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认识儿童敏感期,做合格父母

1.孩子不听话是作对?不,是他到了敏感期

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在《童年的秘密》写道:她曾经和许多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们一起出行。天气很热,一个男孩的妈妈嫌热把外套脱了下来放在手上,孩子因此而啼哭不已。

所有的人都停下来帮助哄孩子,都没有用,直到玛利亚·蒙台梭利想到会不会是因为外套的原因。当妈妈穿上了这件外套,孩子果然停下了哭泣。原来,这个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认为妈妈就“应该”穿着那件外套。

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读懂孩子的心。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早就忘了自己儿时的模样,忽略了孩子与成年人的成长模式有着天渊之别。所以说孩子们不听话,并非是他们主观上故意和我们“做对”,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到了敏感期,需要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学习儿童有什么敏感期,《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就是一本父母学习的指南。它的作者是李芷怡,蒙台梭利幼儿园高级教师、留美多年的早教专家。

在这本《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她将多年来的经验倾囊以授,按照不同敏感期的分类结合数百个案例逐一讲述了孩子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关对策。

父母们懂了“儿童敏感期”这个概念,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不会因为种种“不合理的”表象而质疑孩子,以更包容的态度帮助孩子成长。

2 .众说纷纭“儿童敏感期”,敏感期到底为何物?

既然敏感期这么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敏感期呢?为什么孩子会有敏感期呢?

“儿童敏感期”因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在1907年在罗马创建的首家“儿童之家”的实践心得和梳理成文而广为人知。当时,儿童之家条件非常一般,找不到有资质的幼教老师,也找不到适合孩子们的教学环境。

这些儿童的家庭普遍都比较贫穷,无法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支持。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孩子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尊重了儿童敏感期。

那么,什么是儿童敏感期呢?

这本《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给“儿童敏感期”下了定义: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

儿童敏感期的产生源于“生命本能”。漫长的进化过程使得我们基于生存的需要,学会逐渐探索这个世界,由此产生了不同时期对不同技能的学习。

0至6岁,孩子们渐渐看到声光影,懂得聆听父母和亲人们的话语,学会使用和制作工具。这些进步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而往往会有一个又一个飞跃,其实就是儿童敏感期在发挥作用。

某个时间段,孩子会突然对某一类技能感兴趣。在这个时间段,孩子乐此不疲地重复某一个动作。如果我们帮助他利用好了这个时间段,孩子的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就说孩子捕捉到了“儿童敏感期”。

本书主要提到了儿童的9个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

3.蒙台梭利“九大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现象:孩子盯着大人的口型看,尝试咿呀学语。

作者建议:多和孩子说话,或者给孩子讲故事听,让孩子多接触语言,多讲话。

2、秩序敏感期(2-4岁)

现象:孩子对物品摆放的位置非常在意,甚至不准别人移动;做事情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否则必须重新开始。

建议: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

3、感官敏感期(0-6岁)

现象: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已经开始借助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了解世界了。

建议:在孩子探索时,只要能保证安全,父母最好不要干涉。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现象:孩子突然对地上的小虫子、瓜子壳、小石子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抓在手中不放,或者盯着看半天。

建议:给孩子一些小物品,引导孩子探究和观察。

5、动作敏感期(0-6岁)

现象: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非常喜欢不断行走,而且在这个阶段也引起了手部动作的发展,因为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

建议:让孩子充分运动,多动手实践。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现象:孩子开始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

建议:父母帮助孩子明确生活规范、学习日常礼节,使孩子长大后成为遵守社会规范、能够自我约束的人。

7、书写敏感区(2.5-6岁)

现象:孩子喜欢拿笔涂涂画画。

建议:不要因为孩子乱写乱画就打断孩子的自我学习,给孩子创造充满乐趣的书写环境。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现象:阅读敏感期要晚于书写敏感期。孩子对图书开始感兴趣,愿意看书或者听大人读书。

建议:为孩子提供充满阅读氛围的环境,提供尽量多的书籍,耐心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敏感期的孩子会有“重复性”的特征,这种重复对小宝宝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他虽然能听懂大人所讲的,甚至能觉察和补充我们在讲故事时遗漏的情节,但是孩子自己还不能复述故事,不能一次就把故事中的所有信息、感觉都抓住,孩子在这个时候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大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孩子在在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和体会新的东西,依靠重复性的内容来构建认知系统。

李芷怡老师建议为了增强读书的兴趣,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并且和孩子交谈,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在重复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同样被重复的还有表达和接收,也是爱的重复表达。

9、文化敏感期(6-9岁)

现象:孩子对于文化学习兴趣的萌芽出现在3岁左右。但到了6~9岁的时候,则对探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

建议:此时孩子的大脑已经做好了接受大量文化信息的准备,只要父母在此时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孩子就会很快接收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4 .重要的不是敏感期,而是背后的育儿理念

平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谈儿童敏感期的文章和故事,似乎儿童敏感期无处不在。人们提到蒙特梭利育儿法言必称“儿童敏感期”,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敏感期来解释或解决。

但是,只知道儿童敏感期又如何,真正的是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更多的聆听儿童的心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懂得敏感期并不是目的,让孩子健康发展才是目的:

1.尊重孩子,给他们爱和自由

敏感期会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而依次出现,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帮他们顺利度过。当我们能百分百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给与他们足够的爱和自由,他们才能快乐的完成成长过程。

比如口腔敏感期的孩子,我们只要把孩子的物品洗干净,保证安全卫生,不要过度消毒,不然会减弱身体的抵抗力。同时不要一次给太多的东西,让他们选择困难,最好一次给一个。当他们不喜欢的时候,换上一个新的就可以了。而不是人为的给他们戴上手套,禁止他们吃手或者其他东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爱。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注意观察自己孩子在生活中的“异动”,包容和理解他们的“小情绪”。父母多一些耐心,孩子就可能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2.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学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孩子在敏感期的一些表现看起来“另类”,有时候甚至似乎违反社会规范,但实际上不过是基于他们自己发展的需要,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或指责孩子

比如,《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就讲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到了完美敏感期,“龟毛”到有一点斑点的苹果都不肯吃。但她妈妈很有耐心,给小女孩逐一看苹果,让她选择确认后洗干净了再递给孩子吃,还使用了漂亮的盘子装这些苹果。

妈妈的做法就尊重了孩子完美敏感期的特点。她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以及对自己的需求的尊重,并没有随随便便的评价自己的女儿“浪费水果”。孩子顺利度过了“完美敏感期”,才能学会接纳不完美,心智有一个新的飞跃。

知道了儿童敏感期这个原理,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成长过程也有差异性,我们不能准确预测到,哪一天孩子会进入什么敏感期,但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发现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然后适时适当地帮助他们。

玛利亚·蒙特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作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时,也决定他一生

父母们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也要有不管教的勇气。这才是儿童敏感期背后最珍贵的育儿理念。