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如果17世纪的清军西征欧洲,你猜会怎样?

记得很久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的时候,作者当年明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17世纪的清军八旗骑兵是当时世界上最凶悍的骑兵

之后在一些论坛和贴吧,又看到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军能击败西方殖民者,清军八旗完虐明军,所以清军可以横扫欧洲军人。


然而问题是,殖民者不是正规军,就17世纪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的军事实力,是轻松压过明军的。那么清军可以横扫欧洲这个等式就显得很不成立了。

当然,根据荷兰驻台湾的殖民者的描述,当时训练精良的满洲兵(八旗)和郑成功的铁军都可以和当时的欧洲精锐一较高下。尤其是当时东方的军事体制尚未完全落后于西方,只要军队纪律严明、士兵战斗素质高、士兵能够很好的配合作战,确实可以在野战中击败一定数量的西欧正规军。


但问题是欧洲人还有一个陆地大杀器,这就是困扰了中国人良久的改良城堡,即欧洲的棱堡战术。

棱堡战术

关于这个棱堡,不管是明朝人也好,还是清朝人也罢,都曾被它打的焦头烂额,却拿不出什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而这在欧洲却早已是一个常规性的战术。


当年国姓爷收复台湾的时候,陆战野战打得一帆风顺,荷兰人纵然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是铁军的对手。但是退守赤坎城了之后,情形却逆转了。

因为不管国姓爷调来多少门火炮,都无法对城体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反倒是荷兰人在城墙上安置的火炮点可以轻易的击毁郑军的炮位。

再看十几年后清军攻打雅克萨,同样是被俄军的棱堡拦住了去路。而且这还是简单的木土混合棱堡。

纵使清军调来了百余门大炮,却还是被俄军安置的少数火力点打的七零八落。无奈之下,清军只好凭借着后勤优势使用了围困战术,才换来了难得的胜利。

当然,令清军和郑军头疼的并非是坚固的城墙,因为这种混合材料的城体在中国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那么真正让人难过的就是棱堡战术所带来的交叉无隙的火力网


在中国大陆,至少我知道的,有一座棱堡风格的城墙建筑,就是屹立在蓬莱的登州水城。它是由明末技术宅孙元化督造的。

之所以能搞出这个东西,是因为孙元化接受了葡萄牙人的军事教育,了解到了棱堡的厉害。而棱堡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就是宁远大捷。如果只是普通的城墙,就算用40门红夷大炮,也抵不住后金的迅猛攻势。而宁远城的多角度棱堡墙,却很好的发挥了宁远城的火力配置,能够打击到后金进攻的任意角落。

也是这种设计,使得纵然清军在赢下松锦大战后势不可挡,却也无法突破宁远城的防御。

不过棱堡的设计依靠的是精密的数学计算,自从孙元化被杀后,明朝便丧失了这一人才,棱堡技术在明朝也随之消失。

随着棱堡技术的消失,中国人不但不会修筑这种近代军事建筑,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拿下这样的顽固建筑。无独有偶,在西亚和南亚的世界,奥斯曼人和印度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难以拿下欧洲人的棱堡,从而只能忍着欧洲人在自己的沿海殖民。


先进的方阵和独立的炮兵团

在文章的最开始,我说了东方的清军在面对一定数量的西欧正规军时,尚可以有所斩获,但如果双方都是大军团作战的话,那这个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可以说,还处于一定的劣势。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接触到的最高级的方阵战术便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改编的九进十连环阵。而这个时间段已经到了17世纪末,此时的八旗绝大多数已经在关内腐化,除了少量的边关八旗仍然骁勇,清军的主力明显落到了绿营军的身上。



这个九进十连环阵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古斯塔夫方阵,只不过当中国人开始大操大练的研习这个阵法的时候,欧洲人已经过渡到更为先进的线列战术了。

而十七世纪八旗实力最强、扩张能力最高的时候却是在1650年前后,这时的欧洲已经有了成熟的并走向没落的西班牙方阵,和新兴并走向成熟的古斯塔夫方阵,已经能对各色步骑进行有效打击的独立炮兵团。



新式的炮兵团,能够火炮的威力发挥到最大,这点在三十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简言之在这样的火力下,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军队,都很容易陷入绝望。

更不用说当时清军的铁甲根本挡不住欧洲重火枪的火力齐射。

即使清军艰难的挺过了火炮和火枪的洗礼,他们接下来还要面对纪律严明的长矛手和一些大剑武士的攻击。一旦选择转身离开,势必又要体验先前火枪火炮的攻击。


可以说,在整个战争环节中,清军唯一拿的出手的就只有优质的补给线了,而这个后勤的压力,也会随着战线的拖长而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