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黄子孙一词中,为什么作为败者的炎帝字号排在黄帝前面?

x819969731


按照历史考究,从神农氏(号连山氏、烈山氏)算起,有九代炎帝,炎帝为姜氏部落首领的统称。

神农氏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上古时期荒草野岭,什么都没有,人类以采集野果,生吃食物为生,这样的生活方式加上山林里面蚊虫多,时常有人生病死去。神农氏心怀天下百姓,开始了尝采百药,教民稼穑,救民疾夭。他有着一颗透明的肚子,吃进去的东西能立刻看到东西在肚子里面的状态。《神农本草经》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大概就是说神农氏为了替民众治病,亲自了解各类草药的特性,在一日之内遇到七十二种(应该是夸大了的,虚指)毒物,后来无意间得到了茶叶(这也是茶的由来),神农氏吃了之后,解除了身上的毒性。足以见神农氏甘愿为天下百姓付出的无畏精神。

神农氏的一生发明了农耕、医药、陶器、房屋、弓箭、五弦琴、集市、织麻做衣服八大功绩,他的这八大功绩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全部生活来源状态,使人类开始走向创造性的社会,神农氏的功劳是非常伟大的。

后世炎帝将神农氏的无量功德不断的发扬下去,使得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物资越来越丰富。

末代炎帝时期也正是神农氏世衰的时期,轩辕皇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炎帝世系的命运,轩辕黄帝好战,想一统中原天下各部落,到处征战,途中和炎帝起了冲突,在阪泉打了一仗,也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阪泉之战,大约在4600年左右,这场战争促进了炎帝和黄帝的联盟,也就形成了炎黄子孙的核心。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是从炎黄开始的。而为什么我们不是叫黄炎子孙,就是因为炎帝世系比黄帝早五百多年,神农氏是第二代炎帝,传位530年,神农氏世衰才出现的轩辕黄帝。但无论如何,炎帝和黄帝为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无可比拟的。


一路繁花H


炎帝和黄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我们因此也自称“炎黄子孙”。那为什么炎帝在阪泉之战,被黄帝所败,而称呼中却是炎帝在前,而黄帝在后呢?奕天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炎帝统治的年代较早,较为年长

炎帝,也被称为神农氏,大多数的传说版本中,炎帝都早于黄帝,最先成为华夏各部落联盟的首领。比如普遍公认的“三皇五帝”,炎帝通常被视为“三皇”的最后一位,之后传承给“五帝”的首位黄帝。

而“神农尝百草”,发展了农业,识别了药草,帮助了各部落的族人,在很长时间内,也被各部落所敬仰,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的。

炎黄帝统治时间的先后,也可以从《史记·五帝本纪》的记录中得到证实,“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黄帝一脉传到轩辕氏的时候,神农氏的后代开始衰落,诸侯互相攻伐,残害百姓,神农氏也没法征伐制止了。说明,部落联盟之前是在炎帝统治之下的。

按照习惯,时间在前的居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华夏族为炎黄后人,跟胜败无关

按照《史记·武帝本纪》的记载,炎帝作为联盟领袖时,“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炎帝部落虽然衰落,却还要欺负联盟的其他部落,这些部落就都跑去投靠了黄帝部落,最终导致爆发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阪泉之战”。

虽然炎帝战败,但是,黄帝此时还并未登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至少东方的蚩尤部落是不服的。

因此,黄帝就联合了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战败了蚩尤,黄帝正式代替神农氏成为了部落联盟领袖。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从此结为了联盟,四处征伐,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虽然黄帝打败了炎帝,但在后代人眼中炎帝和黄帝都是祖先,跟胜败输赢的的关系并不大,还是自然而然的按先后、长幼顺序来称呼。

因此,之所谓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主要就是因为炎帝、黄帝都是祖先,对于后人来说战争的胜败没有太大关系,而炎帝统治在前,黄帝统治在后,当然就是“炎黄”的顺序相称了。

史料记载的相互矛盾

历史传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会有多种版本,甚至会相互矛盾,有时候让人难辨真假。在《国语》和汉代贾谊所著的《新书》中,似乎都是以黄帝为长,而炎帝为弟。

《国语》中记载,“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在前。而《新书》中更是详细,“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也就是黄帝是炎帝的哥哥。

这就是上古历史的尴尬之处,因为没有文字,即使发掘出了历史遗迹,也没法确定这个遗迹到底是谁的,也就很难确切的确定某些文字史料的对错真伪。

以上仅为奕天的个人看法,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一起讨论、学习。


奕天读历史


黄帝战败炎帝,炎帝贡献应该没有黄帝大,为何要说炎黄子孙,而非黄炎子孙?

