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时期的“硬仗”——“长平观之战”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长安的时候,面对的处境比董卓是要强很多的。关东联军已经开始自相残杀,顾不上在长安的汉献帝刘协。袁绍等人也对李傕、郭汜所控制的汉室保持了认可的态度。所以从初平三年到兴平元年(即公元192年到194年),李傕、郭汜的境况还算安稳。而在兴平元年,李傕、郭汜面对了一个“硬仗”,马腾、韩遂突然发难,双方在长平观进行了交战,史称“长平观之战”。这次战役是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获得了胜利,本质上没有对当时的形势造成太大的直接影响,不过就像蝴蝶效应一样,间接导致董卓余党内部的分裂,以及益州牧刘焉的去世,仁弱的刘璋上位。这两件事都是汉末三国时期有影响力的事情。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次“长平观之战”。

“长平观之战”的历史背景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董卓为什么要把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呢?除了关东联军的军事压力以外,还有河东郡活跃的白波军。两股势力一东一西,虽然白波军的力量没有那么强,但还是有封锁董卓后路的危险。所以董卓选择迁都。然而进入关中之后,董卓还要面临马腾、韩遂等更以西的凉州军阀的影响。董卓的策略很聪明且有效,他化敌为友,邀请马腾、韩遂等人跟自己共同对抗关东军阀,最起码不要与自己为敌。等到李傕、郭汜、樊稠等人控制朝政时,他们也采取与韩遂、马腾联合的策略。

韩遂和马腾两个军阀,韩遂在凉州,这一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马腾所在地点存在争议。《后汉书·董卓传》中记载马腾在“长平观之战”之前是在陇右,还是属于凉州;而《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与《华阳国志·刘二牧志》中均记载马腾驻军在右扶风的郿县。考虑到董卓、李傕、郭汜、樊稠与马腾、韩遂的联盟关系,加上《三国志》与《华阳国志》互为佐证,小编更相信后者。李傕、郭汜为了安抚马腾、韩遂,将关中的一些地区让出来,是可能存在的条件。

不过在这个基础上,马腾还有要求,“私有求于傕”,但是没有得到李傕的同意。于是马腾与李傕不合,密谋进攻长安。《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长平观之战”的时间是在兴平元年三月,而按照《华阳国志》当中的记载是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未详孰是。如果兼顾两个史料的话,小编只能理解为在初平四年马腾和李傕交恶,并且谋划消灭李傕的事情;而在兴平元年,“长平观之战”彻底爆发。

参战双方的主要人物

首先介绍一下参战双方的主要人物。李傕这边当然全部是董卓余党,不过为了更好理解“长平观之战”后出现的分裂,小编还是简单地说一说董卓余党中的形势。董卓余党中其实可以分为三股势力(不算在华阴的段煨),李傕、郭汜是一股,在董卓余党中占据核心地位;樊稠、李蒙、王方是一股,地位次于李傕、郭汜;杨定是一股,本来还有一个胡轸,结果胡轸莫名其妙地死掉了(《三辅决录注》中的说法,胡轸做司隶校尉时冤杀了与自己有仇的左冯翊功曹游殷,一个月之后突然口称“伏罪”而暴毙),其地位还要次于樊稠、李蒙等人。在与马腾、韩遂的战役中,董卓余党方面的主要将领是郭汜、樊稠、李利(李傕的侄子)。

另一方面马腾等人的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可以用联军来形容。其中人物有:马腾、韩遂、马宇、刘范、刘诞、种劭、杜禀、孙肇等人。其中韩遂本来是从凉州调停马腾和李傕的,不过他的立场无疑是站在马腾这一方,在调停不成后就加入马腾;刘范、刘诞、孙肇代表的是益州牧刘焉的一方,刘范、刘诞是刘焉的两个儿子,孙肇是从益州到关中支援刘范的将领;种劭、杜禀是对李傕、郭汜心怀不满的一批人,种邵的父亲种拂死于李傕、郭汜的乱兵之中,杜禀是与贾诩有矛盾,要想扳倒贾诩,那就只能扳倒整个董卓余党。另外马宇的情况不清楚,小编暂且归入种邵、杜禀之流。

“长平观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马腾等人打的是“里应外合”的牌,马腾、韩遂等人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马宇是侍中、种劭是谏议大夫(有争议)、刘范是左中郎将、刘诞是治书侍御史,都是中都官,是作为马腾的内应。马腾和韩遂引军到距离长安五十里的长平观(《后汉纪》中记载为平乐观)。这个时候作为内应的刘范等人暴露,从长安向西逃到右扶风的槐里,这个时候刘范向刘焉请求军队,刘焉派遣孙肇率领五千军队支援刘范。另外中郎将杜禀胁迫右扶风的士吏驻守槐里。从整个战役中起到的作用来看,应该是作为马腾、韩遂等人的后镇,防备李傕、郭汜占据槐里,切断马腾、韩遂的退路。

樊稠、李利、郭汜与韩遂、马腾等人在长平观附近交战,刘范、种邵、孙肇也加入这场战役,结果樊稠等人大获全胜,史料记载是“斩首万余级”,从战斗结果来看,马腾一方的兵力不弱,而董卓余党一方也有数万人,“长平观之战”应该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接着樊稠、李利等人继续向西进攻槐里,趁夜攻陷槐里,杀死马宇、杜禀等人。马腾、韩遂不得不放弃关中,逃回凉州。

这次战役并没有动摇李傕、郭汜、樊稠的统治基础,但它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追击韩遂到陈仓的时候,樊稠没有赶尽杀绝,放了韩遂一马。李利将这件事告诉李傕,樊稠和李傕并不是铁板一块,李傕在内心当中对樊稠产生猜疑;而樊稠或许是感受到这种猜疑,向李傕请求率军离开长安,并且要求增兵。于是李傕设计刺杀樊稠、李蒙。樊稠、李蒙的死更是刺激到另外一个派系的杨定,于是杨定联合郭汜对抗李傕,导致董卓余党的彻底分裂,汉献帝得以东归洛阳,这才落到了曹操的手里。

而刘范、刘诞的死(刘范在“长平观之战”中战死,刘诞被处死),给刘焉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刘焉痛失二子,同时在绵竹(当时益州治所在绵竹)又发生大火,将刘焉准备的车具烧个精光,双重打击导致刘焉抑郁而终,州吏赵韪等人为了获取更宽松的环境,拥立被评价“温仁”的刘璋成为益州牧,导致张鲁割据汉中脱离益州,与刘璋对抗。后来刘璋为了对付张鲁,又与孙权、刘备等人结盟,请刘备、步骘入川消灭张鲁,给刘备夺取益州的机会。这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所以说“长平观之战”虽然直接影响并不大,但它所带来的一连串后续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后汉纪》、《中国历史地图集》、《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