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的煎熬,与UNI-T的背水一战

陈政这几年应该挺煎熬的。

我最近一次和他对话,是在去年上海车展就CS75 PLUS的设计理念进行的专访沟通。我们最近一次接触长安的产品,则是在去年12月的逸动PLUS设计品鉴会上。

去年上海车展专访时,陈政曾坦言,过去几年压力一直不小,尤其在2017年前后随着公司提出第三次新创业、试图用御和岳概念车去表达长安设计转型的那一段时间,压力大到没事就去阿尔卑斯山区散散心透透气——彼时,长安汽车无论在设计水准、定价策略还是质量把控上都出现了问题,导致后来销量的持续崩盘。

从2016年销量达到128.4万辆、持续多年蝉联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后,长安就再没能坐回第一的宝座。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下跌颓势,导致去年长安自主品牌车系只卖出了80万辆,比鼎盛时期少了三分之一。

15、16年市场大环境良好,凭借过去积累的品牌口碑,长安即使不煽动翅膀,也能借着大势起飞,并沉溺于这种坐享其成的喜悦中。同一时期,上汽正在通过网红产品荣威RX5积极拥抱互联网概念,吉利用一种所有人都没见过的全新打法发布了更像时尚潮品的领克品牌,长城也用一台VV7重新定义了自主品牌能够达到的豪华高度——坐吃山空的国企长安,步子显然慢了不止一拍。

当盘子里的蛋糕不再增多,长安以往的份额逐渐被进步神速的对手们蚕食,颓势的加剧也就在所难免。在产品研发上一直没有什么大投入大动作,转型的方向难觅,行业内外的技术革新引起的市场认知快速变化,让长安上上下下彻底迷失了方向。

直到去年联手腾讯、华为加快智能化探索步伐,上海车展发布“天枢战略”开始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声音,以及最近接连发布了包括CS75 PLUS、逸动PLUS和UNI-T在内的几款属于甚至超越这个时代的设计作品,长安这才给人看到了一些新的希望。

煎熬归煎熬,从2002年开始在长安做设计的陈政,终于在21世纪第2个10年找到了可能与时代共振的解题思路。

最近几年,陈政也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为长安设计发声。每年的北京上海车展长安基本都会办一场设计专访,在CCDIS中国汽车设计峰会上陈政畅谈长安的“生命动感”设计哲学,后来也担纲了一些媒体举办的设计比赛的评委,与川美、Umea等高校联合做了不少校企合作工作以力求广纳贤才,缩小与国内汽车设计第一梯队人才实力的差距。

除了这些自身的努力之外,从马自达挖来的山田敦彦(Atzuhiko Yamada)也帮了陈政不小的忙。我们无从得知2018年5月才加入长安的 Yamada在CS75以及之后的项目上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就现阶段来讲,Yamada确实可以用在马自达从业30年的经验,帮陈政分担不少项目执行层面的压力,让后者空出来不少时间去市场上接地气地听一听消费者的声音。

右二:山田敦彦

比如日系车的设计近年来确实很吸睛,尤以打破了游戏规则的雷克萨斯为重,中国老百姓审美比较保守中庸的说法都是纸上谈兵,雷克萨斯的出现恰巧满足了不少消费者“求新求异不求怪”的真实需求——毋庸置疑,陈政自然在这一点上花了不少精力研究,也做了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只是倘若能做出更明显的差异化,能进一步跳出前人已经很洗脑的定式思维,也许会有更具引领意义的突破。

UNI-T的出现,确实让人看到了不少属于长安自己的新的东西。像极了电动车的格栅布置,和谐又很犀利的前脸布局,柔和又有力量的侧面处理,点睛的档把造型——当我听到UNI-T的售价可能会在12-15万之间,并且将在6月份左右正式上市的消息时,还是不得不默默地向陈政竖起一个大拇指。

去阿尔卑斯山透过气后,无论在平衡设计成本、解决工程可行性还是保持设计差异化上,都体现了不少挨过煎熬后的硬气——这个看起来像30万级别以上车型、并且领先友商至少两三年的设计,以一个很接地气的价格迅速量产落地,其市场竞争力确实不可小觑。

当然,Yamada的到来,也能让陈政在面对压力时不用再去阿尔卑斯山透气,而是坐下来和老师傅沏杯茶,探讨探讨“留白”、“转换”、“反”、“间隔”等传统日式美学如何巧妙地运用到车身型面中。

在广川淳哉编写的《马自达设计之魂》一书中,用来解释“魂动设计”频次最高的三个字是“生命力”。巧合总在不经意间发生,陈政在2017年提出的“生命动感”设计哲学,仿佛就在与Yamada隔空对话:“在重庆还有另一群人,也在用东方文化的语境探索工业产品的生命感。”

今年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下跌20%,长安共卖出了79,708辆,同比逆市上涨了1.8%,其中CS75 PLUS延续上市三个月累计销量近5万辆的势头,1月份卖出了17,874辆。这个月逸动 PLUS即将上市,再加上年中的UNI-T车型以及后续4-5款UNI系列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生命感”的长安,能否找回企业昔日旺盛的生命力,是包括陈政在内的很多人都想寻找的答案。

如果今年的北京车展还有机会,我会去问问随着长安一起经历阵痛的陈政,现在是否还煎熬,以及在和Yamada清茶淡话后,面对下一个10年的全新解题思路。

毕竟再过10年,陈政也从业30年了,和现在的Yamada相比,应该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