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t815856169


吴三桂当初为报家仇勾引清军入关帮助其剿杀李自成,使满清得以长驱直入。他本是明臣却又叛明,他降清却又心怀异志。被清廷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后,贵为一方诸侯的吴三桂利用其独霸一方之特权,横征暴敛,招降纳叛,不断积蓄并扩张实力,在三藩中财力最雄,势力最大。

他的野心也随着势力的扩张而膨胀起来 。他以平西王府名义任命的官员,清廷吏、兵二部都不得过问、干预,由他举荐的官员被称作“西选”,其耳目早已遍布天下。举凡要害地方,他都要千方百计安插进自己的亲信党羽。其子吴应熊被皇太极招为额附(驸马),从而成为吴三桂安插在清廷权力核心的耳目。

史载,吴三桂麾下有53佐领、士兵1万2千人。清廷每年要拨付给西藩的俸禄、饷银就多达900多万两白银。吴三桂还自行征税、开矿、铸造铜钱,与藏地互市茶马,大肆聚敛财富 ,秣马厉兵。

康熙亲政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着手撤除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三藩。康熙准备撤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边陲云南。吴三桂这人虽是一介武夫,但很有心机,他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叛乱时为不露出马脚,遂不惜工本、大兴土木,还到处搜罗美女,装出浑浑噩噩、耽于享乐、胸无大志的样子来,以麻痹清廷派来监视自己的官员,暗中则招兵买马、操练士卒,待机而动。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吴三桂认为万事俱备,时机已到,遂将云南巡抚朱国治诛杀,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举起“兴明讨虏”的旗帜,公开发起了叛乱。

吴三桂举兵反叛后,他遍布在各地的党羽们纷纷响应。吴军出云南后,沿途加入者越来越多,很快便拥众近30万,吴军势如破竹,进展极快, 没多久便进入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各地的告急文书频频传到京城,引发朝廷震动。原来一些反对撤藩的大臣乘机攻讦、诋毁,认为吴三桂反叛是因为撤藩引起的。大学士索额图居然要求诛杀力主撤藩的权臣明珠等人以安抚吴氏。

康熙虽然年轻,但意志坚定且临危不惧,他驳斥了索额图等提出的护藩论调。他说:“三藩势焰日炽,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吴楚七国之乱的做法”。随后,康熙杀了三桂子吴应熊,正式下达了武力平叛的命令。

这时,平南王、靖南王两藩也扯旗造反,举兵响应吴三桂,一时间,熊熊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一开始,吴三桂军攻势犀利,连战连捷,很快就占领了湖南,眼看就可以兵进湖北,饮马长江,进而窥视中原,直捣帝都。可他遇到的对手是康熙。

康熙认为吴三桂是引发三藩之乱的祸首,必须集中力量攻击吴三桂,先灭掉吴,其余的就会不攻自破,不打自散,于是他确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军的策略。此时,吴三桂也犯了战略错误,他兵进湖广后,不知是因为财政困难还是其他原因,没有再接再厉,乘势鼓勇向前打过长江去,而是在湖南一带犹豫、徘徊、观望了很长时间,乃至贻误了大好战机。

康熙任命勒尔锦为靖寇大将军,命他率军进湖南围剿叛军,并严防吴军进犯湖北;派大将瓦尔洛驻防四川,断绝叛军后路,堵死其入蜀之路;又命将军莫洛率军进驻西安,以防吴军图谋西北。

曾经气焰嚣张的吴三桂在康熙的周密部署和清军的连续打击下,顿成强弩之末,见大势已去,还想拼命挣扎,于是急急忙忙在衡州(今衡阳)上演了一出登基称帝的闹剧。

1678年3月,吴三桂下令在衡州草草修筑了百余间房舍,再用黄漆涂刷屋顶充作皇宫。18日,他匆匆登基称帝,改国号大周,本为明朝叛徒的他彻底丢掉了“反清复明”的遮羞布,使自己的野心更大白于天下,不仅汉人士大夫唾弃他,还使得将士寒心,众叛亲离,危若累卵的处境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孤立了。

清军加紧了进攻,攻势更加锐不可当,康熙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只惩元凶首恶,余者不问”的攻心之策,吴军士气低落,逃亡以及归降者日众,吴氏小王朝日益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此时的吴三桂已经67岁了,面对清军日益缩小的包围圈,他惶恐不安,日夜忧惧,突然患了中风,没几天就死了,只做了不到5个月的“大周皇帝”。吴三桂死后,由其子吴世璠继位,并率残部退回云南。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吴三桂的老巢云南,向叛军发起最后一击。

