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2005年,日本上映了一部恐怖悬疑电影叫做《继续活下去的五个故事》,如题名所示,这部电影由五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含有深刻的道理。

其中第一个故事叫做《小饰与洋子》。小饰与洋子是双胞胎姐妹,小饰是妹妹,洋子是姐姐。明明是双胞胎姐妹,妈妈却十分偏爱小饰,小饰在家犹如公主,而洋子在家却遭到完全相反的待遇,每天遭受妈妈和妹妹的殴打欺负。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洋子决定要对家庭进行反抗,于是用计杀死了妹妹并逃离了妈妈。

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也有着一样的基因,两个孩子的性格和命运却迥然不同,这和妈妈对这两个孩子的态度不无关系。

心理学家鲍德温曾经研究了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特征的关系,如下表(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综述),由表可见,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

在《小饰与洋子》这个故事中,妈妈对小饰的态度是娇宠的,小饰的性格是任性、幼稚的。在家里她跟着妈妈欺负洋子,在学校她跟着同学欺负姐姐。她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得到,妈妈有一次意外地没有同意给她买CD,她就从妈妈的房间里偷走那张CD。最后因为害怕被妈妈发现偷CD的事情同意姐姐提出的互换身份的提议,结果被洋子从楼上推了下去。

妈妈对洋子一直是支配、不关心、专制的态度。洋子的性格一开始是消极、顺从的,对于妈妈、妹妹和同学的欺负丝毫不会反抗,一直忍受着,看上去有种逆来顺受的样子。终于有一天,她爆发了,内心的冷酷和反抗疯狂涌上来,最后竟然杀害了自己的同胞姐妹。

类似的故事在真实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

2010年,21岁药家鑫交通肇事并杀害受害人。

2013年,17岁李天一涉嫌强奸案被拘留。

2018年,12岁少年吴某康残忍弑母。

……

这些案件一度让人惊愕,惊愕背后是一阵惋惜。

药家鑫的父母对孩子管教极其严苛;李天一的父母对儿子百般宠溺;吴某康的父母常年在外很少给予儿子应有的关心。

……

家庭教养的不当把孩子往犯罪道路上狠狠推了一把。

这些生活中每天上演的故事促使很多心理学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的研究。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放任型

忽视型权威型

专制型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表现是家长控制孩子的生活,以绝对的标准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台湾有部电视剧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一集叫做《妈妈的遥控器》,故事大概是说男主小伟的妈妈得到了一个遥控器,她能通过这个遥控器让小伟的生活倒退到任意时刻,只要小伟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愿生活,妈妈就会无限重复小伟做选择的那一天,直到小伟做出了妈妈想要他做的选择。小伟试过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被妈妈利用遥控器一次次救回,小伟绝望地对妈妈说:“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后来小伟如妈妈所愿过上了妈妈想要他过上的生活,可是他一直不开心,性格变得沉闷寡言,假扮着妈妈想要的“成功人士”的样子。小伟以为长大以后就能脱离妈妈的控制,但结果并不如此。在明知道小伟有女朋友的情况下,妈妈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小伟安排了相亲对象。小伟再也忍受不住这样的生活,他偷出遥控器,在一声“这是我的遥控器”的怒吼中,回到了改变他命运的那一天。

来自专制型家庭的孩子一般会产生较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与父母有着消极的亲子关系,同时幸福感和人生成就感也会很低。他们的生活完全由父母摆布,照着父母规划好的轨迹发展。中国传统家庭很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但过度的控制与孩子攻击性、反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相关。

放任型

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在本质上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不同的是,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主要采取不控制或极少限制孩子生活的态度。

唐代诗人罗隐有诗云:国计己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说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古代有很多高官子弟含着金钥匙出生,这些子弟被家人溺爱,要什么有什么,仗着家里有权有势在外面横行霸道,这就是所谓的“纨绔子弟”,这样的纨绔子弟就是放任型家庭教养下的产物。

放任型的家长很少对孩子有监管行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溺爱孩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缺少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

忽视型

忽视型的父母完全不控制、不限制孩子的生活,因为他们完全不关心不在意孩子的发展,也不会参与孩子的生活。

笔者在派出所曾见过一个女孩,因协助打架而进派出所接受调查。面对警察询问时,女孩眼神傲慢,举止随意,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感。询问过程中才得知,女孩长期缺乏监护人的照顾和教育,甚至不愿给家里人打电话。

