着学生去博物馆凑热闹,一路严盯死防,根本连学生看了什么都不知道……此时,大家才意识到,自己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成长的引领者都一无所获,又怎么能期待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当我把“如何与班级德育有效衔接”这个问题亮出来时,他们才真正开启关乎成长的思考,有的班主任甚至买门票重游博物馆,只为明确在博物馆这样一个场域里,能让学生感受什么、收获什么。

当班主任带着深思审视这个话题时,便对如何实现由“博物”到“博悟”及牵好那条引导学生成长之线,想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有的班主任认为,要想有效育人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参观要有重点,参观前厘清“观什么,怎么观”的问题,才能避免流于形式。而这需要班主任做一名富有前瞻性的引领者,自己先要看得远、厘得清。有的班主任认为不能做无目的观赏,要突出博物馆藏品的“亮点”,而这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赋予藏品以生命。还有的班主任认为,参观结束后不能匆匆结尾,要让学生进行交流,比如组织一次交流活动,让学生的观点自由碰撞。当学生的思辨热情被点燃,思考和辨识的能力才会提升。

其实,班主任的反思不仅可以围绕活动组织展开,每一件小事都是思考的契机。我曾无意间看到一位家长在班级群中无端苛责班主任,便果断将“如何与不讲道理的家长打交道”列为研讨主题,通过群体交流引导班主任找寻应对之法;与一位班主任聊天,他说起班中学生喜欢搞小团体,于是我便抛出“怎样将班级中的小团体融入大集体”这块“砖”,鼓励学员主动思考,在探寻问题本源的过程中找寻化解契机。

就这样,从班主任专业成长到学生关系维护,问题被我一次一次以扔“砖”的方式抛出来,推动学员在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向专业发展那块“玉”一步一步靠近。面对教育中类似的寻常问题,当班主任能以审慎的态度步步反思时,行动的方向才会朝向明亮之处。

(杨雪梅,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威海市班主任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威海市名班主任。2018年创建荣成雪梅读写团队、荣成雪梅班主任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区域内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0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