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封神演义》不能与四大名著齐名?

一生一世我爱你誓爱生世


为何《封神演义》不能与四大名著齐名?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尴尬,怎么说呢?要说封神演义这本书不入流,那自然会引来一批封神谜们的围攻。而恰巧我也是一个封神热爱谜。但虽然我们很多一部分人都非常喜爱这本书,甚至纠结于这么好的一本小说为何就不能和四大名著平起平坐甚至齐名呢?

但事实就是事实,我们要接受现实,之所以封神演义不能与其他四部名著齐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有人解释了一通什么背景乱啊,bug多啊等等一些列的问题,一看就不是专业,他根本就忘了封神演义这本小说的定位,是神话,神话哪有讲究那么多细节。既然是小说,就不能与正统对比。所以这些否认有理但很牵强。

首先,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四大名著是四本完全不同风格的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发生内乱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经过多年的争斗,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在到后来晋的统一。

红楼梦则是讲述了一些列的爱情故事,诸如贾宝玉和林黛玉。

水浒传是讲了梁山一百零八将因朝廷的迫害,不公而无奈落草为寇,与朝廷对抗,劫富济贫,最后因宋江想要为众兄弟洗白,接受朝廷的诏安,被小人高俅算计,死伤无数,最后瓦解的悲壮故事。

西游记是一部大力宣扬大乘佛法的神话小说,因为作者比较心细,神话中人物定位也几乎按照正统的道教信仰的人物来设定的,诸如里面最高神乃是三清,这与正统道教相吻合,再加上其中的小故事都深有含义,故此也能名列四大名著之内。

然后,我们再来说封神演义为何不能与之齐名,上面说到那是四本不同风格的小说,而封神演义又与西游记是同一类型的小说,都属于玄幻神话,只能舍其一。但由于西游记对于神话人物定位比较严谨,与正统道教文化冲突不是很剧烈,能让人接受。而封神演义则是比较夸大,完全脱离的道教神话文化,里面生生创造出了一个最高神——鸿钧老祖,这个人物是编造的,最早就是出现在封神这本小说神话中,在正统道教文化中根本没有记载的。所以,定位不如西游记严谨,这也是不能超越西游的原因之一。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封神演义虽说故事精彩,大力弘扬了我国道家的厉害,在西游记的影响下,大力打压佛教,所以在封神中给人的感觉只有东方道教最厉害,西方教就跟土地主的感觉差多。而西游记大力弱化了道教,给人感觉大乘佛法才是最厉害,封神榜正好为中华道教扬眉吐气了一把。

但可惜的是,西游记成书要比封神演义早,换个角度来想,封神演义其实就是西游记的一部仿作,西游中人物在封神演义中几乎都有,虽然故事完全不一样,但套用了西游中的人物则是硬伤。


老王讲事情


总体来说,就是因为质素不过关呗。

1.历史价值低。

《封神》中对当年的历史环境、人文风土的描写,都来自于明朝时期的观念,多半是臆断,不足以真正反映商末真正的社会情况,没有研究、参考价值。

2.文学艺术性差。

明朝是白话文小说的盛产期,参考其他小说,包括《三国》《水浒》在内,还有《三言二拍》、《金瓶梅》等等,还真的就数《封神》的文笔最烂。

文风一般倒也罢了,故事情节还前参后差。比如黄飞虎过潼关,写到一员将军萧银,帮助了黄飞虎,后来……后来作者把他忘了……好记性!

3.与传统理念不符。

《封神》最糟糕的地方就是自创了一堆来路不明的神仙,而这些神仙故事又破坏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史上已有的神话体系。

拿十二金仙来说,文殊、慈航、普贤“道转佛”的行径,有辱道教;

二郎神在人文神话体系中成名极早,却成了玉鼎真人的徒弟。但玉鼎的原型是王重阳,其出现的年代要晚于二郎神上千年;

灶王,历史也有几千年。张奎又算个什么东西?

二十八星宿,在人文神话体系中,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封神》里随便捏造了一群无名鼠辈,也用这名头,这是对自古流传的人文神话体系的极大破坏。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封神》损害人文经典形象,为人不齿。

4.BUG太多。

比如龙须虎,最初文中写到:“封神榜”中无名姓,但后来龙须虎被封“九丑星”——作者是不是喝大了?

还有,陈九公、姚少司,高明、高觉等人,他们死后全部“一道灵魂往封神台去了”,但是封神的时候,没受封……难道是其他神仙看不过眼,自作主张给这些冤魂升的官?

崇应彪,封神的时候写他死于万仙阵,但实际上他是被崇黑虎给玩死的。

最可笑的是第三回《姬昌解围进妲己》,批诗里说“岂是纣王求妲己,应知天意属东周”……东周?东周!疯了吧?

伐什么纣啊,不玩了不玩了,反正天意属东周。


纯钧LHGR


对于成书于乾隆嘉庆年间的中国平民文学经典的《封神演义》,绝大部分是可谓是非常熟悉的。在普通民众心里,其与《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的名气不相上下。由它们所翻拍的影视剧更成为一代人的童年经典记忆。但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封神演义》的地位却远不及四大名著,甚至不配与之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脱离“社会主旋律”。《封神演义》写的是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的故事,其中相关描写在统治者看来容易煽动民族,不利于政权稳定,因此不加以提倡。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诸如《水浒传》等王朝更迭的起义小说,但无一例外最终还是回归了政府,回归了社会主旋律。而《封神演义》对于统治者来说,似乎是“玩飘了”。

2.和四大名著相比,小说缺乏一定的艺术性。封神榜在叙述方面是偏重于叙事而非写人,在卸任方面也是注重其神性而非人性,过于夸张和绝对化的倾向使得人物缺乏现实的基础。同时小说前后不如四大名著严谨,对很多人物行为都缺乏必要交代,使得人物不够饱满,情节过于雷同。这一点是最受齐裕焜等文化研究者批评的。



3.有些情节如破解十绝阵过于偏执和无厘头,使得理解起来过于困难。并且在语言运用上和四大名著相比简直是高下立判,其不如西游的诙谐、三国的凝练、水浒的生动、红楼的精准。

4.小说重道而轻佛,甚至是直接的批判。如书中所表达的众仙家前往西方建立佛教,严重违背史实,这对于民间佛教十分盛行的清朝百姓来说,自然是难以接受。而这一点也是最让人诟病的一点。



5.个人认为还有一点是现实意义或者格局。三国、水浒写出了王朝更迭、天下大势,其中或权谋、或忠义、或奸诈、或机智读起来让人热血澎湃。西游、红楼也借其故事表达出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对人性的思考。这些对于小说所要最终回归的问题,封神榜则稍有欠缺。


迷茫的大学生


《封神演义》是明代作家许仲琳写的一部神魔类的章回长篇小说。本书以西周兴起,殷纣灭亡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以姜子牙执掌封神榜,统领各路神仙助周伐纣的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各路神仙的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封神演义》虽是一部好书,但它和“四大名著”还是有差距的,不能和"四大名著"齐名有以下几条原因。

1、神仙方面的故事写的太多,对西周伐纣那一段历史与的太少,历史事实描历的模糊。

2、作者文笔没有"四大名著”的作者高,人物故事描写直白,感情色彩欠缺。

3丶本书所讲:的是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的故事,所以不受各朝代高层的欢迎。

4、本书主要传播的是宿命论,认为人的命是天注定,就连神仙也不例外。否定人定胜天的观点。

综上所述,《封神演义》这本书和"四大名著"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是不能和"四大名著"齐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