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何把儿子吴应熊送上死路?

导游陈CC讲历史


吴应熊:吴三桂长子,吴三桂在诛杀南明永历皇帝以后,清廷命其永久镇守云南,但其势力强大且为前明降将,因此深为清廷忌惮。为了牵制吴三桂,多尔衮决定采取“质子外交”办法,做媒将皇太极之女——和硕建宁长公主指婚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顺治十年,孝庄太后亲自主婚,为建宁长公主和吴应熊完婚,并予以高官厚禄。但实质上,吴应熊就是清廷用来要挟和控制吴三桂的砝码。

不可否认,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举起大旗,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正式发动对清朝的叛变是直接导致吴应熊被清廷处死的原因所在,但能否因此就说吴三桂将吴应熊送上了死路呢?个人认为,并不能!

首先,在吴三桂决定举兵造反之前,他曾派人秘密潜入京城,准备将吴应熊和其子接回云南,这说明吴应熊在京城被留作“人质”的做法对吴三桂还是相当有牵制作用的!而且,这也能说明吴三桂心中对于吴应熊还是相当在乎的,不会主动将吴应熊送上死路的!

但是,吴应熊拒绝了跟使者返回云南的要求,只是将自己的嫡长子吴世璠交给使者带回了云南吴三桂身边。同时,将康熙皇帝在削藩方面的具体措施告诉了使者,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通过控制吴应熊,牵制远在云南的吴三桂,迫使他接受削藩而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此时吴应熊选择返回云南,那么清廷势必会提前知晓吴三桂准备举兵造反的谋划,也就会早早的做出军事准备。吴应熊知道自己留在京城,可以里给吴三桂更充足的造反时间和造反先机;但吴应熊刚知道一旦吴三桂举兵造反,等到自己的就是死路一条;吴应熊自愿选择路在京城,是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帮助吴三桂完成自己的大业。

所以,吴应熊是死只能说是自己的选择,而并不是其父吴三桂促成的!

另外,吴应熊在估计康熙皇帝对自己的处理意见时,明显是估计错了。

吴应熊之所以在明知道其父吴三桂决定造反的时候,拒绝返回云南,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吴应熊觉得康熙皇帝不会对自己痛下杀手。原因有三:

1、吴应熊和建宁长公主的婚姻是孝庄太后亲自主婚的,孝庄太后对吴应熊一直挺好,吴应熊很可能觉得康熙皇帝会念在孝庄太后的面上,饶自己一命。

2、建宁长公主乃系皇太极皇十四女,虽然为庶妃所生,出身不好,但其毕竟是顺治皇帝亲封的和硕长公主,乃系康熙皇帝的姑姑。吴应熊错误估计了康熙皇帝看待亲情的态度,他认为康熙皇帝会念在自己姑姑的面子上不至于痛下杀手。

3、吴应熊认为康熙皇帝不会除掉自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为康熙皇帝会留下自己,将来作为自战场上要挟吴三桂的筹码甚至逼迫吴三桂投降的条件。但是康熙皇帝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吴三桂既然能够不顾其子吴应熊的死活而毅然选择造反,将来吴应熊更不会形成对吴三桂的牵制。为了惩罚吴三桂,也为了强调清朝统治阶层对叛乱的态度,康熙皇帝在朝臣建议下,决定处死了吴应熊和其次子吴世琳。

4、吴应熊在拒绝返回云南的同时,将自己的嫡长子吴世璠交给了来接自己的使者,送回了吴三桂的身边。这说明吴应熊深知吴三桂造反自己称帝的野心。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已经62岁高龄,所以他造反建立的皇权基本属于给后人谋福。吴应熊将其嫡长子送回云南就是给吴三桂一个传承皇位的交代,他对于吴三桂的使命和责任已经完成。

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说,吴应熊的死虽然是吴三桂造反直接造成的,但吴三桂并没有将其送上死路,最起码主观意识上并没有!


