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藝術家倪元璐的藝術作品盤點

在我國曆史上,書法書畫自古不分家,因此但凡大書畫家,書法作品也稱得上覺冠群芳,明末官員、書法家倪元璐就是這樣一位。

在學書的道路上, 倪元璐最得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以雄深高渾見魄力,書風奇偉。黃道周曾在《書秦華玉鐫諸楷法後》雲:“同年中倪鴻寶筆法探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長,如劍客龍天,時成花女,要非時妝所貌,過數十年亦與王蘇並寶當世但恐鄙屑不為之耳。”正如黃道周所言倪元璐在植根傳統的同時,又在竭力尋求變化,其學古人,靈活變通,學到舉一反三。其受益蘇字,便能將蘇字的扁平結字特徵,反其道地化為偏長狹瘦的自家構字法則;學王字,卻能把王氏書中居多的方筆,變成自己腕下能隨機生髮的圓筆;晚年用力顏(真卿)字,去其“屋漏痕”意,書風漸趨渾沉,又能將揉、擦、飛白、渴筆等技法引入其中,藉以豐富作品內涵。

倪元璐作品 局部

並以奇險多變的結體,聚散開合隨機應變,再以字距極密、行距極寬的章法布白,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圖像。其行草立軸代表作有《冒雨行樂陵道詩軸》、《贈樂山五律詩軸》等。同時代王季重(即王思任)曾戲評倪書如“刺菱翻筋斗”,言其稜峭和動感,不過評論最準確的還是曾從黃道周學書的倪元璐之子、清人倪後瞻更為準確。他說:“倪鴻寶書,一筆不肯學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鋒稜四露,仄逼復疊,見者驚叫奇絕。方之歷代書家,真天開叢蠶一線矣。”

倪元璐的行草書用筆鋒稜四露中見蒼渾,並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人曾戲稱“刺菱翻筋斗”,其稜峭生動之姿被刻畫得淋漓盡致。他書法風格的形成,除了他善於從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等古人的經典中得到滋養,更在於他的“新理異態”使其能自出新意。

(瀏窗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