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李福林中國寫意山水畫作品選(三)

李福林中國寫意山水畫作品選(三)


李福林在上海


-----------------------


中國寫意山水畫的創作應該如何與西畫融合


中國寫意山水畫的創作應該如何與西畫融合?

我以自己五十年來從事油畫與中國畫的學習與創作的實踐經驗和體會,給上面這個問題作出一個肯定回答 : 完全可以。

我認為它們不僅可以互相借鑑而且完全可以相互融合。


我的經驗和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我不否認中西繪畫是在兩種不同文化語境之下,產生出來的兩大不同的繪畫藝術體系。


西方傳統繪畫的藝術,很講究形體、空間、質量和點、線、面及色彩關係,它是以對具象進行精細的描繪為主體;中國畫的藝術則是以表現意象為寫意的主要手段,它著力於對情境、書寫和意象的氛圍展開筆墨(色)的表述。

五十年來的學習與創作,我是這樣做的:在我的繪畫作品中,我把油畫中物象形體的一些表現手法,融入到中國畫求筆墨、求意境、求氣韻、求神似、心追手摹的創作中,努力去表現出中西繪畫兩者之間最佳融入性的效果。前、後各二十多年,我分別畫了油畫與中國寫意畫,其間(五十年)以來,毛筆沒有離我手。我認為:書法的學習、研究與創作,對中國寫意畫的實踐來說非常重要。


二、我在中國寫意畫技法的探索中,從來就沒有將中西繪畫兩種表現方法絕對化、孤立化和相互排斥化。


我在中國寫意畫技法的探索中,從來就沒有將中西繪畫兩種表現方法絕對化、孤立化和相互排斥化。相反,歷來都是相融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此以外,中國寫意畫還十分寬容地、不斷地吸收外來藝術的營養成分,為中國寫意畫的發展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我想:如果一個藝術家不對藝術中的問題經常進行深入的思考,只知一味地動手畫畫,那麼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數量上的積累而已,畫到最終,只是一個手熟!

比如我畫寫意葡萄,從入手之初,我就注重於形似方面的表現。畫得多了以後,心與手,也就更放得開了。這時,我就力求在技術上找出中國畫的筆墨與西畫藝理的融入點,各取所長,為我所用。

中國寫意畫的寫,是被書法用筆限制後的技術手段凝聚體現,它需要一種更高層面的突破,無論如何,它都是屬於技術的範疇;而寫意畫的意,則是人的智慧與才華的聚集,是我們精神境界的展示。寫意,廣義地說,是中國的文化與藝術,區別於它國的文化與藝術語言,而主觀與客觀上,都存在著的一種獨特的文化與藝術的語言體系(語境),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精髓的所在,是中國人的靈氣與魂魄之寄託。

我採用描繪客觀物象的特徵所形成的特定結構、特定樣式的方法,來強化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情思。通過長期的觀察、提煉、概括和總結,我在具體的表情達意、傳移摹寫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意象思維程式。這是一種注重主觀體驗對客觀世界的深入,以超越表象、宏觀求整的思維程式,我靠它來完成一種至高的境界和追求,從而使的自己的藝術天性和審美感悟順利地完成一種整合。在創作中,不分主次,彼此依存,不斷積聚,共同發展,努力去表現中國寫意畫藝術與西方藝術之間應有的融洽關係。這樣,我終於通過主觀情思表現與客觀物象摹寫交融後的結晶,實現自己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提煉與昇華的願望。

我相信 : 技術,永遠沒有最好,只有不斷地去做好。創作者只有想盡辦法地去尋找、選擇和運用那些最適合自己的表現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彰顯出自己的個性;無論是古今和中外,都可以借鑑為我所用,這是為自己陷入困境需要突破時,找到出口的唯一捷徑。


三、中國畫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母體而孕育生產出來的孩子,它的血緣關係來自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它有著鮮明而強烈的民族藝術個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畫種能夠(也不可能)替代它。


只要沒有脫離我們民族的藝術語彙,無論如何發展和變化,中國畫都萬變不離其“宗”。其宗,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國的“意象學”就是中國寫意畫的“其宗”);其畫,姓 : “中國”。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國際藝術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畫,永遠都會以嶄新的面貌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日益為世界人民理解、接受和喜愛,並視之為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