正说清代十二朝


吴应熊,吴三桂的儿子,似乎自从生下来就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

明末清初,吴三桂以尴尬的身份求存于这个尴尬的社会中,似乎就预示着即使满族人稳住了江山也将会继续周旋于政治、权利斗争的旋涡之中,除非他主动放弃一切,从此隐姓埋名甘愿做普通百姓生活。

关键是,吴三桂之所以两次背叛主子都是因为那源自于骨子里的权势欲望。所以,吴三桂对权力的渴望,也就直接导致了自己儿子的悲剧。



其实,吴三桂不只有吴应熊这一个儿子,之所以历史上关于吴应熊的记载最为清断详尽,是因为他在康熙平定三藩时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吴应熊本来就是皇亲国成,清王朝的皇室当初为了笼络三藩,不惜把格格们许配给了三藩的子孙们,吴应熊也是其中之一,许之与他的正是康熙的亲姑姑和硕公主,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确实得到了清政府的“厚待”。

吴应熊虽然已经是驸马身份,其本质上却是清政府牵制吴三桂的重要筹码。康熙以为只要有吴三桂的儿子在京城,就不怕他又再一次叛变造反的一天,可惜的是,他再次错估了吴三桂的很心。吴应熊似乎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被两个至亲的人叛变了,一个是父亲;另一个是妻子娘家的侄子。

随着康熙与三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吴应熊也自知自己项上的这颗脑袋会随时不保。但是他的去留问题已经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作为牵制吴三桂的唯一筹码,康熙是不会轻而易举地放走他的。虽然他是康熙的亲姑父,但是在皇室之中,连亲兄弟都能互相残杀,就更别提区区一个姑父了。

康熙十二年,狼子野心的吴三桂终于明目张胆地反叛清廷了,而作为人质的吴应熊当然不能幸免。虽然吴应熊的妻子、康熙的亲姑姑在孝庄与康熙面前哭诉求情,也没能免吴应熊一死,吴三桂一反,他儿子吴应熊的人质身份便再无用处。

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

吴应熊的命运兴衰还是要追究到吴三桂的身上。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俨然已是一方霸主。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刚刚亲政不久的康熙皇帝年纪尚幼,对他无可奈何,只得一忍再忍。双方都在酝酿、积聚、等待,一直到康熙真正掌握了朝中大权。

三藩对清政府的百般刁难,康熙再也无法容忍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镇势力,决心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为开始,探探吴三桂的口风。而吴三桂也并非粗枝大叶的一介武夫,在康熙削藩的同时也在极力保住兵权,掌握军队,以图自固。完全把吴应熊至于脑后。


一方是权欲无限膨胀,一方是有意识地歼灭重镇羽翼,两股强大的力量相互碰撞,冲突势不可免。不言自明,朝廷与吴三桂等人各怀心事。想来吴三桂也是一个成大事的“大丈夫”,亲生儿子的性命不顾不说,还积极发挥儿子在京城的能量为自己服务,让吴应熊四处用金钱收买人心,好为吴三桂服务,这无疑在加速吴应熊死期的到来。

继人质之后,吴应熊再次成为了自己父亲手中的工具。吴应熊也唯父命是从,这点上不得不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明白自己在父亲眼中的角色,可还是一心一意地挥金如土,为父亲买情报、传消息,联络的也是那些本身就立场不坚定的墙头草人物。

虽然康熙有所防备,但无奈吴氏“众人拾柴火焰高”,导致吴三桂的情报机构异常灵敏,甚至对朝中一挙一动了如指掌。这点可以完全归功于吴应熊。

吴应熊在朝中“间谋”的身份让康熙帝十分震怒,吴应熊的处境汲汲可危。不过吴三桂也不是铁石心肠,吴应熊毕竟是他亲儿子,他不能不对儿子的处境有所考虑,所以特意把自己的亲信胡心水放到吴应熊的身边,让他“代为照料一切事”。这样胡心水便成了吴应熊额驸府的大管家,府中日常庶务都由他来悉心照理。

只是对权利的狂热追逐最终让吴三桂决定放弃京城的儿子。就这样,孝顺且全心全意听命于父亲的吴应熊最终成为父亲权利手中的牺牲品。



如果说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话,那么他的反清便是“冲冠一怒为撤藩”。

此时的吴三桂早已不是大清的功臣,也不想继续做一名回头是岸的清臣,他只想自己能够也有一个皇帝的头,彻底改变自己这浮萍一样的命运。吴三桂知道康熙年纪虽小,但不是个好惹的人物,当年铲除拜的情形还记忆犹新,自己的所作所为势必会让康熙把矛头指向自己,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等到康熙羽翼丰满之后对付自己,还不如在他还没有成熟之前就先下手为强,于是,吴三桂亲率大军起兵反了。

而他的反叛为自己带来的初始后果,便是留在京城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被清廷处以死刑。


申报七十七载


为了保全自己以及自己身后的家族利益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儿子,吴三桂出身辽西将门,是李成梁家族没落后崛起的一股新的将门势力,所以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一个利益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