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書法家王鐸

王鐸是一位把書法作為自己精神追求的一個方向,以能夠留下“好書數行”於世而自豪的人,因此畢生苦學、苦寫,創作無休。他說“餘從事書藝數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古書古帖日多。”從記載的史料可以看出,王鐸遍臨魏晉、唐宋法帖可達百人,數百種之多,可謂全面覆蓋了帖學。雖與黃道周、倪元璐同為書道中人,王鐸要更為全面博採,也更有意於書法上的表現。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杜陵秋興》

清人傅山稱:“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成大家。”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杜陵秋興》局 一

草書的表現力是最強烈的,書法家中擅長草書者,無不以此淋漓盡致寫盡心靈之鬱積,舒捲胸中豪氣。草書與草書又多有不同,有文野之分,奇正之別,就是被稱明末“三株樹”的黃道周、倪元璐、王鐸,也顯示出不同氣象。 王鐸的豪情遠遠超過二人。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杜陵秋興》局 二

筆勢激盪。王鐸《杜陵秋興》為橫式長卷,放眼欣賞,紙面筆走龍蛇,神出鬼沒。王鐸縱筆時擺幅很大,動作也很急,有長驅曲進的動盪之勢。這件作品於1946年,時王鐸五十四歲,已見出滿紙的個人情緒和獨家特色。該作品每行四五字不等,不似立軸可一氣以寫就數十字再另起一行。頻繁的另起,往往會阻礙氣勢的展開。因此,書家會更喜歡以立軸來表現。王鐸書此卷並無受到阻礙,激情澎湃,筆勢激盪,線條圓勁,穿透強勁,如不能捉控之箭,疾響向前。王鐸不取斜勢,而以寬博之勢,疾而不急促,更不尖銳逼人——他是用圓筆來打開氣勢,筆勢開張而圓潤,造型美觀。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杜陵秋興》局三

熟用轉筆​。​​​王鐸用筆多變,圓轉之筆,弧度旋轉充分,包容度大,懷抱寬鬆。在圓轉中,轉動有力,果斷、到位,通過轉動使一線貫透數字,暢快地抵達深處。有意義的是在圓轉中持有線條的堅韌不變,不油滑,不淺薄,旋而勁,力道盛。氣勢足,通篇活力洋溢。他的筆法豪放中有婉曲,筆輕筆重比例鮮明,筆起筆落分寸感殊異,時重而狠,時勾、挑僅在意示。《杜陵秋興》其實是王鐸寫意的一個形式,無常筆多,龍蛇之跡時出意外,方大筆縱橫,忽又斂約收束或輕描細寫,忽飛落直下。曲與直、開與合、實與虛,全無定法可循,純屬靈活機動,心法為上。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杜陵秋興》局四

墨色多變。王鐸在《杜陵秋興》中墨色的多變充分地體現出來。六七十行的長卷,一個長的書寫過程,墨色的運用足以表現著淋漓痛快。其中的著墨滋潤,行筆慢,入墨多,滋潤而豐和。更多的用筆迅疾,著墨由多而少,漸而飛白湧現,形成很明顯的運動過程。循墨跡往,墨汁盡而焦渴,遂成絲絲脈脈的飛白紋路。不斷地轉換,由潤到燥,如同身臨其境見到墨入於紙的過程。墨色變化引起的視覺之變,引起異樣的美感。可以說王鐸是明代書家中對墨層次體驗最深刻的書法家。可惜,在這件作品裡,我們沒有見到他用漲墨的痕跡。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杜陵秋興》局五

結構新穎。《杜陵秋興》在結構上千變萬化多姿多態,大小相間,如叢林中落葉大小 ,紛飛錯雜。形態的處理是誇張的、變形的,或拉長使其挺拔,或壓縮使其短小令其不齊而參差,令其不正而奇怪,如當年《蘭亭序》開了二十個“之”字無一似之先河,書法家對於形態顯然下了心機。《杜陵秋興》的形態是動與奇的,其中的美觀,源於晉人的草書;而奇妙部分,則是米芾的顛氣。

人物|王鐸把書法作為精神追求,勤學苦練終成書壇大家永載史冊

《杜陵秋興》局六

引清人張鼐的一句話來形容王鐸草書:“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嶺,如決大川,如奔騏驥。​”〔作者:王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