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留在世上最后的声明

“人生好比是一本缺页的书,很难称之为一本书,然而它就是一本书。”说这话的人是芥川龙之介,日本文学史上相当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他一生著有多部作品,比如赫赫有名的《罗生门》、《河童》等,但如果说有哪一部作品最适合代表他的人生,那应该要属这本《傻子的一生》。

《傻子的一生》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作品集,里面收录了他的18篇作品,涵盖小说、寓言、散文、书信等多种形式,其中包含了他的自传体小说《傻子的一生》、以及他死前最后的作品《续西方人》等,因此被称为是其“超脱生死的遗作”。

在这部作品里,芥川龙之介不仅探讨了生、死与人性等他一生都热衷于探讨的话题,更毫不吝惜地在作品中铺陈他的人生感受、他所见的尘世间昏暗的光景以及他幻象中浓烈的死亡气息。他丰实的故事内容,丰富的创作形式,与他笔下句子里的忽明忽暗的幻景结合在一起,为我们立体地呈现了他的生活全貌。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是研究他一生的重要蓝本。

《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留在世上最后的声明

一、人生不过是一行波德莱尔罢了

许多作家都有为自己著书立传的习惯,用来解释或者是说明自己的人生。这些作品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在经过了无数次艺术加工之后,黑的白的好的坏的往往看得不那么分明。而芥川龙之介不同,他为自己立的传只有寥寥几千字,这篇作品就是本书的同名作品《傻子的一生》。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颓废主义与唯美主义盛行,与此同时,新的知识与思想也在不断侵蚀和瓦解旧有的观念体系,呈现出一种矛盾和分裂的状态。在这期间,芥川龙之介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理论,这些理论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傻子的一生》开篇便叙述了芥川龙之介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所接触到的西方文学作品,“那是一家书店的二楼。二十岁的他爬上靠在书架的西式梯子,寻找着新书。莫泊桑、波德莱尔、易卜生……”可以说他继承了他们的衣钵,将那种对于时代的困惑以及人性的不安写在纸上。

在众多作家中,波德莱尔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波德莱尔有一句诗这样写道:“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这种看似不带任何情绪的,极简而有力的行文风格,在芥川龙之介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傻子的一生》便是如此。

《傻子的一生》分为五十一个章节,从他第一次触摸文学开始,写到了他的家庭,他的婚姻,他的疾病,乃至他的死亡。每一节中不过一二百字,把他的一生写得仓促而清透。像是一个局外人,在旁观这人世上一场无关生死的杀戮。

除了这种形式上的相近,在思想观念上,波德莱尔对于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在《傻子的一生》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这句话这样写道:“人生不过是一行波德莱尔罢了。”而这一句说的正是他自己的人生。

波德莱尔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与丑的概念与世俗中的美丑概念不同,它更多地来源于诗人艺术创作者表现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情感及艺术手法。他尊重灵性及思想,他善于描写丑恶的事物,并认为这些丑恶也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这一点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是十分契合的,并且几乎是贯穿他的作品始终的。他始终将这样一种美学观念融入他的作品里,他的作品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散发着狰狞的美感。而他的生活也是如此,堕落、底层、边缘化、自私、疼痛、疯狂……这些看似丑恶的事物在他的笔端展现出让人赞叹的魅力,他的所遇所闻似乎都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停地书写着人、人生与这个时代。正像那句诗所写的一样:他生下来。写作。他死去。这是他的一生,更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痛苦的重要源泉。

《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留在世上最后的声明

二、不是想死,而是厌倦了活

1927年芥川龙之介死在了自家的寓所中,死因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关于他自杀的原因,认同度最高的一种说法便是,他死于无法忍受的身体折磨以及精神折磨。

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因精神疾病而发疯,随后他被送到舅父芥川家寄养,改姓芥川。

也许是遗传原因,又或者是自幼离开母亲,缺少爱的关怀,导致他孤独寂寞,抑郁成疾,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精神上也浸染了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充斥着一种幽幽然的鬼魅之感。这种作品调性的低沉,与疾病之间,似乎形成了恶性循环,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尤其在他人生的中后期,病魔始终对他纠缠不放,神经衰弱、湿疹、肠胃炎等病症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几乎让他无法入睡。