研究表明,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是青少年犯罪的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忽视是一种心理虐待,它会造成孩子的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延迟。日本心理学家山根清道认为,孩子在缺少关爱的情况下,情绪会比较不稳定,时常会陷入不满、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消极情绪中,为了补偿或代偿这种消极情绪则会直接或间接实施违法行为。也就是说,有些孩子会在犯罪中寻找在亲子关系中缺失的成就感、被关注感。

权威型

为了区分“权威型”和“专制型”,有的学者将“权威型”称为“民主型”。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是合理的约束。

权威型家长会以理性、直面问题的态度指导孩子,通常他们之间会有亲密的亲子关系,会以开放的态度展开决策交流。家长会培养孩子的独立与个性发展。在这种关系下的孩子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有主见有责任感。

往往人生之路幸福美满的人,他们与父母通常都有着很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权威型父母不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会鼓励他们发展,同时会积极帮助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比如华盛顿的父亲在面对华盛顿坦白砍了自己最爱的樱桃树时,并不因为樱桃树被破坏而大怒,而是以理性的态度赞赏了华盛顿诚实的举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少年时经常闯祸,做事又笨手笨脚,父母要他帮忙拿碗碗摔坏了,拿杯杯砸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小袁隆平失去耐心,而是更加悉心教导。小袁隆平的好奇心特别强,总喜欢刨根问底,父母也往往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父亲希望长大后的袁隆平考取南京名牌大学学习数理化,但袁隆平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劝说无效后,父亲决定尊重了他的意愿,最终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

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作者赵春华女士,她让孩子从小就在爱的氛围里成长。儿子降临时她想的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想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她时常告诉孩子“你的优点比缺点多。”当孩子说自己有喜欢的女孩子并想以后和她结婚时,她并没有呵斥他,而是告诉他,等他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时,如果他还喜欢那个女同学就让他们结婚。她为儿子已经知道去喜欢别人而欣喜。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大头儿子”才可以成为一个阳光温暖给别人带去欢笑的大男孩。

人的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一个人在最初阶段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孩子会成为什么样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取决于父母。

随着越来越多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的惨案的发生,人们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呢?

首先要有爱,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忽视孩子的需求,避免做一个忽视型父母。关注孩子的发展,给予孩子耐心与关爱。就像赵春华女士说的那样:一个生活在浓浓爱的氛围里的孩子,爱的种子会不知不觉在心中发芽。

其次,要正确地爱专制型父母的爱像炙热的太阳,他们只想把自己认为好的灌输给孩子,很少会去考虑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想不想要,最终导致孩子被猛烈的阳光灼伤。放纵型父母的爱像河堤,面对孩子的请求一再退让、无节制地退让、没有原则地退让,最终把孩子变成了洪水猛兽。而权威型家长的爱像春雨,坚定自己原则的同时也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他们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做朋友,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在关键时刻成为孩子坚定的保护伞,孩子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而父母就是可以发掘出孩子这些潜能的伯乐。对于孩子我们需要多一点点爱,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尊重,多一点点支持。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和孩子一起同行。

参考文献

[1]Curt R. Bartol & Anne M. Bartol.(2016).Criminal Behavior:A Psychological Approach.(11th ed.).Boston:Pearson.

[2]Deniz, M. , Karakuş, O. , Traş, Z. , Eldeleklioğlu, J. , Ozyeşil, Z. & Hamarta, E. (2013). Parental Attitude Perceiv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as Predi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ife Satisfaction. Psychology, 4, 169-173.

[3]Silva, J. , Morgado, J. & Maroco, J.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tuguese Adolescent Perception of Parental Styles, Social Support, and School Behaviour. Psychology, 3, 513-517.

[4]Spratt, E. , Friedenberg, S. , LaRosa, A. , Bellis, M. , Macias, M. , Summer, A. , Hulsey, T. , Runyan, D. & Brady, K. (2012). The Effects of Early Neglect on Cognitive, Language, and Behavioral Functioning in Childhood. Psychology, 3, 175-182.

[5]印小青.(2004).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10,49-50.

[6]黄丽勤.(2011).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比较研究.中国青年研究,08,79-83.

来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