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歐洲將成為“中國製造”的主戰場

如今的歐洲在2018年成為了中資企業重點投資地區。當美國開始嚴控中資投資時,許多中資企業將資本轉移到了歐洲。2018年上半年中國在歐洲的併購活動價值達220億美元,是同期北美的9倍。中國在歐洲完成的投資額高達120億美元,是北美的6倍。

傳統工業國家瑞典、英國、法國以及德國成為中國企業融資的首選,包括汽車、醫療健康與生物技術在內的“實體經濟”成為中國在該地區投資的首選行業。作為回報,中國正積極爭取與歐盟實現互惠的市場準入機會,以表明對外投資並並非是單向的。

相對於美國,歐洲國家對中國投資持較為開放的態度,7月11日,中國寧德時代集團與德國圖林根州簽署了在德國東部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智能工廠的項目,德國總理默克爾對此予以肯定,稱有益於德國東部的經濟發展,而德國也急需與中國的合作來開發相關技術。

而中國也在努力推進中資企業加快在歐洲的投資。《中歐聯合聲明》其中約定充分利用新的技術合作項目,並加強汽車、工業能效、造船、原材料和中小企業政策等領域合作,並將簽署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的有關協議並啟動基金首單項目。

與美國一樣,歐洲國家也對“中國製造”表示了擔心。出於對中國併購與投資的擔憂,歐洲也在加大投資的審查力度。今年7月,在歐盟範圍內開展了關於投資審查機制的商討,以求在12月前就新的機制達成協議,即歐盟成員國之間共享具有潛在國家安全影響的投資信息。包括德國、意大利、英國與法國在內的歐盟各國政府均已修改或正在修改其投資審查框架。

儘管默克爾表示這些審查機制並非針對中國,但考慮到歐洲也存在對投資過程中反對中國“強制性技術轉讓”的聲音,不排除今後將會制定更加嚴格的投資審查計劃,來阻止中國的電信與通訊技術相關的敏感技術轉讓併購計劃。

總的來說,與“中國製造”相關的投資項目已經在歐洲落地,相對於歐洲人對美國人的信任和對現在美國政府的內心牴觸,中國投資和中國製造是最好的過渡解決辦法。未來的問題,還是交由貿易規則來說吧,但總體看,中歐關係已經由經貿潤滑,走向了更廣闊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