在疾病与失眠的双重攻击下,他的健康防线被彻底击溃,随之而来的是大脑的受限,他开始出现很强的幻觉,他的创作活动因此被一再搁置。这是最让他无法忍受的事,他在《侏儒的话》中写道:“

斯威夫特在快发疯之前,看到树梢枯萎的树木,就喃喃自语着‘我和这树很像,从头部先开始。’我每次一想到这段轶事总是不由得感到一阵战栗。”而这种“战栗”最终成为了现实,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这种活着的痛苦感,被他写进了《齿轮》这篇作品中。《齿轮》是芥川龙之介的遗作之一。在这篇作品中,他叙述了一次因“雨衣”而生的恐惧感。篇中“我”为了出席朋友的婚宴,乘坐汽车赶往车站,在途中,理发店的老板给我讲述了一个恐怖的故事,称有一个穿着雨衣的幽灵。自从和老板分别后,这个雨衣的形象就频繁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及视野里,我吃饭时看见他,乘车时看见他,又听闻姐夫穿着雨衣而死……雨衣像是夺命的幽灵,携带着死亡的气息。与此同时,我的眼睛又开始看见齿轮的形象,越来越大,我几乎看不见其他的东西,而我写作的灵感正在一点点枯竭……

在《齿轮》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一种近于疯狂的幻想式的描写,通篇充斥着对于死亡的感觉,让人觉得压抑而恐慌。这种情绪的渲染,就如同作者在死亡的边缘绕着圈,一圈一圈地接近地狱,其最终的结果,就如同作者所说,“不是发疯,就是自杀。”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留在世上最后的声明

三、一场蓄谋已久的死亡

如果用一种文体来形容芥川龙之介的一生,那么我认为那更像是“寓言”。短小精悍,却又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让人意犹未尽。芥川龙之介的人生便是如此,他35岁服毒自杀而死,像是故事刚发展到高潮便戛然而止,他将他一生的所见所感均写在了他的作品中,留给世人深沉的思考。

芥川龙之介的死亡并不是偶然,更不是命运的安排,相反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一次向命运的宣战。这一点,在他的很多篇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最明显的就是《寄给某旧友的手记》一篇,这篇作品被称作是芥川龙之介的遗书。他在篇中写道:“没有人能真实地描绘自杀者的心理,这应该是自杀者的自尊心或者对他自己的心理不够感兴趣的缘故。我想在寄给你的最后一封信里,清楚地表达这种心理,不过我自杀的动机也可以不用特地传达给你。”

在这篇文章里,芥川龙之介用出奇淡定的语言,探讨了各类自杀方式的优劣,叙述了他如何筛选自杀的场所,以及他是否需要一个跳入死亡的踏板,他甚至考虑到应该如何巧妙地瞒过他的家人。

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这篇作品不单单是一封遗书,更像是一次处心积虑的“自杀演练”,在字里行间,他不仅设想了所有自杀形式带来的后果,更预演了自己在死亡面前可能感受到的恐惧,但他同时又作为一个生者纠结着死亡这件事,一面是他感到自己像动物一样害怕死亡,一面是他作为一只“人兽”,厌倦食色而逐渐失去动物力的悲哀。

生活于他只剩下一湾冰冷清透的泉水,那水里映照着的,不是什么美丽的新世界,而是他病态一样的精神世界,是整个人类“为了活下去而活”的悲哀心情。而他最终在这样的冲击下“败北”,用自杀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也拿回了生命的主动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沉的遗憾。

《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留在世上最后的声明

我有时在想,如果芥川龙之介能够再多活上几年,是否会给我们留下更多优秀的作品。但也禁不住怀疑,如果没有经历这种致死的疼痛与绝望,他还能否给尘世间留下这样的震撼。所以想必一个伟大的作家何时生何时死都是命定的结局。而这丝毫不会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傻子的一生》这本书的首页,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人平平淡淡无声无息地活了一个世纪,有人只活了二三十年,如电光石火般一闪而过,却留下万丈光芒。”这句话用来形容芥川龙之介再合适不过。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并不潦草,在他35年的光阴里,为世间留下了无数的珍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文学价值。这样的一生,终将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被世代人诵读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