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1593年,紹興完成了一次筆墨文運的交替。走了一個天才,又來了一個天才。徐渭走了,倪元璐來了。走的,淒涼;來的,悲壯。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不說倪元璐明亡時從容殉國,也無需細數倪元璐在詩文學問上的成就,單說書法。他和黃道周、王鐸被稱為明末“三株樹”,即便沒有專意於書法,可黃道周當時就指出:“過數十年亦與王、蘇並寶當世,但恐鄙屑不為之耳”,其餘風,猶在幾百年後影響了沈曾植、潘天壽、來楚生、臺靜農等等。還有堪稱一代人物畫宗師的陳洪綬,因其成就主要在繪畫上,書法雖遒逸,就不多說了。

隨著徐渭對傳統的反叛,和帖學書法的日漸糜弱,清朝書法開始向金石問道、向篆隸求法,碑學大興於世。這一次,紹興來了個集體亮相。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趙之謙,一開海派書畫。生當碑學極盛之時,自身也是碑學最有力的實踐者,他把魏碑寫活了,又用這個筆法去寫篆隸,飛揚飄舉;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徐三庚,工篆隸,與吳讓之、趙之謙齊名,能摹刻金石文字,所刻吳皇象書天發神讖尤佳。刻印力追秦、漢,能於鄧石如、吳熙載諸家後,別樹一幟;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陶浚宣,一開魏碑新風。無所不學,每臨一碑,輒至數千百遍。他寫北碑筆力雄勁,筆法壯麗,善於總結魏碑筆法筆勢特徵,但已流於板刻;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羅振玉,一開甲骨書法先河,領一時之風氣,他以萬卷詩書陶冶的儒雅之氣,所書甲骨、金文、臨漢碑,平和蘊藉如精金良玉,論氣格,實為上品;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徐生翁,一開“孩兒體”生拙書風。初學顏真卿,後宗北碑,習隸書二十年,以隸書參北碑入楷書,獨創一面,書畫相融,所作古樸無華而有奇逸之氣;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書法神遊之仰望紹興 下篇

馬一浮,新儒學三聖之一,書法廣收博取,碑帖相融,隸書宗《石門頌》,行草得蘭亭及聖教為多,豐子愷稱其為"中國書法界的泰斗"。

中國有一句古話:人傑地靈,不知道是不是王羲之的到來,讓這片土地更加充滿了靈性,我們看到,紹興書法人才不出則已,出則一鳴驚人,甚至在書法衰微、筆墨滯重的時候,就有一位紹興人站出來,以手中一支小小竹管,一揮就是一個經典。

紹興像釀造黃酒一樣,把王羲之留下的靈氣封壇,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長時間的發酵、長時間的陳化,一開壇,就醉了半個中國。

文化傳鮮香,書法看讀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