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歷來『桃花源』與道教關係十分密切,姚鉉《唐文粹》中收錄唐代舒元輿的《錄桃源畫記》:『四明山道士葉沈,囊出古畫,畫有桃源圖,圖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仙記》,分靈洞三十六之一支……合而視之:大略山勢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鶴情閒暇,煙嵐草木,如帶香氣。熟得詳玩,自覺骨戛清玉,如身入鏡中,不似在人寰間,眇然有高謝之志從中來。』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南宋 陳居中 《桃源仙居圖卷》

這段文字描寫的是舒元輿看到的一幅名為《桃源畫》的作品,桃源中的溪水名為武陵之源,是靈洞三十六之一支。三十六洞是道教神仙洞府,李白的《尋桃花源序》中提到了三十六洞天,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以及北宋張君房的《雲笈七籤》都將三十六洞中的第三十五洞稱為『桃源山洞』。唐代的王維、權德輿、韓愈、劉禹錫等都有一些風格不一的桃源題材詩作,且都將桃源描繪成神仙所在之地。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明 周臣《桃花源圖》蘇州市博物館藏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舒元輿所見的畫中人物形象仙風道骨,畫中還描繪了鶴、書童玉女、雲霧繚繞等意象,且並未提及畫中有耕作生活之人,以及任何的生活場景,觀畫之後,舒元輿稱『熟得詳玩,自覺骨戛清玉,如身入鏡中,不似在人寰間,眇然有高謝之志從中來』。他彷彿脫離了人間,從仙境中走出來一般,可見此幅《桃源畫》所描繪的不是避世的百姓生活場景,更像是一個修道昇仙的場景。

齊梁至唐代,受神仙道教的影響,描繪『世外桃源』的作品逐漸傾向於表現道教的『仙境』。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明 陸治《桃花源圖》

『桃源』與道教仙境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在歷代的詩文中也有所體現,唐代有詩《桃源仙子》寫道:『桃花流水兩堪傷,洞口煙波月漸長。莫道仙家無別恨,至今垂淚憶劉郎。』北宋舒亶的《木蘭花》道:『十二欄干褰畫箔,取次穿花成小酌。綵鸞舞罷鳳孤飛,回首東風空院落。杳杳桃源仙路邈,晴日曉窗紅薄薄。傷春還是懶梳妝,想見綠雲垂鬢腳。』宋代劉叔贛《山水屏》中提到『桃源仙家』,寫的是詩人觀屏中山水:古木、釣船、蓑公、林泉等。

明代宋旭繪製的《武陵仙境圖》扇頁中繪有一個山洞、一條溪流、兩岸桃樹以及山中的雲霧,雲霧與山峰相交相融,呈現出一種縹緲神秘的仙境之感。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清 王翬《桃花漁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末倪元璐有一行書作品《題小桃源圖》:『天上元靈曲奏來,何因人世獎仙才。正如渡口溪風便,流出胡麻飯一杯。』未屬年款。查閱古籍資料,發現倪元璐所題的《小桃源圖》是為韓寅仲所作,但不知畫是韓寅仲自己所繪還是友人相贈。除了這首詩,倪元璐還另外題了四首詩,在《倪文貞詩集》中有收錄:『松風忽過小溪灣,長出仇池石一班。不問已知天地別,神仙自合享三山。』『桃花流水隱雙鳧,中有高真徹曉呼。人是右丞詩是畫,只應喚作輞川圖。』『王維石室魯菟裘,一日山居一日侯。試到頑仙樓上看,可知李白醉時不。』『攜將琴鶴過夷門,比勘溫公獨樂園。聖世遭逢無避理,不應題是小桃源。』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清 黃慎《桃花源圖》 局部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清 黃慎《桃花源圖》 局部

《小桃源圖》已不存世,但是根據倪元璐這幾首詩中的描述可以知道畫中的一些構成元素:松樹、溪流、桃花、鳧鳥、琴、鶴,且詩中提到『元靈曲』『仙才』『天地別』『神仙』等,應將《小桃源圖》理解成一種仙境。作為明末官員,書法家倪元璐胸懷家國情,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便自縊殉國,『聖世遭逢無避理,不應題是小桃源』這兩句說明了他認為生逢亂世應該勇於為國擔當,不應逃避而享『獨樂』,因此,倪元璐理解的仙境也有避世之境的意味,相比之下,仇英沒有為官及仕途受挫的相似經歷,所以他筆下的『仙境』應少了一些這樣的避世厭世之情。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 66.7cm×175cm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清代安歧的《墨緣匯觀錄》中有關於《桃源仙境圖》的描述:『青綠大設色筆仿趙千里圖,作滿幅雲山林木森密中一奇松欹斜虯曲古藤盤繞山洞,道者三人臨流而坐,一鼓琴者,一童手提都籃侍立於左,一童捧卷度橋,橋下溪水奔流,坡多紅桃掩映,半山一人負囊繞欄而上,又於松林深隙作行腳二僧行轉山坳……水閣一人倚欄遠眺,因此又名之為三教圖,其佈景用意之妙與玉洞仙源相彷佛,可稱雙美。』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仇英 桃源仙境圖 局部

《墨緣匯觀錄》中著錄的皆是如《女史箴圖》《遊春圖》《雪山行旅圖》等歷代巨跡,是清代的一部佳錄,但是這段對《桃源仙境圖》的介紹中卻隻字未提其題材是否取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且與此畫同時提到的是仇英的另一幅作品《玉洞仙源圖》,作者認為兩幅畫的用意相仿,《桃源仙境圖》洞前三人為道士,山中行走的兩個人物是僧者形象,加之憑欄遠眺者,因此稱《桃源仙境圖》又名為《三教圖》。『三教圖』代表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這與『桃花源』更是毫無關係,從這一點也可證明《桃源仙境圖》的主題並非《桃花源記》。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清 王翬 惲壽平《桃源圖》

以『桃源』為題材的繪畫、文學作品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表達的內涵早在唐代時期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從表現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避世而居與世隔絕的主題轉化為對道教仙境的描繪,表達對隱逸逍遙生活的追求。仇英的《桃源仙境圖》不僅在畫名中就有對『仙境』的說明,還在其畫面的構成上與《桃花源圖》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等大為不同。仇英的多幅青綠山水作品皆是相同的畫面內容和繪畫風格,不僅反映了作為職業畫家的仇英迎合當時的市場需求、滿足收藏家趣味的目的,更是順應了大環境下的青綠仙山繪畫題材的流行趨勢。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確定仇英的《桃源仙境圖》表現的並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是對道教仙境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內心理想的同時與贈畫人的審美趣味密切相關。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清 吳谷祥《桃源圖》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桃花源不是避世之所而是修仙之地?竟還是三十六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