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北大,再寫不出“北大”那樣的書法


近日有幾個帖子在網上很火,都是關於北大的,比如北大很能賺錢,比如北大有人字寫得很差,有人自殺……

有人不停地將它轉給我,我只笑笑,不必細看,本來不想說什麼,但想了想,可以就北大的書法寫點兒什麼 。

北大書法所成立,是在2003年11月8日,那天下了很大的雪,也因為有其他機構的成立,所以來的人特別多,非常熱鬧。那時,也吸引了很多藝術圈的名家,因為北大畢竟是一塊金字招牌,誰都想借借光。

我正在北大歷史系做博士後,住在曾來德兄那裡,嶽川經常來聊天,所以,那時就會討論到北大書法所的成立。

因此,我不算創所人員,但至少是參加了討論的。後來,也被聘為研究員。所以有一段時間,我的名片上曾經有“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的字樣。不信,問問北大書法所招的第一撥學生,我是不是給他們上過課?或者直接問王所長也行。

1899年—1900年北大校長 許景澄 書法

不過,從招第二屆學生開始,我幾乎就不再參與任何活動了。偶爾碰上的,也不算!

剛剛看了一下書法研究所的網頁,我欣喜地發現,我的名字沒了。

咦,奇怪的是劉正成的名字也沒了……

此前,還沒有微信的時候,網上就有一篇文章,問“北大離書法有多遠?”

其實這個問題有些“荒誕”,因為首先要問的是,這個北大還是不是那個北大,然後再問北大有什麼或者沒什麼。就像你不能到肯德基去問“有烤鴨嗎?”一樣。

北大有書法嗎?

這還用問嗎,當然有,不僅有,而且絕對一流!

1902年—1904年北大校長 張百熙 書法

當然,我這裡所說的“北大”,是1952年院系調整之前的北大。

北京大學也曾經成立過書法研究所,那是在蔡元培時期——如果我們現在仍然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最牛的大學,就是因為它和蔡元培、胡適、魯迅、傅斯年等等這些人的名字是聯在一起的。

這時的北大,是在沙灘紅樓,而不是未名湖畔。

未名湖畔的,是燕京大學。

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在1917年初冬,由學生楊湜生、羅常培、俞士鎮、劉之墉、薛祥綏、馬志恆、祁仲鴻、董成等人發起、並草擬了簡章。12月21日,開了成立大會,公推薛祥綏、楊湜生為執事,並由校中請馬叔平(衡)(1881-1955)、沈尹默(1883-1971)、劉季平(三)(1890-1938)三位先生導師。

1904年—1906年北大校長 張亨嘉 書法

三位導師中,沈尹默35歲,任文科預科教授,並在國文教授會第一次開會時,以得票最多而當選為主任。馬衡當時37歲,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研究室主任。劉三28歲,亦是國文教授。

北大教員紛紛給書法社捐贈碑帖拓片,蔣維喬捐了30餘種,馬衡捐了16種,吳宗燾、徐森玉、鄒樹椿等也都有捐贈,學生中捐贈者有李樹華、楊湜生、張價庥等,書法研究社的碑帖收藏甚富。

圖書館主任李大釗還特意為書法社在圖書館內騰出一間小屋,以作為藏碑帖的場所。這些碑帖皆編號保存,並陸續全部裝裱,以便觀覽。導師馬衡開列碑版名目百數十種,沈尹默、錢玄同則開列草書碑帖名目,於《北京大學日刊》上連載,均按時間先後排列,極有統系,以便愛好者學習研究。

不必看蔡元培之前的那些人字寫的好壞,他們都參加過科舉,書法都是在少年時代就下了童子功的。

我只是從蔡元培之後的北大教授那裡找一些墨跡看看:

蔡元培 書法

嚴復 書法(局部)

陳獨秀 書法

魯迅 書法

沈尹默 書法

馬衡 書法

胡適 書法

周作人 書法

黃侃 書法

馬敘倫 書法

……

即使是院系調整之後的北大,進入20世紀90年代,仍然有一些人的書法也是棒棒的,比如週一良,比如季羨林。

在與王嶽川的聊天中,我覺得他有一句話說的是對的:“北大是個多面孔的北大,有嚴謹者,有刻苦者,有努力者,有剛毅者,有不屈者,但也有調皮者,有諂媚者,有搗亂者……”(大意)

信然!

宗白華 書法

魏建功 書法

季羨林 書法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曾經被稱為“娃娃教授”的陳翰笙——他比北大還大一歲——坐在輪椅上,一言不發。

有報社記者問他話,他也不語。

後來記者說:“您跟我說一遍:祝北大越來越好!”

101歲的陳翰笙先生開口了:“我祝北大像過去一樣好!”

又想起一件事,和一位老北京到全聚德吃烤鴨,他一邊吃一邊和我說:“劉兄,你就別指望吃到過去的味道了,現在,別說用什麼火烤的,誰烤的,這鴨子本身就不正經了!”

文 / 劉墨

來源/大米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