------------------------------


山高雲霧薄 空亭靜無人


丹巖朝霞氣清華


巖曲醉吟彩雲間


春雲帶雨抵萬金


千巖清暉曉色中


數峰無語立斜陽


陽春煙雲綠水長


天 路


昂然天地間


高巖秋色正清華


儼然自立天地間


清輝凝華流玉宇


綠雲隨風起煙靄


青巖聳俊 曉色耀金


秋雲出谷圖


朝陽穿雲散異彩


春風又綠


山光水色兩相近


綠 雨


雲巖鬱秀靈


秋山丹巖雲滿屋


陽春佈德澤 萬物生光輝


玉龍潛處野雲閒


幽谷翠煙孕萬物


碧空如洗 秋壑璀璨


秋雲萬里色一片


雲巖鬱秀靈 蘊玉報清暉


遠煙蒼茫正吟秋


幽巖丹彩醉秋時


丹巖春暉潤萬物


春晚綠野秀 巖高白雲屯


蒼巖丹彩圖


風韻儼然圖


晴嵐輕鎖翠(手卷 )


局 部

-----------------------

局 部 一


局 部 二


局 部 三


局 部 四


局 部 五


-------------------------


金風送晚秋(手卷)


局 部


局 部 四


局 部 三


局 部 二


局 部 一


-----------------------------


有人問:最難的山水畫是什麼?



有人問:最難的山水畫是什麼?

我認為:最難的山水畫是永遠不重複的創作,不重複古人、不重複今人、不重複自己。


我畫了近五十年,油畫與中國寫意畫,正好各半(其間,從來沒有中斷對中國漢字的學習、書寫與書寫藝術的創作實踐)。

幾十年這樣走過來,我一直在摸索著藝術規律,對自己提出最嚴格的要求,循序漸進地遵守著藝術規律去創作自己“三不重複”的作品。


開始,我結合自己的長處,把中西繪畫作了對比,經過苦苦思索之後,選定了一個目標 : 找到中西繪畫相結合的融入點,創作自己的中國寫意山水畫作品。

我們知道,中西繪畫是在完全兩種不同文化語境之下,產生的不同的兩大藝術體系、甚至是兩個相反的藝術理論體系。


西畫的畫理認為,物體存在於自然世界的光影、色彩、體積、動感、質感、視點、距離之中;我們中國畫理卻著重於表現精神層面化了後的意象。

西方傳統寫實繪畫強調描繪對象的真實、準確,完全是從客觀對象出發,而中國畫的價值不在這兒,中國畫一開始就沒往寫實上走,沒有說誰畫得象才高明,而是往寫意的方向走了,畫一條魚並不一定象某種魚,而是具有魚的總體特徵,知道是魚,人們不會過多追究那是什麼魚,畫樹林點很多點,也沒人去追究那是什麼樹。寫意,意是主觀的,把主觀與客觀放在了基本同等的地位。中國畫追求的是筆墨,筆墨從字面理解就是一種工具毛筆、墨汁、墨塊,其實後來筆墨二字的內涵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越來越延伸、越來越豐富,把筆墨解釋成是用筆用墨的方法,這還不準確,它更深刻的含義是通過用筆用墨所傳達出來的作者的情感和意識,通過筆墨所表現出來的點線(西方叫筆觸)有沒有審美價值,有沒有跟別人不同的地方,到底美在哪裡,追究的是這個問題。


要做到用我們的筆墨語言來闡述,兩者結合之後的融洽,做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地去創作,無疑是擺在我們每一位中國畫學習與創作者面前理論和實踐中難度極高的課題。


不重複,難!用新的藝術表現手段來畫中國山水畫,難上加難!


只有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才能在這個領域中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我認為:客觀事物的品質、數量、以及它們在空間中實際存在那種的距離,是西方繪畫表現手法中的強項,把它們融入到我的寫意山水畫作品中,也是我喜歡進行的有益探索,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創作的實踐中,我都不能放棄我們中國畫藝術的根本特色----寫意精神。我用中國繪畫中的筆、墨、色藝術語言在作品變化莫測的闡述,完全可以達到非常豐富的藝術表現目的。


真正的去做起來,確實很難,畢竟是兩大相異的理論與實踐體系,所以此前必須深入地、系統地進入兩者的基礎理論學習。如果僅僅知道它們的一些基礎理論,不參與到兩者的創作實踐中去也是不行的。畢竟,油與水是排斥的。猶如,中醫的經絡系統和西醫的神經系統,都是可以感知的,兩者,卻不能等同。


幾千年來,尤其是近百年來,為此感嘆、為此困惑、為此突圍的,絕對不會是少數的人,我也沒有例外。


我不敢為此而迷惑、困頓,更無權選擇因絕望而放棄。


我這五十年來的學習與創作是這樣做的:前二十多年畫了油畫,後二十多年畫了中國寫意畫,繪畫的同時,結合了理論學習。這五十年毛筆沒有離手,也就是說書寫藝術的學習非常重要。


如今,細心的朋友欣賞了我的山水畫作品之後,不難發現,在我的山水畫作品的表現形式中,求筆墨、求意境、求氣韻、求神似,已經基本上體現出中西繪畫兩者之間很好的融入性。


我, 一直在路上!


-------------------------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