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是真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何不为她定下亲事了却黛玉的心病?

文史田地


“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楼,对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情节,都要细细甄别真假,这是读懂红楼的一个基本原则。


贾母真爱黛玉吗?如果爱,为何不满足黛玉的心意,为她安排婚事?如果不爱,又为何给她最高待遇,把她宠成小公主?

关于爱,也是有真假的,不仅在红楼里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过,这里所说的真假,不是指真心真意和虚情假意,而是爱的目的不同。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段著名的关于爱的论断,他把爱分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的艺术》


贾母对黛玉的爱,属于不成熟的爱,即假爱。


黛玉被贾母接进贾府,是因为黛玉之母贾敏去世,无心续弦的黛玉之父林如海,既担心对黛玉的病体照管不过来,又担心失母的黛玉无人教育,所以答应了贾母接黛玉入府的要求。

此时此刻,读者和林如海一样,都以为贾母接黛玉,是出于对黛玉的爱,是想要照顾和教育好黛玉。等到黛玉入府之后,再看贾母的行为,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要看清事实,需要我们转换一个视角,不再从黛玉视角和林如海视角,而要从贾母视角。


接黛玉入府时,贾母处于什么状态?


作为宁荣两府的老祖宗,贾母正处于人生最为舒适的阶段,除了享乐还是享乐:生活富庶、应有尽有、儿孙绕膝,连一丁点要她操心和担忧的事情都没有。而且还有一件锦上添花的事:孙子宝玉衔玉而来,且长得酷似贾母的先夫,简直是上天派来陪她享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爱说爱笑的娘家孙女湘云,和孙子宝玉一起陪在她身边,让她的生活得以圆满。


但是,湘云突然回归史家,而宝贝孙子宝玉又习惯了在内帷与女孩厮混。这便出现了一个缺口,这是贾母和湘云共同的缺口。这个缺口的出现,让贾母和宝玉都有遗憾。


正在这个时候,贾敏去世,黛玉无人管教,这就给了贾母一个填补缺口、弥补遗憾的机会:把黛玉接过来,代替湘云,成为宝玉的玩伴,并和宝玉一起,陪在贾母面前。


这,就是贾母接黛玉入府的真相:因为需要!


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从自我出发的,是自私的爱,以满足自我需求为目的。


因此,贾母从没考虑过黛玉需要什么,从不过问黛玉心里想什么。她对黛玉的爱,是从自我出发的强加:我觉得我应该给你,我就会给你,你却不能对我提要求。这和现代那些强加儿女的父母是一样的,以爱的名义强加,以爱的名义绑架,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

因此,我们会发现,黛玉连燕窝都不敢问贾母要,宁愿接受宝钗的资助。近十年的血缘祖孙情,抵不过化敌为友的异性姐妹情,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婚姻问题,黛玉就更不敢向贾母开口了。所以,当紫鹃跟黛玉说“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时,黛玉却“直泣了一夜”。聪明的她非常清楚贾母对她的爱是什么,贾母绝不会站在黛玉的角度来满足黛玉的需求。


在贾母的心中,有一个利益满足的排序:贾府的面子第一,贾母自己的享乐第二,宝玉的享乐第三,黛玉至少要排在这之后了。让宝黛成婚,无论是对贾府的面子,还是对贾母的享乐,甚至是对宝玉的享乐,都不是加分项。说白了,在贾母心中,黛玉也没有什么婚姻价值,尤其是黛玉做出当众喂酒的行为和紫鹃做出试玉的行为后,黛玉在贾母心听那份可爱也消失了,反而成了一个麻烦和负担。


这样的黛玉,贾母又怎会让她嫁宝玉呢?