清军攻入云南后,将吴军的巢穴昆明包围的水泄不通,吴军不愿死战,大部分出城投降,吴世璠走投无路,最后只得穿戴着皇帝的冠冕龙袍服毒自杀了。康熙二十八年(1681年),历时八年、战火殃及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了。

吴三桂之败,看似败于军事,其实败于他举起的那面貌似正义的“复明” 大旗。他事明叛明,还亲手用弓弦绞死了南明永历帝,当他为情势所迫起兵反叛清廷时,却又树起了一面“反清复明”的虚伪大旗,还蛊惑天下苍生要恢复汉家江山,试问天下的汉人还有谁信他?失道寡助,生性反复无常的他,其败早已注定。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为网图】


铁马冰河wu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扯淡。

如果吴三桂真的手里有30万精锐,是不需要苦战八年的;如果吴三桂真的想要恢复汉家天下,他也不会输得这么惨。

从1673年吴三桂揭竿而起,三藩之乱爆发;到1681年清军杀入昆明,三藩之乱结束。吴三桂真正经历了一次八年抗战,但最后结果还是归于失败,吴三桂最后也在失败的曙光来临之前一命呜呼!结束了其可耻的一生。

想当年,旌旗万里,群雄响应!到如今,国灭身死,遗臭万年。八年的造反之路成为吴三桂作死的一场梦。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吴三桂造反之路的失败?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吴三桂这个人不行

吴三桂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军阀,而且是一个没有节操的军阀。

从明朝末年救援崇祯的姗姗来迟,到和李自成由亲密到决裂,到最后投降清朝成为被人鄙视的走狗,吴三桂充分发挥了有奶便是娘的军阀本色。

这也使吴三桂从没有真正的收获过民心。

在那个拳头就是真理的时代,吴三桂不得民心,固然不耽误他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却不能保证吴三桂真正建立一个汉家王朝。

如果说1644年没有来得及救援崇祯是一次意外,那么1661年勒死永历帝则使吴三桂成为天下汉人的公敌。

跟着吴三桂造反,就像让抗战的仁人志士们跟随汪精卫一起反抗日本侵略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讽刺的设定。

而且吴三桂在勒死永历帝之后,根本就没有做任何反清复明的准备。

在天下汉人苦苦支撑,最需要吴三桂挺身而出推翻清王朝,重建汉家天下的时刻,吴三桂在云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培养自己的小王朝,做着永镇云南的美梦。

吴三桂的揭竿而起,并不是因为他想要替汉人夺回江山,而是因为自己被康熙忽悠之后恼羞成怒。

本来他主动请求撤藩就是想做做样子,不曾想年轻气盛的康熙将计就计,直接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脸上挂不住的吴三桂只好选择鱼死网破。

吴三桂在兴兵造反时,在民间找了一个年轻的孩子。在腿上刺上龙的刺青,宣称是明朝的血脉,以此来收拢天下汉人的心。

应该说吴三桂的伎俩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个孩子是不是明朝血脉并不重要,关键是它确实让很多汉人看到了光复天下的希望。

但是打到长江边上的吴三桂却选择停下了脚步,在岳州休整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等来了清朝重整兵马,卷土重来的喜讯。至此战局急转直下,吴三桂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已经失去了取胜的可能性。

然而就在兵败如山倒的关键时刻,老态龙钟的吴三桂却选择自己称帝,试图挽回军心。结果一下子就让天下汉人看清了吴三桂军阀的真面目,于是吴三桂称帝适得其反,最后只能更加孤立。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吴三桂的“英明”领导下,吴三桂集团彻底走向了失败。

2、造反的时机不行

吴三桂之所以失败,除了吴三桂这个人不行,直接坑了整个造反集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刻已经不适合造反了。

什么意思呢?

我国的改朝换代,中间一般都有一个几十年的动荡期。在这个动荡期内,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建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都经过了重新洗牌,新的秩序得以确立,新的王朝周期开始进行。

从1644年到1673年30年的时间里,清朝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已经重新确立了新王朝的秩序。此时挑起战争不仅不会得到天下人的真正响应,反而会被人视为乱臣贼子。

在封建王朝社会,阶级相对稳定,很多底层民众一辈子见到的最高领导也就是县令。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哪个皇帝在位,该交的税都需要交,该受的压迫还得受,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而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稳,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社会动荡。所以好不容易盼到社会稳定的底层民众,自然是不愿意跟随吴三桂再重新掀起腥风血雨的。

所以造反时机选错了,吴三桂的成功也就更加渺茫了。即使吴三桂前期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但是他终归会被广大民众所唾弃,最终走向惨痛的失败。

