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东汉末年,天下风起云涌,各地拥兵割据,混乱之势仅次于战国时期。而造成天下动荡的始作俑者,则非董卓莫属。正是由于董卓擅权乱政、胡作非为,才使得关东军阀乘势而起,从而开启了了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故而,为了使汉室天下重归太平,以司徒王允为代表的汉朝重臣便谋划诛杀董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董卓西迁长安一年后,便死于其义子吕布之手。关于此事,《三国志·董卓传》有着详细的记载,即: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此年,便是汉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的四月份。董卓一死,王允和吕布等人又把长安城内的凉州人氏全部杀光,并且对在外的西凉将士也不赦免。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在此情况下,李傕、郭汜、樊城和张济等董卓的昔日旧将便开始以为董卓报仇为由,而率十万大军反攻长安。经过十日的交战,长安城陷落,吕布逃奔关东,王允则被杀害,史称“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而事实上,王允本有机会在长安陷落之前趁机逃跑的,当时刚刚兵败的吕布也曾如此劝说王允,即“布兵败,驻马青琐门外,谓允曰:"公可以去。"然而,王允却并没有选择逃跑来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选择了留下,选择了与长安城共存亡。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王允之所以在生死时刻作出上述的这种选择,其背后原因令人动容。根据张璠的《汉纪》所载,当吕布劝说王允离开长安时,王允是如此回答道:"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为也。努力谢关东诸公,以国家为念。"

也就是说,以汉室为重的王允,一直把安定天下、振兴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志向。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允这位深受儒学熏陶的志士,选择了舍生取义,选择了以死报国。故而,王允才不会丢弃年少的汉献帝而独自逃走。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司徒王允本可逃走却执意留下,原因很感人

综上所述,将汉室利益视为至高无上的王允,他的选择本身就饱含着慷慨悲歌的意味,也折射出东汉时期儒学对士人的影响之深。

本文是原创内容,诸位若有其余内容需要补充,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