浮生漫读


贾母有没有为林黛玉做主嫁给贾宝玉?根据原文线索,贾母是有能力也有目的为林黛玉做主嫁给贾宝玉的。尤其当贾迎春错嫁中山狼孙绍祖被凌虐后,贾母势必不能容忍林黛玉也面对难测的未知结局。所以,八十回后,根据原文线索推测,贾母应该为林黛玉和贾宝玉做主议婚了。而且贾政同意了。



贾母支持宝黛姻缘毋庸置疑。嫡外孙女林黛玉父母双亡,虽说舅舅贾政是主要监护人,贾母才是至亲,也是最关心她的人。林黛玉的姻缘是贾母的心事,如何为她找一门合适的姻缘,是贾母有生之年必须完成的责任。

(第七十八回)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贾母在王夫人撵走晴雯后还坚定说她“甚好”,清楚表达出晴雯是她精挑细选的“宝二姨娘”人选。脂砚斋说晴为黛影,王夫人撵晴雯就是反对林黛玉。她说晴雯“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她抓住林黛玉身体不好,反对给贾宝玉做妻子。贾母却是综合考虑与她的想法并不一致。

贾母选择晴雯,亮明支持宝黛姻缘的态度。妾都替贾宝玉选好了,林黛玉就在身边,贾母没理由不选林黛玉做贾宝玉妻子候选人。亲上加亲才会让贾母死后放心闭眼。

(第二十二回)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庚辰双行夹批: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奇甚!】

贾母借给薛宝钗过“及筓之年”生日,明确撵人之意。薛宝钗也通过《鲁智深醉打山门》回应,表示自己不是死赖着不走。曹雪芹首次用“一家人”表达出林黛玉在贾母心中的不同地位。“一家人”并非外孙女这么简单。贾母也不是唯一次说。

第三十五回,贾母夸薛宝钗时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都不如宝丫头”。林黛玉算四个女孩之中。贾母强调林黛玉是“自家人”。不是贾家人的林黛玉只有成为“宝二奶奶”才是自家人。为此,曹雪芹有意又在第六十二回用袭人的角度强调了一回贾母的态度。

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宝玉笑指袭人道:“他和林妹妹是一日,所以他记的。”

袭人认为林黛玉不是自家人,与贾母认定林黛玉是一家人,代表了反对和支持宝黛姻缘的态度。



与贾母选定晴雯影射宝黛姻缘类似,贾政也提前为贾宝玉选好了妾。贾政说“我已看好两个丫头,将来给宝玉和环儿”,妾选好了,儿媳妇人选必然早有考虑。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主要参观了四处地方。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除了怡红院,稻香村和蘅芜苑都住的是他儿媳妇,潇湘馆混在其中什么意思?贾政还说“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这条线索分明暗示贾政满意林黛玉,而林黛玉极可能一度成了贾政的“儿媳妇”。

同样第十七回,贾宝玉给怡红院作“红香绿玉”匾额,贾政在场表示满意,却被贾元春省亲时改了。改掉的“香玉”二字,正是林黛玉的代称(第十九回)。

贾母同意宝黛姻缘,贾政认可林黛玉。当贾宝玉到了年纪不能再拖延的时候,尤其贾迎春错嫁孙绍祖酿成悲剧时,贾母势必不能再矜持隐忍,一定会为林黛玉做主。这时只要贾政同意,王夫人是不能反驳的。

以贾政性格,只要贾母坚持,绝不会违逆母亲。母子二人做主促成宝黛姻缘是大概率之事。只可惜,最终宝黛姻缘因贾雨村和贾元春强行介入而夭折,这又是贾母贾政想不到的。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君笺雅侃红楼


贾母也许宠爱黛玉,但真爱却说不上。古人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贾母则把对黛玉的爱张扬得天下皆知,把黛玉架在火上烤,却对黛玉的处境并没有半点保护措施,让黛玉每日霜刀风剑严相逼,这种爱怎么算是真爱!

黛玉初来,年已七岁,宝玉八岁,古代男女七岁不同席,而贾母则放任他们"同行同坐,同止同息”,更何况还放任贾府主子任意地拿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开玩笑。在古代,这种作法损坏了林黛玉的名声不说,如果以后宝玉不娶黛玉的话,林黛玉根本嫁不出去,若是再坏心一点,逼死黛玉的可能都有。

王夫人本来不愿黛玉与宝玉接触,贾母偏让宝玉黛玉住在一起,这不是用黛玉给王夫人找不痛快吗?贾母疼爱黛玉,但在参观大观园时,贾母发现黛玉的窗纱旧了,却责难王夫人,守着老少那些人,给王夫人一个大大的没趣,这不是给林黛玉拉仇恨吗?

