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前排“炮灰”士卒:挨最毒的打,拿最厚的赏

以前看关于古代战争的电影,小虾都会想一个问题:一场战役,层层叠叠几千上万人对垒,枪刺刀砍,箭矢如雨,那站第一排的士兵岂不是很吃亏?

结果后来开始接触历史典籍后才知道,我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谁都不是傻的,没点奔头,谁TM愿意第一个挨刀子?

常言道,当兵吃粮。古时候为了激励士卒,常有临阵饮酒撒钱,破城杀掠三天的做法。这么做将领们为的就是用物质激励士卒们奋勇向前。

除此之外, 在战场的关键位置上,将领们还需要一批特殊的强悍士卒,如攻城有“先登”,野战有“陷阵”,简单来说就是最牛B的“敢死队”。别人不敢爬的城墙他们爬,别人不敢冲的防线他们冲,双倍薪水大佬特许!

【那是不是站在前排的士兵就是炮灰呢?绝对不是!!】

要知道,除非将领脑子不正常,否则站在前排的士卒绝对是精锐的老兵。为什么?

答:什么新兵/菜鸟站前面腿被吓软了之类的,都只能算小意思,要是引发了恐慌造成炸营,再卷着周围的部队一起向后逃跑,那

自己都把自己的阵型冲垮了,敌人睡着了都得笑醒。

戚家军 鸳鸯阵

古今中外古典时代的战役,都主要分为攻坚战、守城战、遭遇战,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求整齐、密集的阵型。阵型不乱则不败;阵型若乱则一溃千里,被敌军衔尾追杀死伤枕藉。

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所言: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所以,对于将领来说,无论战场态势如何,是进是退、是胜是败,军队阵型都不可混乱,因此前几排的士卒的战斗力和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所以,能站在前排的士卒都是见过大场面,经验丰富、战力强大且富有事业心(抢钱、抢粮、抢XX)的老兵。

秦军:喂!对面的人头别跑,借我领个军功

前排的死亡率是否特别高?不一定

既然是精锐,那么装备就不可能差。一人双甲、甚至三甲都不成问题,只要你穿得动。假如你不小心穿越到中国古代的某个战场上,可能就会看到一群“人形刺猬”正在一路狂奔追杀敌人……

而且,正面接线的士卒还会配备盾牌,足够遮挡胸腹等重点部位,等到疲惫时还会有人接替轮换。

因此,真正的重步兵能基本免疫绝大部分的远程攻击,这也是在两宋时期,宋、金、辽、西夏、蒙古的战争中“开罐器”(鞭、锏、锤、斧等破甲钝器)如此普遍的原因,因为真的遍地都是自走式罐头啊!

PS.别抬杠,斧头真是钝器,且长柄斧真乃破甲神器也!

故而,站在第一排的伤亡率其实并不是特别高,毕竟双层甲胄+盾牌真的特别坚固。再加上这些士卒本身身体素质强大,身高体长、力量过人、作战经验丰富,想要捅翻这帮家伙?啧啧,难!

蒙古人完美继承了东亚铁罐头的传统,一路向XI

【站在前排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大滴,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胆】

在古典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正面对垒时造成的伤亡的极限在10%以内,一旦超过甚至接近,战线、阵型就极有可能崩溃。而绝大多数的伤亡就发生在一方溃退,另一方追杀的过程中。而人头就是军功,就是田产屋宅,就是功名利禄、封妻荫子!

那么,在这个时候谁离溃军最近呢?当然是我们第一排的“炮灰”们了呀!除此之外,攻城后“逛街”也是他们最先哦~

猜猜这张图是什么历史事件?

并且在关键的战役前,为了激励士气,尤其是前排的士气,将帅往往都会封官许愿。比如先登者封万户侯赏百金之类的,擒XXX者封异姓王赏万金云云(小虾吹牛Bing,一般没这么高的封赏)。

不过只要不是吹牛吹飞了,开疆裂土、封太子之类的。等到战后将帅报上去的请功申请,皇帝一般都会批的,毕竟是手下人替自己吹出去的牛B,不兜着下次可能就没人卖命了。

那么,只要你胆子大、有本事,穿得动至少两层重甲,举得起实木厚盾。那么功名利禄何不搏一搏呢?封侯拜将、封妻荫子,说不定就在一夜之间,只要记住别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