3、清朝是难以打败的。

从1644年清朝入关到1673年吴三桂造反,满清赖以成功的八旗已经开始走向腐化,拉不开弓,上不得马的现象逐渐增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可以被轻易打败。

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他们对前朝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并进行了诸多的改良,这使得清朝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前朝出现的大多数问题。

在吴三桂起兵造反时,清朝入关不过30年时间。30年时间,对于一个王朝而言还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虽然八旗出现了颓废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整个清朝军队不堪一击。

因为清朝的军队从来都不是单指八旗。事实上除了八旗,还有更大数量的绿营,他们是清朝中期以后的军队主力,也是打败吴三桂集团的主力。

除了军队尚可一战,清朝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吴三桂不可能彻底消灭清朝。

因为清朝和蒙古各部的特殊关系,使得清朝占据了东北和蒙古高原等一系列广大区域。如果吴三桂占领北京,那么清朝依旧可以依托东北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区域进行反击,并再次寻找机会入主中原,而吴三桂则不可能不断的发动北伐,对清朝进行斩草除根。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分析过:中原王朝想要对北用兵,需要克服地形,气候,后勤等一系列难题,而这是极其难以克服的。

所以即使吴三桂打过岳州,越过长江,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清朝。而如果吴三桂不能一鼓作气消灭清朝,那么等清朝缓过神来卷土重来,那么吴三桂集团的命运最后还是失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吴三桂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枭雄,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演的那样除了会装逼,打起仗来不堪一击。事实上,三藩之中最能打的就是吴三桂,在起兵前期吴三桂一直都是势如破竹的,曾一度占据了滇、贵、川、湘、鄂、甘、陕等地,打下了清廷的半壁江山,吓得康熙不断增兵抵抗。在与清廷的作战中,吴三桂也都是胜多败少的,但他坚持了八年后,却仍然免不了身死国灭,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吴三桂的生平,自然就知道了答案。

吴三桂出身于明末将门之后,他的父亲吴襄也是朝廷倚重的大将,父子俩都很受崇祯重用。吴三桂负责镇守山海关,手下的关宁铁骑是明王朝最后的一支精锐部队。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吴三桂就在清军和大顺军的夹缝中,处境尴尬。本来吴三桂更频向于投奔李自成,毕竟都是汉人嘛,但李自成部下却抢走了吴三桂留在京城的爱妾陈圆圆。这一下子就激怒了吴三桂,也促使吴彻底倒向清廷,他打着“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引清军入关,一举击败了李自成。

在灭掉李自成后,吴三桂发现跟着亡明势力混没前途,跟着满清才能有更多肉吃。于是,吴三桂绝口不提“复君父之仇”的口号,反而声称崇祯是自己的“旧主”,满清是“新朝”,自己“矢忠新朝”,又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活跃在消灭南明的战场上。

十几年间,吴三桂从西北一直扫荡到西南,消灭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并亲手勒死了桂王朱由榔。吴三桂在清廷的地位也因此一路水涨船高,最后做到了平西王的位置。

都已经封王了,按理说吴三桂也应该满意了。但人的欲望是很神奇的东西,有的人能吃饱饭就可以很满足了,吴三桂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了,却还不知足。他上表清廷想像明朝的沐英那样世镇云南,被清廷果断拒绝。



此刻,吴三桂终于明白了清廷对他的防备之心,与清廷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等到了康熙时期,清廷对吴三桂更加猜忌。吴三桂不安,就联合其他藩王上奏朝廷请求撤藩,想以此来试探康熙,并希望朝廷能慰留一番。谁知康熙不吃这一套,来个借坡下驴,直接批准同意撤藩。

这一次,吴三桂又怒而反了。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起兵反清,打出的旗号却让人哭笑不得,叫做“兴明讨虏”。但这一次,吴三桂的败局似乎早已注定。

一、年老德薄,队友互坑。

吴三桂此时已经有62岁高龄了,本来这个年纪是很受人尊敬的,尤其对于一个已经做了王爷的人来说,更应该是很有威望的。但在这个人身上,我们只看见了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低劣人品,难以让人信服。

在吴三桂这种人眼中,明朝王室只不过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而已,有用时就用,没用时就丢。当初为了讨好清廷,吴三桂亲手杀了南明永历帝,早已让亡明士人集体寒心。现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反清,又拿复兴明朝、驱除满清鞑子来做口号,岂不是自欺欺人?又怎能让有志之士追随?

