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涟水城下败退后,张灵甫何以认为“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呢?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战六合、攻天长、克两淮,可以说出尽了风头。

然而,就是这个张灵甫,在打完第一次涟水作战后,发电给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不无哀叹地说:“匪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粟裕传》第一版,第538页)

解放战争刚开打即出足了风头的张灵甫,为何在涟水城下败退后,即发出了如此不堪的哀叹呢?

时间回拉到1个多月前,那时张灵甫和他的74师刚刚攻陷两淮,当时国民党上下高兴不已。毕竟两淮是共产党华中首府,喜欢占地盘的蒋介石极为看重。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更是连夜向蒋介石报功,称张灵甫“深体委座宏旨,指挥有方”,“出师三日,连下两淮”,“粟裕主力死伤殆尽,争相逃之夭夭”。

大喜过望的蒋介石立即传电全军:“张灵甫不愧为模范军指挥官,李延年果不负党国厚望。两淮既克,平定苏皖不远,希再接再厉,迅速扩大战果,谨备勋章重赏以待”。

在庆功会上,李延年甚至大吹大擂:“国军像整编74师这样的部队不要多,只须10个,就能安邦定国了!”(《粟裕传》第一版,第520页)

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一线指挥官的张灵甫深知,表彰和奖章的背后,是74师喋血的将士们。因为两淮之仗虽打赢,但打得相当不轻松,74师“死伤惨重,阵亡团长2名、营长6名”。

而这次涟水之战,张灵甫本想乘攻克两淮之威,再立奇功。没想到在涟水城下遇到了粟裕,两人硬碰硬的结果是,进攻一方的张灵甫不得不铩羽而归。

“国民党军的进攻,遇到了华野部队的顽强抗击,每发动一次攻击,就留下一堆尸体。激战至10月28日,粟裕下令全线反击,敌军有的被歼,有的投降,有的溃退。张灵甫组织‘督战队’,以几十挺机枪阻击溃退蒋军。整编第28师192旅大部被歼,旅长曾振负伤,率残部溃退,被张灵甫的‘督战队’杀伤数百人,还有不少人在渡河时落水身亡。曾振丢开整编第74师,率残部逃往淮安。随后,张灵甫也急忙收拾人马,逃回淮阴”。(《粟裕传》第一版,第537页)


显然,在与粟裕第一次硬碰硬之中,张灵甫的“督战队”射杀了那么多自己人仍阻止不住溃退,这说明74师的作战已经彻底到达顶点了。配属给张灵甫的整编第28师192旅就更不用说了,已经被打得自行狼狈逃窜了。

鏖战14天的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杀得天昏地暗,国民党军的王牌主力整编第74师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此战共“歼敌9000余人,其中74师6000余人”。连同1个多月前两淮保卫战中被歼的4000多人,74师在两个月内即伤亡了1万余人。这个伤亡数可真不算低了。

无疑,经过这次涟水激战后,张灵甫的头脑开始清醒起来。尽管他那颗骄狂之心并未泯灭,但几次交手过后,他已深知共产党的军队并不好对付。特别是这次与粟裕直接硬碰硬之后,自己的王牌部队居然吃了不小的亏,不得不败退下来,这无论如何是张灵甫所没有想到的。

所谓乐极生悲,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张灵甫的人生因攻陷两淮刚达顶峰之时,马上就来了一个涟水败仗。此时的张灵甫给他的老乡、同学、好友胡琏发出的“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的哀叹,应该是符合他的心理的,应该是他真实的心理道白。

比较巧合的是,张灵甫电报当中说的这些哀叹之话,居然神一般地应验了。他说的死无葬身之地是准确的,但时间和结果上却还是乐观了。“年余”根本没到,仅过了半年;不仅他死无葬身之地,他的74师也悉数被全歼了。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传》《粟裕战争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