一个不顾外孙女的名声,给外孙女拉仇恨的外祖母能说对外孙女是真爱吗?

贾母爱黛玉,但她更爱宝玉,更爱贾家家族,所以当贾母在贾府还有话语权时,她在考虑,她在衡量,哪一种方法可以使贾府,使宝玉更能获得最大利益。至于黛玉的心病,贾母虽然心疼,但是比起她的心肝宝玉来,比起整个贾氏家族的利益来,那根本不值一提。


萍风竹雨123


贾母是真爱黛玉的,这点不用怀疑。如果不爱,她没必要把黛玉接进贾府,一切如宝玉,亲自扶养。

订亲这件事,最好就是水到渠成,贾母再一拍板。

可是,王夫人喜欢的是薛宝钗。

贾母不能马上为黛玉订亲,如果王夫人不喜欢黛玉,那么以后几十年的日子黛玉怎么过?贾母必须为黛玉做好打算。

于是,贾母选择了拖。

反正宝玉和黛玉都还小,可以拖几年。贾母明着给宝钗过生日,实际上是在说,宝钗都十五岁了,该嫁人了。

如果薛家不等了,选择将宝钗另嫁他人,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就顺理成章了。贾母正是深爱黛玉才为她考虑周全呀!


薇薇polly


我觉得贾母应该是极爱林黛玉的。从很多细节可以得到证明:

第三回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不仅嘘寒问暖,巡察饮食和药物。还把她安排在自己隔壁的碧纱橱里,和宝玉一起跟住许多年,这是贾府其余姐妹都没能享受的特权;第三十八回史湘云摆螃蟹宴的时候,贾母特地嘱咐不要让宝黛二人多吃。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分量。

但是贾母还是没有主动出面成全他们的爱情,了却黛玉的心愿。这里面有很多无奈的原因:

首先,贾家最高的权柄人物贾元春对于宝玉的婚姻有一定的暗示。

贾元春回家省亲一次,第二十八回写她端午节赏赐给众弟妹的礼物。宝玉和宝钗一样,都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黛玉同其他姐妹一样,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不同的礼物,暗示着贾元春对宝黛二姐妹的不同看法。在权力至上的封建大家族中,娘娘的意志就是祖母也不敢违背。

其次,贾宝玉的亲生母亲王夫人对林黛玉有看法。

王夫人是个每天都要说几句阿弥陀佛的人,不轻易表露好恶。但是在七十八回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王夫人只见晴雯一脸倦怠,头发散乱竟有三分西子模样,又有几分黛玉的神情,心里便老大不喜欢,因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可见,王夫人内心深处对林黛玉的嫌弃和厌恶。所以亲生母亲的意志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第三,贾母担忧林黛玉在贾府将来的孤立处境。

贾母暮年的时候,偌大的贾府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她的功成身退,王夫人将包揽后院大权,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姐妹,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她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密团体。

暮年的贾母敏锐着看到这一点,在这个复杂的后院旋涡中,年迈的贾母不能保证林黛玉的终身幸福,才迁就了王夫人、薛姨妈她们的主意。在红楼梦中,关于“二宝”的婚事,贾母从来没有主动提起过,可见她一直是在被动的妥协。

作为一个在大家庭里摸爬滚打的老年女子,贾母是很难领会少男少女们因为爱而产生的锥心疼痛的。她可能以为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相比,给黛玉一个更好更安稳的生活更为重要。所以我觉得她不成全宝玉和黛玉,恰恰是出于对黛玉的关爱和呵护。

但是侥幸的想法换来了生命的代价,第九十八回,当贾母听到黛玉死讯时.眼泪交流说道:“是我弄坏了他了. 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

我想贾母的暮年是在懊悔中度过的,黛玉死后,老太太迅速衰竭。一百一十回回,贾母临终,她对围在周边的亲人都做了一一嘱咐,到宝钗的时候,只“瞧了一瞧,叹了口气,”一句话都没说,这一瞧中,我坚信她一定想起了不在人世的林黛玉。

