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将领,从北平打到阿尔泰山,创下明军远征最高纪录!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15万大军北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进取中路,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进攻,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进攻,三位大将各率领5万部队出塞。


李文忠率领东路军5万人马从北平出发,经居庸关,连续击败口温、哈喇莽等部落蒙古骑兵,直趋蒙古汗国时期的首都和林。


李文忠画像


《元史》记载:早在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就以和林为首都,但当时并未建城,直到窝阔台时期,才命令从金国等地俘虏的工匠筑和林城和修建宫殿和官员府邸。


但蒙古大汗并不长期住在和林,而是住在四周的所谓“四季行宫”。


蒙哥大汗死后,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和林被王公大臣拥立为新大汗,忽必烈则在开平继位,兄弟两人各率精兵大战数年,最终忽必烈取得最后的胜利。



由于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定都于开平,改名为上都,仅在和林设置宣慰司,后来北方总是出现蒙古贵族叛乱,元朝皇帝将和林宣慰司升级为和林行省,派驻亲信驻守。


忽必烈后来又迁都到金国的中都,建新城,起名为大都,此后,元朝实行两都巡幸之,皇帝每年在大都和上都分别办公半年。


到了明朝初年,元朝大都和上都先后被明朝悍将常遇春攻克,元顺帝逃往应昌,最后死在了那里。


元顺帝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后来跑到了和林,以此为基地,继续抗击明军。



李文忠这次北征的目的之一就是攻克和林,消灭北元在这里的抵抗力量。


明军进至胪朐河时,李文忠担心爱猷识理达腊在大军到来之前逃走,就留下韩政等将领保护辎重,自己率领大军,携带二十天的粮食,扑向和林。


李文忠前进到土剌河时,遭到北元太师蛮子、哈剌章率领部众阻挡,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获人马以万计”。

蛮子、哈剌章二人带领残兵败将逃走,16年后的捕鱼儿海之战时,这两个人才被明军消灭。



李文忠推进到阿鲁浑河(今外蒙鄂尔浑河)时,爱猷识理达腊组织兵马拼死抵抗,战斗中,李文忠坐骑中箭,不得不下马手持短兵器,继续战斗。


指挥使李荣将战马让给李文忠,自己则抢了一匹敌军战马,李文忠重新骑上战马,指挥部队,将敌军击溃,爱猷识理达腊大骇,不敢再抵抗,带领剩余兵马撤往大漠深处躲避。


李文忠继续进攻,兵峰直指和林,但和林此时已经是一座空城。


史书记载:窝阔台时期,每天有500余辆大车的物资从各地运往和林,到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位时,忽必烈切断了和林的物资供应,最终取得了胜利,可见和林的物资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靠外运。



但忽必烈并未将和林当作首都,所以,元朝时期对和林的物资供应应该十分有限,元朝灭亡后,北元小朝廷更是无力供应此处,因此,到李文忠北征时,和林的人口应该不多,城池可能也已经残破不堪。


明军没有在破败的和林停留,而是继续向西进攻,一直打到达称海才班师回朝。


称海是地名,隶属于元朝和林行省的称海宣慰司,位于阿尔泰山东部,此次远征,李文忠从北平到称海,行程数千里,距离之远,在明初无人能出其右。


明军回师时,士兵缺水,李文忠默祷于天,忽所乘马跑地长鸣,泉水涌出,人皆以为天助云。


明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周显等多位将领阵亡,因此明太祖未予嘉奖。



这次远征,使北元小朝廷离开和林,从此不再固定于某一处,而是来回活动于大草原上,彻底退回到游牧状态。


参考资料:《明史》、《元史》、《明太祖实录》、《王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