所以,在吴三桂造反的八年间,几乎没有一个能人加入,招来的队友都是一些不成器的废才。例如,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尚之信都好比二战中的意大利,吴三桂和清军打团战时,这哥俩却在看戏。台湾的郑经就更搞笑了,不帮忙就算了,还净添乱,竟直接出兵和耿精忠在福建抢地盘。于是,耿精忠腹背受敌,干脆就投降了清军。尚之信见状,也向清军投降。最终,吴三桂形成了孤立无援的局面。

二、犹豫不决,战略失误。

在造反前期,吴三桂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和嫡系部队的强悍战斗力,将腐败的清八旗打得一败涂地,席卷了西南、两湖等地,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打到湖南岳州后,吴三桂就裹足不前,频频派出信使想与清廷讲和,想划江而治。



康熙拒绝和议后,吴三桂也没有把握时机北上,而是继续在湖南一带观望。康熙得以喘息,不断从全国调集汉族绿营兵来剿灭吴三桂。吴三桂越打越吃力,人力、物力、财力都慢慢跟不上节奏,终于失去了翻盘机会,只能勉强维持对峙局面。

三、后继无人,坐等被推。

吴三桂始终是太老了,八年抗战打下来,身体吃不消了,最后一命呜呼。由于本该继承吴三桂的世子吴应熊就被扣在北京做人质,后又被康熙处死。吴三桂临终前,只好传位孙子吴世璠。

这个吴世璠毕竟太年轻,能力也不行,只好退守云南,最后坐等灭亡。公元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三桂辛苦建立起来的基业,终于被终结。


司马公昭


李闯王虽然灭掉了明朝,可是胜利的果实却最终被关外的满清摘取,以至于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居然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不过就算清军入关以后,汉人也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南明就不提了,单是吴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乱,就差一点要了满清政权的老命。

局势最盛之时,吴三桂几乎攻占了整个南部中国,手头握有兵力三十余万,无论占据的地盘还是兵马数量,都不输于当时的满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这场叛乱只持续了八年即被平定,吴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没能活下来,兴复汉人天下的愿望,也终究破灭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一阵叹息,甚至拿它来和明初的靖难之役相比。确实是的,这两场叛乱有着太多的相似点,皇帝都是年轻而又冲动(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吴三桂)。然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朱棣成功了,还当了皇帝,吴三桂却失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吴三桂究竟是因何而败?

吴三桂的造反,实属被逼,事先没有半点筹划,仓促应战,失败乃大概率之事

与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吴三桂早就已经彻底对满清政权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当一个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来潮要撤藩,他也不至于起来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间做出的举动,才会让吴三桂事先没有半点准备,以至于仓促间造反。

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倘若吴三桂也同当年朱棣那样,早就对皇帝不抱侥幸心理,提前谋划造反事宜,相信后面的局势就会对他有利很多,或许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可以基本恢复汉人江山了。

吴三桂造反时年纪已老,斗志本就不足,关键时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此时距离他生命结束不过五年时间。一个进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斗志,又怎可比之当年?别说吴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战绩,也是很堪忧的。

所以可以说,吴三桂的失败,与他的年纪有很大关系,倘若早个十年八年造反,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更可悲的是,造反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军与清军还算势均力敌,互有胜败,等到他一去世,局势就迅速偏向清军。显而易见,吴三桂的死,就是这场反叛失败的直接原因,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却胸无大志,一心只想裂土为王,而非夺取整个江山

前面说过,吴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让他继续安安稳稳地做个平西王,他是一定不会反的。

事实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于夺取整个江山,而是只想裂土为王。一个胸无大志,只想着拥有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诸侯王,怎么可能在与康熙这种雄主的争斗中获胜呢?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吴三桂的最终失败,就毫不为奇。

虽然号称三藩,吴三桂的另外两个队友却如猪头一般

吴三桂造反之初,看起来气势极盛,然而这其实只是虚幻的表象,当时另外两个随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说是猪一样的队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军稍微打击一下,就立刻投降,至于尚之信,虽然一开始响应吴三桂,却旋即后悔,后来更是一直持观望态度。有这样的猪队友,吴三桂想不败都难了。当然了,这两人也没落得好下场,最终都被康熙处死了。

对手虽是“小儿”,却非小儿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闲之辈

吴三桂的失败,其实并不可耻,因为他的对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么人?8岁就当皇帝,14岁就开始亲政,两年后就成功地擒住权臣鳌拜。尽管三藩之乱时,康熙也才二十来岁,可是一个十六岁就可以搬到顾命大臣的皇帝,又岂是等闲之辈?

