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猕猴桃新方法:“倾斜形篱架、大小行密植”栽培,发明人:张恩祥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在猕猴桃栽植的立架模式方面,国内外均采用“棚架式”、“篱架式”、“T形架式”、“V形架式”等,目前主要采用篱架式和T形架式。在猕猴桃栽植的定植方式方面,国内外普遍采用等行距式,一般行距为3-4米;栽植密度约为80-110株/亩。上述栽植模式,导致猕猴桃田间最大叶面积指数偏低,群体密度偏稀,架上局部郁闭,架间大量漏光,对空间、光照、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偏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理想效果。

那么,可否继续增加密度而提高产量和质量?能。当前,随着土、肥、水、种和栽培技术等生产力综合水平的提高,已为猕猴桃增加密度进而提高产量和质量创造了客观条件,只要能够合理改革种植模式,科学改善群体结构,定会实现更高密度的优质高效栽培。

发明内容

本项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改革猕猴桃的定植方式和立架模式,创新出一种新的栽植技术模式---猕猴桃“倾斜形篱架模式、大小行密植栽培”新方法,能够更合理地增加种植密度、更科学地改善群体结构、更有效地提高光能利用率、更充分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从而达到更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A、猕猴桃大小行间隔式栽植:大行间距为300-320cm,小行间距为80-100cm;大小行共用相邻行;株距为100cm或200cm两类;

B、建立倾斜式篱架:沿各大行的行向等距离设置若干立柱单元;每个立柱单元由两根等长度、相对倾斜的立柱组成;立柱单元的设置方式:在大行间,各立柱单元的两根立柱下端分别斜埋入两行猕猴桃的行内,上端是朝向对方倾斜且相交成“人字形”,倾斜角度为与地面夹角60度,两根倾斜立柱与地面形成等边三角形结构,立柱顶端距地面垂直高度为250cm左右;相邻两行立柱单元要等距错位设置;在小行间看,两行立柱呈错位设置且反向倾斜形成“两边倒”,使小行间上部开张成“倒八字形”;

C、在各行位于同一倾斜平面的立柱上,顺行向等间距拉4道铁丝,相邻两道铁丝间距大于40cm;最上一道铁丝距地面垂直高度等于或大于180cm,最下一道铁丝距地面垂直高度60cm;

D、猕猴桃单主干上架,爬到架上第4道铁丝为至;各大行间形成的猕猴桃藤蔓架形呈“正八字形”模式,上端开张口间距约70cm左右;各小行间形成的猕猴桃藤蔓架形呈“两边倒”模式,上端开张口间距约300cm左右;

E、利用各个立柱单元的上端“人字形”交合点,顺行向和横行向拉成井格形铁丝网,网眼大小为100cm左右;在网上覆盖防风遮阳网或增光防寒膜。

优选的,采用“双臂四层式”整形技术:株距为200cm,每株猕猴桃单主干上架至最上一道铁丝,并在每一道铁丝上由主干向两侧顺行向各培育一条侧枝,即每株猕猴桃育成8条侧枝,在4道铁丝上分4层向两侧延伸生长,每条侧枝延伸长度控制在100cm左右。

优选的,本发明采用“单臂四层式”整形技术:株距为100cm,每株猕猴桃单主干上架至最上一道铁丝,并在每一道铁丝上由主干向同一侧顺行向培育一条侧枝,即每株猕猴桃育成4条侧枝,在4道铁丝上分4层向同侧延伸生长,每条侧枝延伸长度控制在100cm左右。

利用各个立柱单元上端“人字形”交合点,顺行向和横行向拉成井格形铁丝网,可根据天气情况在网上临时覆盖防风遮阳网或增光防寒膜,实行临时设施保护式精细栽培。还可在井格形铁丝网上系若干条吊绳,将分布在立柱4道铁丝上的结果枝进行水平式牵引垂吊,改善架面重叠郁蔽。

发明优点及积极效果: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方法科学。

大小行栽植模式,合理调整了猕猴桃栽植的田间布局,缩小了行距,增加了株数,加大了叶面积指数,因而提高了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大小行间都可行走作业,科学管理更便捷到位。

倾斜式篱架模式,大行间形成“八字形”架式,小行间形成“两边倒”架式,增加了植株在地上的营养体和受光面积,改善了群体冠层结构,因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2、操作简便。

实行猕猴桃“倾斜形篱架模式、大小行密植栽培”新技术,定植、立架、拉丝的工作量比传统篱架式略高,但只是一次性投入操作;而立架更坚固耐用,可使用的选项更多,且大、小行间都便于机械化作业,更便于倾斜架面上下两侧的人工修剪,管理起来比传统栽培模式更方便、更到位。

3、成本低廉。

实行猕猴桃“倾斜形篱架模式、大小行密植栽培”新技术,只是用苗量、立架和拉丝量的一次性投资成本相对增加,但很快会从第二、三年的早产增效中收回;而以后的长期增产增效将明显优于传统栽培模式。

4、推广性强。

实行猕猴桃“倾斜形篱架模式、大小行密植栽培”新技术,只是将传统篱架模式中的等行距改为大小行距、垂直式篱架改为倾斜式篱架,一看就懂;新的整形修剪技术也易于掌握,一学就会;果农易于接受和操作,故该项新技术易于推广。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实行猕猴桃“倾斜形篱架模式、大小行密植栽培”新技术,巧妙改变了栽植模式,绝对增加了栽植密度,相对改善了环境条件,科学优化了群体结构,有效提高了最适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了空间、地力和光热资源,创造了更为和谐的大田生态群体结构,使每一单株既能充分利用生长资源,又便于机械与人工作业管理,科学管理方便到位。还可在井格形铁丝网上系若干条吊绳,将分布在立柱4道铁丝上的结果枝进行水平式牵可垂吊,改善架面重叠郁蔽。必要时,还可实行临时设施保护式精细栽培,确保高产丰产、优质高效。

与现行的传统栽培模式相比,在相同生产条件下,本发明的还新技术可提早1-2年进入盛果期,每年可增产20%左右(亩增1000斤左右),且果品质量更优,实现了更为理想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在同样的土、肥、水、种、管等条件下,不费工、不费钱、不麻烦,简简单单就增产,这样的生产技术将大受欢迎,经济效益十分乐观。 \u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