所以,贾母对于黛玉的爱是毋庸置疑的,没有成全他们最终成为这位老奶奶永远的遗憾。


林樰熳倚楼看江湖



笔者也看了一番已经回答过的答者,大部分的回答都将贾母和林黛玉的关系要么简单化,要么利益化,导致得出的结果,要么是阴谋论,要么是煽情戏,笔者本以为这个问题如此简单,大家应该都知晓,一番看下来,觉得还是有必要专门写一篇问答阐述一下。


先给观点,贾母对林黛玉是真心实意地喜欢,注意,是真的真心实意,不带一点点伪装的,看到这个问题下面有答者居然将贾母接林黛玉进贾府理解成为阴谋论,认为贾母别有用心,笔者不禁哑然失笑。

贾母对林黛玉是真的疼爱有加!


当年黛玉之母贾敏一去世,贾母立刻就派人将林黛玉接过来,按照书中的说法,林黛玉自己一开始都不愿意走,是贾母再三请人来催,把船都开到了林家大门口,林黛玉最终才去的,书中如是记: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大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她外祖母致意教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近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第三回


林黛玉到了贾府之后,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一如宝玉,对她甚至比对自己的三个亲孙女迎春、探春、惜春还好,衣食住行方面样样精心,也正是因为贾母的溺爱,林黛玉才敢第七回怼周瑞家的,第八回讽李嬷嬷,要知道林黛玉刚开始进贾府的时候,可是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前后状态一对比,就知道贾母有多溺爱黛玉这个外孙女儿了。

比起宝玉,林黛玉的婚事对贾母来说更为紧迫


林黛玉进贾府,说到底是客居贾府,因为父亲林如海尚在,林黛玉又不是孤儿,她的监护人以及她未来的规划都有亲生父亲林如海一手掌握,可不巧的是,第十二回,林如海病重,林黛玉回了姑苏一趟,期间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彻底成了孤儿,所以,林黛玉再次回来贾府的时候,她的监护人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林如海,而是贾母了!


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此时的贾母不仅仅是林黛玉的外祖母,更是她的直接监护人,包括林黛玉未来的婚姻,都是贾母要承担起来的责任,所以我们看到,林黛玉在贾府的月例钱,都是贾母亲自派人发放的,而不是走贾府官中的资金渠道!


说的明白一点,贾宝玉和林黛玉,后者的婚事更需要贾母的操心!

贾母为何不定下宝黛的婚事?


为何在前八十回,贾母迟迟不定下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呢?这个问题很多读者都很疑惑,贾母如此溺爱黛玉和宝玉,宝黛两人又情投意合,贾母为何不直接将两人的婚事先定下来呢?


这么想就将问题想的太简单了,没错,贾母是赞同站在宝黛这边的,可贾宝玉的婚事,必须经过王夫人和贾政的同意,贾政不太管这些事情,而且如果贾母发话,贾政也不敢不听,问题出在王夫人这里,王夫人一直希望让薛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妇,并且和薛姨妈两人在贾府内部宣传“金玉良缘”的舆论,这让贾母很尴尬。


当然,贾母是贾家的老祖宗,若是她强行定下宝玉、黛玉的婚事,王夫人即便心中有意见,也不敢多说什么,但是这样做明显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若是王夫人并不赞同这门亲事,贾母用自己的威严强行促成,那么贾母百年之后,王夫人便成了贾家的老祖宗,到时候她会如何对付林黛玉呢?贾母当年对王夫人所做的一切,王夫人会否报复在林黛玉身上呢,时不时给林黛玉穿小鞋?按照王夫人的性情,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贾母不想给林黛玉留下这么一个“定时炸弹”在身边,所以在贾母的设想中,她应该是希望王夫人主动提出让宝玉娶黛玉,然后贾母自己顺势一同意,这样面子上既好看,也不会产生矛盾。可问题是人家王夫人一门心思想要促成金玉良缘,并且很执着,根本不愿意同意宝黛这门亲事,这可怎么办呢?


贾母和王夫人面对这种僵局,选择了同样的对策:拖!


