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沈飞:中国航空工业长子 从沈高扬到沈霍伊

沈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空工业的长子。沈飞的前身是张学良在1930年建的飞机场。1951年6月29日正式创建,被命名为“国营112厂”。


和成飞边上有个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一样,沈飞边上也有一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一般体制外也统一称为沈飞。关于成飞的介绍 。

沈高扬:从歼-5到歼-7

作为当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从1950年开始沈飞先后仿制了歼-5(米格-17),歼-6(米格-19),歼-7(米格-21),因此被戏称为沈高扬。

歼-5是沈飞也是中国第一款自行生产的战斗机。1954年10月,沈飞接受了飞机试制任务,工厂命名为“东风101”。1955年4月,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Φ飞机成套技术资料和图纸,9月开始制造飞机。1956年7月19日,歼-5原型机由试飞员吴克明驾驶首次试飞成功。

歼-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

歼-5,产量相对歼-6来说并不多。

在歼-5投产后仅一年多的1957年10月,中苏正式签订协议,由苏联向中国出售米格-19飞机的制造技术,并提供全套技术资料、样机和部分散装件、成品附件。

随着1958年中苏关系进入动荡期,苏联顾问的撤走。在那个流行放卫星的年代,沈飞采用全部采用自行编制的工艺资料和自己制造的工艺设备。结果虽然最早仿制的歼-6甲在1958年底进行了首飞,但由于质量不过关,早期生产的歼-6甲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直60年代中多次改型后歼-6产质量才逐步稳定!

歼-6总计生产了超过5000架

歼-6有多个改进型,其中歼-6甲头部机炮取消,可带两枚霹雳-1空空导弹。歼-6I、II和III都是高空截击型,主要为了拦截美蒋的侦察机。除此以外还有歼侦-6和歼教-6。除沈飞外贵航和洪都也生产过歼6。

从1964到1968年,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歼-6击落击伤各型美国战机22架,包括RF-101、A-3B、A-3D、A-6A,以及性能远在歼-6之上的F-104、F-4B、F-4C。

歼-6直到2010年才全部退役。

歼-6战斗机不但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而且出大量出口或援助装备了多国空军。

巴基斯坦的歼-6,歼-6总计780 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

歼教-6,埃及空军的

歼-7的引进是1961年我国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形势的变化,在一个中苏关系相对缓和的短暂窗口期完成了,担负仿制任务的还沈飞。歼-7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并于1966年1月17日首飞。

歼7,沈飞只生产了十几架就转成飞生产了。

自力摸爬的歼-8时代

在歼-7转手给成飞后,沈飞全力开发的是歼-8。在歼-8之前我国尝试了“东风”107歼击机和“东风”113高速歼击机,但都应技术和资源问题而放弃。

难得一见的东风107和东风113

歼-8项目于1964年5月正式立项,明确以米格-21为基础,采用双方涡喷7甲。歼-8研制期间因为文革和意外,多次更换总设计师。首架飞机于1967年初开始试制,但到1969年7月5日才进行首次试飞。

首飞的歼-8

歼-8的研制一直不顺利,先后经历了设计载荷实验不合格,跨音速抖振故障,发动机空中停车等重大技术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整整花费了十年,直到文革结束1979年底才设计最终定型。虽然是全球研制时间最长的二代机,但至少标志着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歼8I型,投产后还问题多多

1970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 为适应这一潮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

歼-8I与歼-8II的对比

歼-8Ⅱ发展重点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这也是该机与歼-8最大的外观区别。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1988年,设计定型。

绿头“八爷”的经典造型,在苏-27形成战力之前,歼-8II是我国国土放空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的中美蜜月期,沈飞与格鲁曼公司合作,让格鲁曼帮忙提升歼-8II的航电系统,推出了所谓“和平典范”工程。1987年中方将2架歼-8Ⅱ战斗机和一架1:1实体模型运抵格鲁曼,到88年双方完成航电系统的安装及测试。首架现代化的歼-8Ⅱ战斗机于1988试飞成功。当然到了1989年项目中断,1992年美方归还了样机。

歼-8C,和平典范的样机

和平典范工程结束后,我们自行改进的歼-8有D/E/F/G,主要是改进雷达航电,打中距弹PL-12以及空中加油。

带PL-12的歼-8F,现在还是主力啊!

歼-8FR,带侦查吊舱,利用高空、高速去台海中线溜达,台巴子看了干瞪眼!

沈霍伊时代

虽然沈飞发展了歼-8系列,但普遍认为歼-8只是米格-21的双发放大版。虽然到了后期的歼-8II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骨子里的米格基因一直还在,所是货真价实的米高杨。

从沈高杨到沈霍伊的故事起源于1995年。1992年中国进口第一批苏-27SK以后,第二批苏-27SK的进口明确的附带条件就是技术转让。1996年12月,俄副总理波雷纳科夫访华,与中方正式签下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

根据协议,沈飞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中国自主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及部分配件。

1998年12月16日,沈阳飞机公司组装的苏-27成功试飞,国产编号歼-11.大概在2000年,歼-11开始交付空军部队使用。

歼11的总装车间

2003年12月6日,采用了国产新材料和新航电的歼11首飞。后续有出现了装有国产太行发动机的歼11B。

为了配合海军辽宁舰的发展,本世纪初,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其中的一架(T-10-K-3号机),在此基础上沈飞发展了歼-15,2009年8月31日,歼-15首飞成功。

Su-27SK/歼-11:雷达罩灰色无防雷条、翼尖挂架为端直型、尾椎无警告装置。

歼-11B:雷达罩黑色带防雷、阶梯式挂架、尾椎有警告装置。

歼-15:鸭翼、尾椎短、阶梯式挂架、垂尾切角较小。

近年来替代进口SU-30MKK的歼-16,以及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歼-11D开始曝光。基本上都是苏霍伊走过的路线,沈飞跟着后面走,妥妥的沈霍伊。

歼-16,补充取代苏-30MKK队伍

歼-11D

整体来说歼11系列,虽然在歼-20量产之前满足了我国空军对重型战机的需求,但沈飞在SU-27系列国产化及改进的过程明显的不给力,否则也就没有再进口24架SU-35的事。

也许正式因为成飞在歼-10系列上与沈飞在歼-11系列上的对比,后面的歼-20项目变成了成飞主导,沈飞配合。如果说在一二代机时代是沈飞大哥带着小弟成飞走的话,在三代机时代就变成了并驾齐驱,到了四代机时代反过来是成飞带着沈飞走了。

FC-31,沈飞自己的外卖项目。据说是沈飞很卖力,这两年有进行了大改。

看着成飞在外卖上吃肉后发家致富,沈飞老大哥也放下了面子,就看看能不能借外贸打个翻身仗了!

303号AI:

不要沈霍伊,也不要沈洛马,只要堂堂“沈老大”!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