这应该是炎帝代表一个时代,过度到黄帝时代,按时间顺序自然说炎黄,不能说黄炎。

伏羲风姓,伏羲时代以龙纪官,这应该说是伏羲开创的文明时代为木德旺的时代,大约近两千年。

木生火,之后就自然是火德旺的时代,就是炎帝时代。有说炎帝不只是一个人,大概是禀火德的邦国又发展比较好,受到各邦敬重,而炎帝时代快结束时的炎帝与黄帝部族或邦国结合为一,过渡到黄帝时代。这也符合后天卦的顺序,巳午火后是未土申金,土德大旺。黄帝者,土德旺称帝,正在炎帝之后。所以,按时间顺序自然是炎黄,不可以反过来。但毕竟黄帝时代各种文化更繁荣,文明光华更盛大,华夏更有力量,所以,黄帝的文化与历史地位还是更高。道家把自己与黄帝联系起来称黄老。而史记以黄帝本纪为记述最早。历代帝王也以祭黄帝陵为主,黄帝称人文初祖,以至于抗战时国共也以祭拜黄帝凝聚中华民族人心与力量!


玄谷真人


炎黄部落诞生于河套地区,先后进入黄河流域,打败了黄河流域的蚩尤部落,所以,我们的炎黄祖先应该是游牧民族,和匈奴一个老祖宗,这和2000年后的鲜卑南下,打败汉族,导致汉族衣冠南迁,而占据黄河流域的鲜卑全部汉化,全部融入汉族,导致了盛唐的崛起,长孙,尉迟,令狐,独孤,慕容,西门,等等复姓皆是鲜卑姓氏,这些鲜卑人和炎黄部落一样,一次次的南下,历史在不断的循环,而留在草原上的老弱病残又渐渐发展壮大,成为突厥人,蒙古人,再次南下,只是后来的人已经不认识先来的人了,殊不知蒙古人杀的数千万汉人,500年前和蒙古人是一家,只是先一步南下了而已,所以我认为,整个蒙古高原和整个东亚都是炎黄子孙的后裔,血缘关系极近,只是经过数千年的厮杀,已经成了冤家对头,只要是蒙古人种,都是真正的炎黄子孙,至于为什么先炎后黄只是叫着押韵罢了


老周1个人炒股养家


.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相传少典取有侨(因手机打不出字,侨字亻旁应改为虫旁)氏所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子。炎.黄同是少典子,是兄弟,应该是炎帝比黄帝年长的原因,所以称炎黄。本人注:上古姓氏是财产的徽号,因之炎黄不同姓。秦以后姓是血缘的徽号。


陈相潮人


参照网友及历史知识,这可能与民族发展壮大有关,炎帝岁数应比黄帝大,开始时都属伏羲氏后,随着各部落发展,炎帝,黄帝各为另一部落群首领,大战之后各部落统一,尊黄帝为首,但炎帝为大,为了各部族融合,故称为炎黄部落,故有炎帝在前之说。


非才


不是炎帝氏族败给了黄帝。

是炎帝氏族的蚩尤氏败给了黄帝,而且黄帝氏族此时和炎帝氏族神农氏合流。如果以神农氏为正统,黄帝叫平叛。

因为黄帝接受神农氏族禅让,所以依旧把炎帝作为自己的法统正朔,所以叫做炎黄子孙。

黄帝继承炎帝正朔最主要的成果叫做以农治国。中国历朝历代除了蒙元和日本侵华不这么做,别的都这么做。今天也一样,一号文件很多是农业文件。

黄帝氏族后来也有不在中原的,最有名的是匈奴。蚩尤氏后代最有名的是彝族和苗族等,都是我们今天兄弟。


梦香寒冰


从历史时间说,炎帝神农氏在先,黄帝轩辕氏在后,相差500年。从历史影响说,炎帝神农氏决不亚于黄帝轩辕氏。阪泉之战,被战败者是炎帝朝的末任,而不是首任、前任,即不是整体炎帝朝,炎黄二氏族联合多,战事少。”炎黄子孙”是后人提法,這说明后人很尊重炎帝神农氏,不以胜败论英雄。


中承明


炎帝是取代伏羲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因为时间一长,或者是那时候的部落兼并太厉害了,其他部落不服,还有就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战胜了东夷九黎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大酋长,爆发了战争,炎帝被黄帝战败南下了。


太兴真人


炎帝是指那个时期某一部落首领的称呼,我们通常所说的炎帝是第一代神农氏,他与轩辕氏黄帝并不处于一个时期,黄帝打败的也不是神农氏,而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对华夏文明的开拓和发展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黄帝时期也更久远,所以 炎黄 并称的顺序十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