总之,吴三桂的反叛,尽管从形势上说,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可实际上,却有着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说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势发展到关键时刻,老天突然干涉,夺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几年,或许还有些许的翻盘机会,当然了,也只是些许,最终的失败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吴三桂全传》等


汗青正浩


很长时间里,对于吴三桂的失败,有很多人会感到惋惜。


但事实上是没有人可怜吴三桂的,他们在意的是汉人恢复统治的机会真正失去了失去了,因此对于这样的历史问题也就很少会有理性的认识,当文学情怀夹杂在历史问题的思考中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历史事件本身,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恢复汉人的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汉以外的民族的统治,并且他们之间只是隔了一个明朝,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中山先生在建立中华民国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基本上所有的汉人都是由这样的种族歧视观念的,当然你可以否认,但是你的脑海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意识形态!


你是汉人,汉人的统治,你会骄傲!但这似乎和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种意识形态就像团队归属感之类,如果你恰好看过《乌合之众》那么你应该能明白!几乎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他们都是由这样的想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种族会有区域性!所以还请大家暂时先去除了这一观念!


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


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吴三桂处于一个军事和道德上的两难考验,就是说,如果他可能还在权衡一些利益上面的问题,到底应该去帮助哪一方?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选了失败的一方,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但是如果选了清军,基本上是臭名远扬!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不该出现的问题,就是陈圆圆被李自成抢了!

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也就是在李自成那一方吴三桂的权重不够,同时也让吴三桂受辱!所以投靠了清军!说好听点就是冲冠一发为红颜,说难听点,就是为了个女人背叛了国家,做了卖国贼!后来进入了满清的统治,吴三桂做了平西王,但是军权需要稳定,所以要削藩,吴三桂为了保全自己成就,于是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子开始了斗争,然而他并没有拥立比如说崇祯的后代。

但是汉人是不想吴三桂做皇帝的,因为不久前他还是个卖国贼,所以名不正言不顺!当时的人民日子都还过得下去,所以也并不打算揭竿而起,我没研究国其他民族,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只要日子过得下去,基本上是不会随便搞事情的!所以,民心方面,吴三桂略输一筹。

称帝送了大好局势!


吴三桂假借反清复明的旗子,在前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就在1978年,吴三桂称帝,导致内部政治混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和一个小伙伴一起做生意,大家刚开始都很努力,生意做得还可以,但是对方说,以后你要叫他老板,虽然他可能比你投入的多,但是你也不能低头。所以吴三桂的称帝,可能是因为自己老了,但是他称帝,就意味着耿精忠什么的以后看到吴三桂的儿子就只能跪着喊万岁了,合作伙伴和君臣关系是我完全不一样的!


无论是汉人,还是别的民族,我们都应当正视种族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走的更远!


历史总探长


在明末清初动荡的时局中,吴三桂先是作为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后来摇身一变成为清朝三藩中的平西王,他的立场问题对当时的时局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吴三桂因为父亲和陈圆圆的原因,对大顺政权极为愤恨,于是他转投清军立下不小战功。后来欲求不满的吴三桂又再次叛清,但是他苦战八年,为什么也没恢复汉人的天下?

1:吴三桂的生平过往

其一:吴三桂的献关原因

在明朝末年,除了关内的起义军此起彼伏,关外的后金军队也时不时的来到明朝的国土上来打牙祭,吴三桂受命把守山海关,成为了明朝边关的一面长城。当北京城马上要被李自成攻破的时候,吴三桂率领军队前往北京城勤王,但是因为北京提前沦落,吴三桂又回到了山海关准备投降李自成,正当双方同意的时候,爆出吴三桂被抄家父亲被抓的事情,他的最爱陈圆圆也被大顺军俘虏,于是他投降了清朝。

其二:吴三桂的赫赫战功

听闻吴三桂的动向,李自成率领大军出关攻击吴三桂,在一片石的地名附近,自我感觉良好的李自成没想到吴三桂开关请来了清军。大顺军虽然战力也挺强,但是依旧挡不住如狼似虎的清军。李自成失败之后率军在北京匆匆即位以后就退往西安,之后以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和明朝残存宗室为主的南明开始占有半壁江山对抗清军。吴三桂在这过程之中,为清朝立下了显赫战功,虽然在磨盘山之战差点被李定国打死,但是吴三桂还是为清军攻下了云南,于是吴三桂受封平西王,就位于云南。

2:吴三桂的“反清复明”

其一:吴三桂对清朝不满

之后吴三桂就位于云南,和尚可喜等三藩割据了南方很大的一部分,但是清朝对他们的限制措施很快就引起了吴三桂的不满。吴三桂所谓的平西大将军印信等依次被清朝收回,除此之外,清朝准备把三藩彻底乾坤大挪移,前往辽东,这更引发了吴三桂的愤怒加恐惧。