贾母心想:你不是想促成金玉良缘吗,那我就拖着,反正薛宝钗的年龄比黛玉大,拖到薛家拖不起了,让宝钗嫁了人,宝黛的婚事自然就定了;王夫人想的是:贾母年事已高,拖到贾母去世,那时候宝玉的婚事还不由自己做主吗?


就这样,一场拉锯战开始了,这一拖,就拖完了前八十回,至于后四十户,这场拉锯战是如何结束的,笔者不好主观推测。但绝对不会是高鹗续写的“调包计”结局!


本问答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红楼不红


说是贾母在贾府当中一言九鼎,但贾母还是遇到了一个能管住她的人。贾政虽然是贾母的儿子,但毕竟是贾府当家的,古训有言,老来从子,即时贾母同意,他也必须听贾政的意见。而为了巩固家族当中的关系,贾政并不希望黛玉嫁给宝玉。那么贾母是真的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什么不定下她的亲事,了却她的心病?

宝玉最终的亲事拿定的是贾政

作为钟鸣鼎食的大家族,礼法高于一切。贾母在家中,算是老祖宗级别的,资格老、辈分高,说话一言九鼎。对于她来说,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一般。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就是古代女人的“三从四德”。贾母作为家族里的老祖宗,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管理家族,所以她必须带头遵守。按照礼法,在宝玉婚事这个问题上面,贾政才是第一话语权。在强大的礼法面前,即时贵为贾府的老祖宗那个,她也不能越权行事,倚老卖老,强行促成宝黛的婚姻。其实这一点在故事当中早有提示,详情可见原文七十二回。

贾政看好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从血缘关系上面来看,贾政明显和黛玉这边更亲。同一个奶奶的同胞,他们其实都是贾家的后代子嗣。但是从他的行为上面来看,好像更加倾向于薛宝钗。其实这一点很早就能看出来,比方说第一章,也就是进贾府的时候。黛玉按照规矩,一个一个的拜访长辈,但是此时贾政竟然对她避而不见,前往斋戒去了。这表现的极其不正常,当天除了林黛玉来到贾府以外,贾雨村也同时前来,但是贾政单单接待了贾雨村,明显是可以回避林黛玉。但是在对待薛家人的态度上,贾政有多好就有多好。薛家一行人来到贾府之后,贾政全部接见,而且还在当晚全部挽留。

至于贾政为什么更倾向于薛家,其实就是四大家族历代都是站在统一战线上,维护这种“战友”关系,就是靠联姻。薛宝钗如果能够嫁给贾宝玉的话,那么这种朋友关系就会弄得更加稳固。不过林家在林如海死掉之后,就没有什么势力了。其实这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宝钗大家闺秀,为人处世也非常符合封建形象,黛玉性子强,身子弱。所以在贾政眼中,宝钗是更加优秀的儿媳选择。


浊酒话烟语


贾母爱黛玉,更多的是因为爱屋及乌,这在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明白。黛玉之母是贾母的独生女,贾母见到黛玉就想到自己那已经过世的女儿,于是忍不住抱住黛玉大哭一场。

后来黛玉在贾府住下了,常常去贾母那里请安,贾母也是很喜欢的。但喜欢归喜欢,一旦涉及到贾府的未来,贾母还是以家族为重。黛玉有咯血的毛病,多半就是痨病(肺结核),在古时候是治不好的绝症,贾母不可能让宝玉娶黛玉的。

所以说,贾母对黛玉的爱是真爱,但也不能因为真爱她就必须满足她的心愿。


月舞云后


贾母是真爱黛玉,但她更爱宝玉。

黛玉的性情和身体状况显然是不太合贾家人——尤其是宝玉母亲的意了。在王夫人眼里,黛玉就是个不详之人。

贾母既要考虑到宝玉的传宗接代问题,还要顾及王夫人。两权之下,只能是选其一了。

在贾母心里,黛玉再亲,也比不上宝玉。牺牲的只能是黛玉了。


风浪里淘沙


贾母是真爱黛玉的。虽然这样她也不能为黛玉订终身。首先她年老了不管家事了。宝玉的事主要由王夫人做主,王夫人不希望林黛玉做她儿媳妇。贾母不能因为黛玉的事和王夫人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