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皆是出色书画家,为啥唯郑板桥最出名,乾隆皇帝都夸赞?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风相近的书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公认的有:

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常混迹扬州等地。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画兰竹成绩最好。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

金农 (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人,久居扬州。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开始作画,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尤其是墨梅。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喜欢在画上作长文的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更加丰富。

黄慎(1687-1770),字恭懋,号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以狂草笔法入画, 变为粗笔写意。

李方膺 (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擅长画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活泼生动。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

“扬州八怪”的八人中唯有郑板桥最负盛名,如今还有很多关于郑板桥的传说。“板桥体”、《板桥道情》、“卖画弃官”、“难得糊涂”、“板桥润笔”等不一而足。

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为廪生,家居教馆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至郑板桥出生,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郑板桥三岁丧母,依靠乳娘抚养成人。板桥三十岁,父亲去世,郑板桥有二女一子,为了生计,被迫在扬州卖画。郑板桥四十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四十四岁,赴京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郑板桥朝觐乾隆时,乾隆与他一问一答,乾隆曾目睹过很对官员收藏郑板桥的书画,顺便夸赞了他几句,郑板桥没有攀龙附凤之意,就不了了之了。郑板桥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任山东范县知县期间,正遇饥荒,郑板桥要求富豪平价售粮,因为救灾得罪了权贵巨石,遂毅然辞官。郑板桥任官十二年,体恤民苦,一心为公。因为郑板桥不会官场的练达与圆融,所以有人说郑板桥“怪”,“怪”中又有几分心酸和无奈。相比另外七人,郑板桥的一生可谓精彩的一生,跌宕起伏的一生。

郑板桥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扬州八怪”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他们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不仅是清朝,在中国艺术史上,他们都是屹立于历史潮头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