其二:吴三桂起兵反清

在这些外力因素之下,按捺不住的吴三桂终于开始起兵造反,他在云南假惺惺的祭拜了亲自被他绞死的永历帝的墓,又重新让自己和部下穿上了明朝的官袍,三十万部下齐出,但是苦战了八年的吴三桂终于在岳州之战中彻底被清军打垮,吴三桂愤恨而死。

其三,吴三桂失败原因

吴三桂拥有这么多军队为什么还是失败呢,当然这和清朝此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经过入关之后几十年的发展,社会走向稳定,没人愿意和吴三桂干反清的事情,吴三桂毕竟只是云南的一个藩王,靠仅有的财力无法抗衡中央。清朝对其他两藩的暂停撤藩孤立了吴三桂,最重要的是,人民无法忘记他亲手绞死永历帝而现在的惺惺作态导致的人心向背。


历史课课代表


三藩之乱从过程来看,反清联军在猪队友互坑的前提下,还能坚持八年之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郑经和尚之信,这两位已经不是猪队友了,而是搅屎棍。吴三桂跟这二位奇葩一起反清,能成功就是见了鬼了。



三藩之乱爆发的原因

顺治皇帝在世时,对三藩非常器重,吴三桂等人受宠若惊,从未想过要起兵造反。然而康熙亲政后,一改顺治器重三藩的政策,决心削掉三藩,剪除这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只是苦于没有借口,一直没机会下手。

康熙十二年三月,剪灭三藩的机会来了。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并希望儿子尚之信能继承爵位。康熙逮着这个大好机会,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请求,但拒绝让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爵位。并且康熙还督促尚可喜,让其尽快遣散部众。

虽然康熙没有明说要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但他不让尚之信袭爵,还要解散尚可喜的部众,这实际上跟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也没什么区别了。

广东的藩王眼看要被撤,远在云南和福建的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

同年七月,吴耿二人试探性的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主动请求撤藩。结果没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并且康熙派还人赴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具体落实撤藩的事宜。到了九月,朝廷的钦差大臣到了云南。

原本只想做做样子,结果居然弄假成真。吴三桂等人全部傻眼了。

傻眼之后就是愤怒,毕竟自己的藩王爵位来之不易。当年为了给满清打江山,流血流汗都不提了,关键是打江山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上都背有血债,没少杀汉人。尤其是吴三桂,他还杀了永历皇,洗不白了。

现在康熙要撤藩,简直就是卸磨杀驴,让吴三桂很没有面子。如果真让康熙撤了,别人会怎么笑话吴三桂?当了一辈子狗,最后让主人给炖了?这要说出去,多丢人。

于是吴三桂也就下定决心,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杀掉前来撤藩的云南巡抚,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举兵反清,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第一阶段战争

吴三桂起兵后,迅速扩充部队,他先拿下紧邻云南的贵州省,手握云贵两省。紧接着又计划分兵,拿下湖南、四川二省,想以川湘两省作为自己进一步北上的跳板。

面临吴三桂如此迅速的动作,康熙否决了朝臣议和的建议,当即就做了四项部署:

第一、驰诏广东、福建二省,停止撤销平南和靖南二藩的工作,专心对付吴三桂。(当时两藩还没有反叛)

第二、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侧击吴三桂。

第三、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川,封锁吴三桂入川的路线;

第四、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驻荆州、都统巴尔布驻常德、都统珠满驻岳阳,封锁吴三桂由湖南继续向北的行动路线。力图将吴三桂重新堵回云南高原,徐图消灭。

康熙的这四项部署,应该说还是合理的。但吴三桂毕竟是老将,当年吴三桂驰骋沙场的时候,康熙还没有出生呢。康熙那点雕虫小技,哪里能难住吴三桂?



很快,吴三桂就亲自率主力进攻湖南。仅仅才几个月,吴三桂就将康熙部署的湖广防线基本摧毁,将整个湖南纳入囊中。

眼见吴三桂连连得势,驻守广西,负责侧击吴三桂的孙延龄立马倒向吴三桂,他自称安逆大将军,攻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响应吴三桂。

福建的耿精忠也乘机公开造反,率部攻陷整个福建,在东南策应吴三桂。随后,耿精忠邀约吴三桂,两藩合兵进攻江西。一举攻占江西30多个州县。

湖广防线被摧毁,侧击云南的广西反叛,四川也被攻陷,最后福建也宣布反叛。这等于康熙的四项平叛部署,全部失败了。除此之外,陕西王辅臣,塞外的察哈尔蒙古也举兵反清。此时的康熙,一脸懵逼。年纪轻轻的他,可算是知道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吴三桂的失策

