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我是猫》第十一章:浓缩的都是精华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第十一章,既是该小说的终结篇,也是全书精华之所在。

《我是猫》第十一章内容概括

这天,迷亭、八木独仙、水岛寒月和越智东风齐聚苦沙弥家。

迷亭和独仙在下围棋,寒月、东风和苦沙弥在闲聊。前些日子寒月回乡省亲,今天把从老家带来的三条鲣鱼干送给了苦沙弥。只是返程途中,其中一条鱼干的头部被老鼠咬掉了,寒月随身携带的小提琴也未能幸免。

说起小提琴,寒月想起了高中时买小提琴的经历,便将当时的情形告诉了在场的各位。小提琴事件翻篇后,当被问及博士论文准备得如何时,寒月表示已经放弃荣升博士的想法,并且这次回乡的目的是为了成亲。那三条鲣鱼干便是婚礼当天亲戚送来的贺礼。他和金田小姐的婚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寒月断定,金田家派来打听消息的密探已经得知他在老家成亲一事。

正是这“密探”二字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对象包括:现代文明下的自我意识、个性、自由以及对传统风俗的态度等。辩论期间,五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

就在辩论会接近尾声时,多多良三平带着四瓶啤酒突然来访。三平来访的目的是宣布他和金田小姐的婚事并邀请在座的各位去参加婚礼。看来,金田家确实已经获悉寒月结婚一事。

客人散去后,苦沙弥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厨房里剩余的啤酒引起了“我”的注意。抱着感受醉意的心态,“我”尝了几口杯子里残存的啤酒。没想到这一尝,令醉醺醺的“我”掉进了水缸里。就这样,“我”亲手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这里就以由“密探”二字引发的辩论为侧重点,浅析其中提及的自我意识、个性和自由以及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

现代文明下的自我意识

夏目漱石借苦沙弥之口提出了现代文明下自我意识的概念:

“现代人的自我意识,指的是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一条截然不同的利益鸿沟,并且,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自我意识日益尖锐,致使人们连一举手一投足都变得不自然了。”

此处的“自我意识”可以这样理解:

指人与人之间存在利益差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观念或者说关于利益的价值取向。

在全盘西化、文明愈加现代化的日本明治时代,这种“自我意识”越发凸显、膨胀。具体表现为:人们处处留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竭力将优雅的姿态甚或做作的举止示于众人。例如,面对心仪的对象时,为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不得不循规蹈矩地向对方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

如此一来,人仿佛沦为了“自我意识“的奴隶,时时听它差遣。

小说中,作者以密探和窃贼为例,说明了“自我意识”的普遍性。窃听消息的密探和偷盗财物的窃贼,为使“工作”进展顺利,势必要强化自我意识——不要被人发现。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如密探、窃贼那样,现在的人越来越密探化、窃贼化了。”

《圣经》里的亚当、夏娃由于偷食禁果而萌生了羞耻感;现代人受文明开化的影响,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了。由此看来,现代文明犹如《圣经》里的禁果,使经受其洗礼的人萌生了自我意识。

那么,如何弱化“自我意识”对人的束缚呢?小说中的八木独仙给出的建议是“忘我”。然而,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

我认为,做自己就好。其实,你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人们关心的都是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所以,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现代文明下的个性与自由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个性的脚步无处不在。

个性,是彰显自我的依据,是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标志。绘画方面的独创精神是个性,唱歌方面的独特嗓音是个性,演戏方面的独有演技是个性,写作方面的独到见解是个性。

在现代文明尚未到来之前的夫权社会,个性还未表露得如此明显。夫妻之间是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其中,妻子是依附者,丈夫是被依附者。过去我们常常听到的“当家的”一词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在这种关系下,妻子是没有发言权的,大事小情全凭丈夫一人决断。妻子毫无个性可言。

而在现代文明到来之后,主张男女平等的热潮便风起云涌般地盛行开来。此时,不仅男性具有个性,女性的个性也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并成熟起来。夫妻之间由之前的依附关系变成了平等关系。

个性相异的夫妻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势必会因意见分歧而发生争执,致使婚姻出现裂痕。因此,如今的离婚率才居高不下。

夏目漱石认为,同居的不一定是夫妻,夫妻也不一定必须同居。

“现代人认为同居的便是夫妻,这是个错误的判断,而且错得离谱。真正的同居,是两个人性情相投。”

与个性相伴而生的是自由。那么,现代文明下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这里仍以夫妇二人为例。以前,家里的事全由丈夫一人说了算,而如今由于个性的呼唤,还需要倾听妻子的意见。这时,丈夫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由了。

因此,现代文明下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夏目漱石曾提出“自己本位”的观点,意思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张扬个性。

个性与自由,实在难两全。

“我们渴望自由,也得到了自由;可得到了自由,又感到不自由,所以感到烦恼。所以,乍看之下,西方文明似乎很好,但终究是靠不住的。东方文明刚好相反,自古以来讲究精神修养,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由此看来,夏目漱石推崇的,是儒、道两家所主张的修身养性,是改变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强制改变外界事物。因为心境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不同。

理性——对传统风俗的批判

如何对待传统风俗?

八木独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流行着一种风俗:每天寺院的晚钟一经响起,所有女子须跳进河里游泳。男人们为观赏这一盛况,便买通寺院的敲钟人,令他提前一小时敲响晚钟。这天,天还未黑,晚钟便被敲钟人敲响了,女人们不假思索地跳进了河里。男人们计谋得逞,这才大饱眼福。

故事讲完后,独仙总结道:

“说明人们只是被眼前的风俗所迷惑,而忘却了根本原理。”

也就是说,科尔多瓦的女子皆被传统风俗迷惑而失去了独立思索的能力。那么,什么是独仙所说的“根本原理”呢?我认为,这种“根本原理”是理性,是对事物所持有的怀疑态度。如果科尔多瓦的女人能够思考一下天未黑而寺院晚钟响起的原因,或许就会避免这场尴尬了。

结语

在小说《我是猫》第十一章中,夏目漱石以批判的态度阐述了现代文明下的自我意识、个性和自由以及对待传统风俗的立场,堪称全书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