两藩起兵,九省沦陷之后,清廷内部开始人心惶惶,就连康熙也有点进退失据,打算御驾亲征挽回颓势。所幸有议政内大臣及时谏止,才没有让康熙继续犯错。

可是,清军的颓势没有任何缓解,尽管清军东征西讨,但反清联军四面开花,清军的围剿顾此失彼。

这个时候,新疆有准噶尔拥兵自重,东北有沙俄也虎视眈眈,各方势力都盯着康熙,随时准备入侵中原,分一杯羹。如果此时吴三桂敢跨过长江,不说拿下北京,即使是拿下河南,满清的根基也会动摇。

可惜的是,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他就暂停了继续北进,转而与清廷进行谈判,希望能划江而治。这一举动等于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给康熙缓了一口气。

因为,三藩都是各自为战,康熙最怕诸藩对自己群起攻之,这会让他顾此失彼,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对叛军逐一消灭。但是吴三桂的这一停战,就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让他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调整部署。

因此,康熙果断回绝了吴三桂划江而治的谈判条件,并且还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一并处死。断绝了吴三桂的念头。



康熙的反击

康熙敢这么回绝吴三桂的求和,他也不是没有底气的。

首先,三藩虽然拿下了大半个江南地区,但江南最重要的江浙财赋重地,三藩居然没有拿下来。康熙有这个聚宝盆,就有源源不断的财力与三藩打消耗战。

第二,康熙平叛的部队,主要是绿营兵和驻外八旗兵,北京的驻京八旗,关外的留守八旗都没有调动。康熙手上还有牌。

第三,反清联军多是乌合之众,只要拖住吴三桂,集中力量消灭其他势力,立马就能打击到三藩的士气。并且,吴三桂希望划江而治,这本身就打击了联军的士气,让很多人对吴三桂的领导力产生了不信任。

于是就在这种思路下,康熙集中兵力拖住吴三桂,然后朝着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在平凉城,且吴三桂援救失败后,三藩之乱的有利形势开始倒向清军一方。

随后,果不出康熙所料。清军没有进攻,联军自己就乱了。



内讧不断

就在王辅臣被围困的期间,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拒绝了吴三桂让他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的建议,而是自作主张进攻福建。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反清联军的这个内讧,让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机会。他重新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进攻耿精忠。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连耿精忠都打不赢,一个比耿精忠要强几十倍的清廷,他打的赢?

可是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军在北面攻耿精忠,他就在南面夹击,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敌。最后只得向清军开城投降。

于是福建这一路反清人马,就因为这种近乎于二逼的内讧,被清军平定了。

耿精忠投降前夕,也不知道尚之信是在想些什么。之前吴三桂督促他起兵,他以各种理由拒绝。当耿精忠兵败如山倒时,他却突然宣布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举广东之兵反清了。然后更搞笑的是,宣布反清的尚之信拒绝吴三桂让他出兵的命令,继续在一旁坐山观虎斗。

咋咋呼呼一阵后,尚之信居然又宣布向清军投降。康熙随即降特旨,赦免其罪。于是三藩之乱仅仅才两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两路就都被平定了。

所以说,所谓的三藩之乱,其实只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两藩之乱,尚之信根本就是个打酱油的。

清军平定东南后,猛攻郑经,收复了漳、泉等四州。郑经费尽心思攻占的地盘,在手里还没有捧热乎,就被清军又收回去了。



吴三桂的绝地反击

东南被平定后,康熙以靖逆将军张勇、陕西总兵孙思克、定西大将军董额为主帅,三路大军对王辅臣和四川的吴三桂军发动最后一击。王辅臣在平凉坚守了八个月后,宣布投降,陕西和甘肃两省被清军平定。

随着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全部被平,仅剩的一路就只有吴三桂了。不过由于吴三桂的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几次突击都不成功。

但是,吴三桂的进攻也几次被挫,无法扩张地盘。双方这么对峙,拖的时间越久对吴三桂越不利。

为了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将大帅府由长沙转移到衡阳,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衡州府为定天府,定为大周首都,并大封诸将。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

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令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马宝率军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

清军受次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清军之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三藩的灭亡

大周军反攻广西后不久,吴三桂突然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在军中。皇帝都死了,这个仗还怎么打?

周军大将在集体商量后,决定密不发丧,先退师衡阳,然后派人赴云南,迎奉吴世璠继承皇位。

同年十月,吴世璠迎丧回到云南,正式继大周皇帝位。

听说吴三桂去世后,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康熙怕他。可吴世璠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子。大周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这要是不灭亡,怕是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康熙命令驻守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没过多久,四川、湖南两省即被清军收复。而在清军攻打两省期间,吴世璠这个大周皇帝毫无作为,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权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之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在其后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人前夕,郑经病死,而他所盘踞的台湾岛,也在两年后被平定。南方的反清势力至此也被清廷彻底荡平。



总结:三藩之乱,总共八年,其中耿精忠坚持了两年,尚之信坚持了几个月,只有吴三桂集团坚持了八年。所以,我觉得三藩之乱其实都不应该叫三藩之乱,叫吴三桂之乱更恰当。另外两家完全没有存在感。

至于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吴三桂在北伐战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被清军把战争拖入了对三藩极为不利的相持战;二是吴三桂死后,吴周政权没有得力的继承人,速度被打崩盘;三是三藩的另外两藩以及台湾郑氏,相互之间都互坑对方,典型的猪队友,康熙完全可以给他们三家都发一朵鼓励的小红花。


Mer86


后面几十万满蒙铁骑赶着你打头阵,打到长江算什么?!人家吴奸打到云南!

这是个什么概念?抛弃民族问题不谈,吴奸相当于当年的林总,率领四野从东北南下打到海南!

可是你一个汉奸手上沾满汉人的鲜血还想称帝?!

后来不是被"清圣祖"逼反了吗?"平西王"休养生息几十年未曾刀枪入库,倒是旗兵开始生活腐朽堕落了,结果怎么样?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头愣没赢了一老娘们和一个毛头小子。

从投降满清开始,吴奸便没了后退路,只能挥起屠刀向自己的民族砍去,以向主子证明自己忠心耿耿,这样的汉奸你就是打到越南,上面还有主子!(在这咱不讨论吴奸投降满人的苦衷,小小江阴典史还能率全城百姓八十日带发效忠)

想造反?对不起,道义上没人支持伱便罢恐怕还要踩上你几脚,为什么?!你是彻头彻尾只为自己利益且用同胞们的血染红顶子的大汉奸啊!!

更别提在云南勒死南明末帝,彻彻底底断了自己的退路。可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满人也是这么想的。你功高盖主赏无可赏之时便是你死期将至。

综上,吴奸三桂逆无论打到哪,手里多少兵,他称帝的那天即是他将死之时。


荒井胡桃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圣祖康熙皇帝为了削弱吴三桂等人的力量,作出了全面撤藩的决定。但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位藩王不甘心失势,于是抱团发动了“三藩之乱”,并对号称拥兵30余万。

在这场“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而且是反清的主力军队。这场叛乱耗时8年,波及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等地。对清廷而言,以吴三桂的叛军几乎是打下了整个长江以南。

不过,尽管吴三桂提出“反明讨虏”为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汉人是真正响应他的,许多人只是为形势所迫而加入其中,稍有转机便背吴投清。因此,埋下了吴三桂最终失败的伏笔。吴三桂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有三点。



第一、吴三桂的降清反清,反复无常。他本是明朝边将,却在明亡后帮助满清军队入关,跟随清军平定中原和南方。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他在1662年6月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绞杀,用以向清朝献功。李定国得知吴三桂绞杀永历帝,气得吐血而亡,死前仍嘱咐部下“宁死荒郊,勿降清也”。因此,在吴三桂后来又背叛清朝,提出“兴明讨虏”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汉人是真心拥护他的。


第二、吴三桂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及时北上。在他起兵后不久,原本很快就占领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兵锋已经直抵长江边上。如果他迅速北上,完全可以和清朝争夺中原。但他出于各种顾忌,搞起了“隔江观望”,延误了最佳战机。

第三、三藩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相互牵制。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与吴三桂都是貌合神离,各自心怀鬼胎,所以没有全力配合他。因此,对于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世界人文通史


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不能恢复汉人天下,在于他是一个无德之人,必然是失道寡助!

吴三桂一日为贼,终身是贼。当年他为了自己的家仇,不惜让出山海关,勾结满清多尔衮。就注定了他是空前的大汉奸。再加上此后,他一直作为多尔衮的马前卒,不断率领军队屠杀汉族民众。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一直追逐南明的永历帝到缅甸,并亲手用弓弦将他勒死。等于说吴三桂不仅一手让出了明朝的山海关,还一手熄灭了南明反抗满清统治的最后的一丝火星。这样的十恶不赦、就该千刀万剐的大汉奸,只要知道真相的汉族民众,就恨不得喝其血,啖其肉。又怎么可能支持他恢复天下呢?

因此,吴三桂提出要反对满清恢复汉人天下的时候,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气势汹汹,但是其主要活动地带还是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福建一代。后期,广大汉族民众根本不为他所说的恢复明朝所动。因而他及其孙子的叛乱被剿灭,就显得非常正常。最终,他也落得个身败名裂、断子绝孙的境地。正印证了那句话,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